- +1
38年后重修“天书”,背后仍有“奇谈”
诞生于1983年的《天书奇谭》,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经典动画电影,也是几代观众的童年回忆。这部秉承“奇趣美”审美,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大成,在中国动画长片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11月5日,经过精心修复重制的《天书奇谭》4K修复版登陆全国院线,与新老观众再次相逢。
《天书奇谭》海报,蛋生
新版的《天书奇谭》画面色彩更加清晰明艳,声音更加丰富立体。除了视听上的全面升级,影片片尾还多了一段关于幕后创作的彩蛋,当年参与《天书奇谭》创作的幕后主创们如今已是白发苍苍,但说起当年这一段创作经历,还是神色炯炯,绘声绘色。
影片上映前,澎湃新闻记者也采访了几位关于此次4K版《天书奇谭》的幕后英雄,关于重修这部“天书”前世今生的故事和经典何以百看不厌的秘诀,他们这样说起。
《天书奇谭》剧照
动画设计:放开手,敢于闯
薛梅君是《天书奇谭》的动画设计,当时她主要负责蛋生、袁公和拐子等几个人物的动作。
几乎每一个经历过美影厂的人都会说起那句代代传承的美影精神,“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于这部动画的每一个参与者而言也是同样。
说起当年的创作,薛梅君印象最深的是,电影里的人物众多,但导演要求每个人都必须要有自己的个性和动作风格。因此,每个人拿到自己分配到手的角色都会绞尽脑汁地想要赋予它最独特的个性。
《天书奇谭》海报,袁公
《天书奇谭》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国产动画中算是异类,当时大多数美术片还是更强调主题和教育意义,而这部动画中有相当强的喜剧色彩。而这些喜剧元素很多时候就需要靠人物夸张的动作和表演来达成。
当年在美影厂的美术车间里,有一面巨大的全身镜,为了描绘出生动的角色动态,画师们会在镜子前面作出各种动作作为参照,充分观察、揣摩、分解动作,并最终落到画纸上。同时,画师们的手边都有一面小镜子,用来对照表情。
“那个时候给我的戏是比较分散的,没有整场的大戏,很多时候就这个人物走过哪里,或者这个人物在哪里坐下来,说了什么话。但就是这些很简单的动作,你也要考虑它的远近透视关系,或者不同年纪性格的人,坐立的节奏都是不一样的。”薛梅君还透露,绘画时,他们会注重仰视、俯视、旋转、弯扭等动态,呈现360度全方位透视感,为观众带来了细腻写实的视觉体验。可以想见当年车间里的热闹——不仅各自在为自己的角色绞尽脑汁地想办法,共同工作的同事们之间也会相互帮忙参考。
“所以当时做出来动画是大家集体智慧的结晶,现在的动画都分包出去了,很多团队甚至分散在不同的地方,各做各的,不会再有以前那样的氛围。”薛梅君说。
《天书奇谭》的创作历时3年,光设计阶段就超过一年,手绘原画超过12万张。
薛梅君
薛梅君记得,当时自己所在的组有20多个人,挤满一个车间,一张一张地画,她画完一张,交给之后的人去誊清、上色、拍摄,一幅一幅接力,一帧一帧拍,是巨大的工作量。
美术设计黄炜回忆,“40年前我们刚到摄制组,导演王树忱、钱运达就要求我们在造型方面要走民族化和民间的道路,要求我们放开手,要敢于闯,敢于画出与以前动画片不同的造型。”
声音修复:传统而先锋,体现了改革开放后创造性的爆发
2011年,美影厂修复《大闹天宫》的时候,当时的技术还没办法把电影的声轨做剥离,因此《大闹天宫》的声音采用了重新配音。而此次《天书奇谭》在声音修复上有了进一步突破,技术的发展将这部电影里的音乐、对白、音效做了成功的分离。在保留原味的基础上,影片的声音被做成了更适应当下影院环境放映,以及更贴合当下观众欣赏习惯的5.1声道环绕立体声。
