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种子不是一场展览,而是市民的节日”
在上海浦东,由矶崎新设计的喜玛拉雅艺术中心一贯是充满未来感的乐园,无论是其原始森林般的宏伟中庭,抑或建筑前整齐生长的大片稻田,近日,这里又出现了一座白色脚手架搭建的山丘。工业感十足的脚手架组成无数的立方体,上面间或安置着一些树木,仿佛是通透的山丘上一座悬浮的森林。这是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的作品,它的名字是“远景之丘”。
远景之丘外景9月4日,“远景之丘”正式揭幕。观众可以登上21米高的山丘,也可以钻入内部白色通透的空间,听一场讲座、喝一杯咖啡,看一场展览。一些艺术家已经进驻其中,与观众展开互动交流。奥托邦戈·恩坎加在现场安置了三台圆形的桌子,桌面上展示陈列的物品和土壤、土地休戚相关,展览开始之后,将有不同的艺术家在此向观众介绍作品,并与公众展开关于土地的对话。切尔多·梅雷莱斯的作品《库卡卡卡》位于山丘中间位置,观众会面对两个同样的温室,其中整齐地排列着真屎假花和假屎真花,进入其中或许会有五味杂陈的体验。道格拉斯·科普兰的《二十二世纪宣言》由一系列的霓虹灯标语组成,这些文字关注的是身份、世界秩序、科学技术等问题。
艺术家恩坎加的“土地对谈”从即日起到明年7月底,“远景之丘”将存在11个月的时间,一系列的论坛、对话、讲座、艺术展览将于其中渐次发生。作为“上海种子”项目的核心和枢纽,“远景之丘”的揭幕也标志着“上海种子”项目正式启动。
当天,与喜玛拉雅艺术中心相隔一站地铁的世纪公园里,一个名为《种子星球》的公共艺术作品也安置妥当,这是艺术家刘毅的作品,它仿佛是一艘停靠在绿地上面的UFO,而公园里的小朋友已经迅速将其接纳为一个有趣的游玩项目。利亚姆·吉利克的《上海施莱默》同样是一件促进人们交流互动的装置作品。
种子星球上海施莱默
在上海的另一端,12位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已经入驻江南水乡朱家角。9月3日至11月13日,在古色古香的证大朱家角艺术馆展厅内,出生于1989之后的艺术家通过电子作品、装置、建筑项目和持续的表演,来探讨语言的灭绝、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面对未来的问题。参与“奇点”项目的这12位艺术家,是经过公开招募,从300多位申请者当中挑选出来的,他们讨论的范围,包括建筑、设计、视觉艺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不同领域。
借助VR技术,艺术家将市区弄堂一隅的环境导入了朱家角的这个展厅。本次“上海种子”项目的主题是“远景2116”,面对未来是其出发点,而跨学科是其重要特色。
“100年指的并非是寿命的长度,而是一个有关生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本次项目联合艺术总监、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馆长李龙雨表示,“在接下来的100年中,人类将拥抱怎样的希望,又会经历怎样的磨难?人类如何寻找到共存的方法,同时又控制自身对社会和政治权利的无限欲望?气候变化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地球会被大水淹没吗?精英和大众之间的艺术会否断层,艺术会否成为社会变革的工具?在神圣的过去和苦难的现在之间,人类会创造怎样的新价值?”
李龙雨希望“上海种子”能够动员上海市民,并为他们提供一个反思和参与全球艺术、文化及科技对话的平台,也希望这个新型平台能使上海成为一个思想汇集的中心。
“上海种子”市民参与项目之一个人的美术馆跨越近一年时间的首届“上海种子”将分为两期举办,“第一期”已经正式启动。在远景之丘,接下来还将推出各种类型的跨领域展览,包括陈星汉、徐冰等艺术家的作品将会相继在此展出。另一方面,季风书店也将于上海种子合作,在远景之丘推出快闪图书馆计划(Pop-up Library)。
“微空间改造”项目将从7月持续到明年年初,建筑师充分利用深藏于上海里弄中的空间,举办观影、美食、喝茶、读书等相关活动,该项目旨在尽可能地深入社区,与市民零距离接触。上海种子“第二期”将于明年4月开启,延续一场为期100天的主题展览,于7月底结束。
专访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馆长、上海种子联合艺术总监李龙雨
“上海种子不是一场展览,而是市民的节日”
澎湃新闻:谈到一个艺术项目,我们通常会期待着看到一场展览,但“上海种子”似乎有所不同,您能介绍一下吗?