《天书奇谭》剧照
影片声音修复艺术总监张阳儿时对《天书奇谭》的经典画面有着很深刻的印象。当张阳成为一名修复师,并担纲《天书奇谭》声音修复工作时,他要求修复团队秉承不破坏原片本真样貌的修复宗旨,以保住珍贵的表演和音乐为前提,再去拓展山间的空气等环绕音效,增强影片气氛,弥补现实元素。
张阳
同时,他也从一个声音工作者的角度,重新发现了这部动画中所潜藏的更多奇异密码。
“因为要重新给它混音,我发现里边的音乐,还有在80年代条件下做出的一些音效,都动用了当年就是最时髦的思维、最先进的技术的表达。它里边又有铜管、木管,又有民乐。而且被老一辈艺术家演奏得极具韵味。我估计现在的名家可能都奏不出当年那个劲儿。”同时,作为一个以古代带背景的传奇故事,影片还动用了大量的电子的声音,“包括像《银翼杀手》的感觉,三个狐狸的那些音乐写得非常现代派,有一些摇滚乐的感觉在里边,很多类别碰出了一种新的音乐的语言,没办法去归类,确实能感受到当时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一批创作者的创意思维的活跃性和爆发力,也是能代表中国当时尤其是上海创作人才的一个高峰的时期。”
除了音乐之外,当时影片中对音效的运用也令张阳感到惊叹,“那个年代很多音效,创作者可以用很简单的方式,依靠非常巧妙的思维,去勾勒出这个里面人物的性格或者帮助动画片的叙事,或者用很写意的方式带出情绪。”
这样的风格也成了张阳在修复声音时面临的挑战。因为在声音剥离的技术上还有一部分的音轨无法彻底分离干净,需要重新编配,加之影片中其实有许多“大场面”需要声音辅助来创造更大的空间感,因此,这一版的声音也有许多需要再创作的部分。今天电影的音效大多是力求真实地还原场景,而在制作《天书奇谭》的声音时,张阳首先考虑的是“加什么声音才能够体现在原来的那种思路”。
《天书奇谭》海报,小皇帝
美影厂长:修复重制传承美影精神
“这部影片是观众呼唤最多的希望能在大银幕上看到的美影经典。”现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的速达一直计划将这部影片重新搬上大银幕。影片的2K修复版2019年亮相上海国际电影节,之后因为疫情一再耽搁,到今天终于以4K面貌与观众见面。
在速达看来,这部影片的经典与广受欢迎,不仅在于它对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在美影老动画中是颇具代表性的,同时放到今天看,“它也是极其符合当下观众喜好的一部电影,它在娱乐性上的突破,在整个美影动画片里面都是独树一帜的。”
速达
1954年,美影厂的老厂长特伟先生在导演动画片《骄傲的将军》时就鲜明地提出了 “探民族风格之路,敲喜剧样式之门”的创作方向指导。《天书奇谭》无疑是对这一追求的极佳实践。而之所以能够在一部电影里将奇趣、怪诞、幽默、讽刺种种风格玩得这么飞,和影片的创作背景也有一定的关系。
说起来,《天书奇谭》差一点成为了新中国第一部中外合拍的动画片。
1970年代末,BBC提出和上海美影厂合作一部动画电影。他们还提供了一个剧本,不过中方创作人员看到之后哭笑不得。英国人几乎不了解中国是怎么回事,从女娲补天开始,把中国的神话历史故事杂七杂八堆叠串联到一起。但在中方看来,这样的故事实在是不知所云。之后美影厂提出要重新编写剧本,英方表示只要是中国题材就可以。而后,《哪吒闹海》的编剧和导演之一王树忱就开始组织剧本创作,从古典著作《平妖传》里找到这样一个故事。事实上,在罗贯中、冯梦龙编纂的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平妖传》中,真正为《天书奇谭》所用的内容不过短短几行字,其中蛋子和尚与狐狸精的片段,经过了大刀阔斧的改动。
“当时国际上是有一股中国动画热的,那时候的中国动画学派,在西方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震撼,他们觉得中国的风味非常有意思,所以想合作一部。”速达介绍了当时的合作背景。不过在完成剧本后,英方因为资金问题没有再继续合作,加之当时信息并不发达,来往都靠邮寄书信,沟通不便,美影厂方面也就没有再强求合作,自己把这个故事做了出来。
但也正是因为在创作之初有了这样一个“外资”背景,给了创作者们更大的想象空间。“当时想要做中外合拍片,不像过去我们搞一些片子要很严谨的,跟外国合拍的,我们可以搞笑,可以去大胆地写,大胆地搞。” 于是,影片里漫画式的夸张、平民化的狂欢,酣畅淋漓的嬉笑怒骂,在今天看来都十分大胆和超前。
《天书奇谭》剧照
除了合拍的背景,速达也谈到,“当时美影厂有一批思想特别开放、特别先锋的艺术家,领导者本身的艺术修养也很高,知道创作者应该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面工作,给大家一个特别宽松的创作环境,加上当时没有市场化的要求,大家只是想着怎么来把片子做好,怎么样能突破创新,这是那一代人的幸福。”
同时,影片的造型设计柯明,是当时的工艺美术大家,其线条简练又鲜明独特的艺术造型为这部动画奠定了令人过目不忘的基础。“过去为了要追求不同的风格,我们可以到整个的艺术界去找喜欢的艺术大家来合作,所以才会产生这么多百花齐放的影片。”速达记得,当时的许多艺术家,觉得能够与美影厂合作创造电影是非常荣耀的事情,而如今进入商业化的时代,“真正的大师已经很少,动画片的制作又太麻烦了,他们画一幅画就可以卖很多钱了。所以真正能够合作的契机也不会那么多。”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老一辈的美影厂艺术家们都把他们的作品称之为美术片而非动画片,这个概念也许也正是美影创作独树一帜的原因。“我们美影是特别要强调‘美术片’这个概念的,我们强调用‘美’、‘术’在动画片里面呈现出新的创造。绘画、剪纸、木偶这些形式也统称是美术片。”
因为是一种美学和技艺上的追求,当年的美术片创作也突破了“给儿童看”这样的限制,“导演有自己的幽默的趣味和追求,不想单单是只给孩子看的,也想给成人看,所以这部电影的定位一开始就是老少咸宜的。”而对比在当下越来越细分的动画市场,“一部动画片,能够做到老少咸宜,其实已经是非常难得的。”
《天书奇谭》剧照
创造了《大耳朵图图》系列的速达,身为一名动画导演,在看《天书奇谭》的时候,也会发现许多令她耳目一新的地方,“它的动画表演是非常突出的,充满了想象力。比如蛋生吃饼,从中间开始吃,吃着吃着套到头上;又比如阿拐偷鸡,从鸡屁股开始吃,你肯定没见过这样吃鸡的;包括从水缸里跳出好多爸爸,都说‘我是他爸爸’那种很魔性的对白;包括狐狸在电子乐里跳舞这些设计,都是非常超前的。”
《天书奇谭》截图,水缸里的爸爸们
动画的修复工作比其真人影片更为繁复,修复的过程里,钱运达等老一辈艺术家都被邀请前往上海电影技术厂指导工作, 美影厂的年轻人也几乎全员参与了。负责影片调色工作的原美术副厂长朱毓平介绍,“动画片的修复比故事片要难,因为每一格都是手绘,难免会有偏差,机器自动检测常常把人物的眉毛、胡子误以为是脏点就去掉了。所以都要靠人手工作业。”
因此,整个修复的过程,就成了“钱老师带领着我们后辈一起来做的一次创作。在整个修复的过程中,大家不断去重温、去学习经典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同时在我们在宣传的过程中挖掘出很多过去的故事。”在速达看来,这次重新将《天书奇谭》送上大银幕的过程,对美影厂当下“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几代动画人都共同参与了这个项目,也是一次美影精神的传承和实践”。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