李龙雨:大家对于展览有普遍的认识。所有人都在做展览,以展览的形式发生,包括双年展、博览会、世博会,都是展览。我们希望做一些不同的事情。上海种子这个项目在上海也是比较罕见的,它是以市民、观众为主导的。如果没有观众的参与,上海种子就是不完整的,公众与这个项目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澎湃新闻:远景之丘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临时性建筑作为项目的核心枢纽?
李龙雨:这个建筑是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做的,他在2013年的时候参与了伦敦蛇形画廊的夏季亭项目,当年那个作品非常受欢迎,也是很美的。因此,我们这次也特意请他来为我们设计远景之丘。
远景之丘也是我们这次的核心项目,在这个建筑结构里面,分成三个空间,第一个是活动空间,包括展览、表演的功能,我们也会向非营利组织提供场地,举办活动。第二个空间是咖啡馆。第三个空间是开放式的空间,有更多可能。
上海种子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临时性,相对于永久性而言。包括远景之丘,这个临时性的建筑,项目结束之后便会被撤除,其他一些项目亦是如此。可以说,我们临时性地占有了这块地方。这也是现在很重要的一个话题。我们对于一个地方的占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持续地建造高楼大厦,这是否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也许未来会是另外一种趋势,更多地运用小空间,甚至是废弃空间,这就是我们这个项目的态度,未来是需要符合环境与生态学的。刚才说到的市民参与项目,我们与居民有很多互动,例如我们和上海建筑师俞挺合作,发现一些微空间,将它们改造为咖啡馆,做一些展览。
澎湃新闻:据说,上海种子涉及了40多个领域学科,不仅是视觉艺术方面的?
李龙雨:现在来看,有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并不是把这些学科门类区分开,而是将它们融合在一起,视觉艺术、建筑、设计、生态学、社会科学、历史、哲学……相关学科结合在一起,创造一个更广阔的范围和模式。“上海种子”就是一个代表,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实践。
这次我们邀请到很多人参与,不论他们是艺术家、科学家、哲学家,我们给他们同样的称呼:研究员。这个称呼我们也会继续沿用。
澎湃新闻:上海种子似乎有双年展一般的声势和规模,但它又不是“双年展”?
李龙雨:如果真的是双年展,很少与当地的社群联系在一起,我们不仅和美术馆,也和国内外的大学合作。这远远超越了双年展的范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当代艺术馆、震旦美术馆、外滩美术馆等,都是我们的合作伙伴。他们理解了我们不仅是做一个双年展,而是一个更广阔的平台。
从这个角度来说,上海种子不仅是一个视觉的双年展,我们对于未来提出一个很大的问题。公众也许不能一目了然地理解我们在做什么,但是随着时间的进程,他们会逐渐明白。我们提出一个问题,邀请观众参与讨论。
我们在科学、环境方面的研究,最终还会通过视觉艺术的形式进行转换。视觉艺术依然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总而言之,上海种子计划是一个艺术的节庆,而非只是一场学术的讨论。
澎湃新闻:关于“上海种子”,未来会有怎样的计划?
李龙雨:这不是一次性的计划。目前我们更专注于做好第一届,试图延伸这个概念,确立它的价值。如果有可能,我们并不将之视为两年一度的项目,但一定是持续性的项目。
上海种子九/十月精选
“土地对话”
(远景之丘/9月4日-11月13日)
“土地对话”由出生于尼日利亚,现居比利时的艺术家恩坎加发起,通过不同媒介表达人类与土地的关系。在为期10周的时间里,土地对话将由来自不同领域但与“土地”有着紧密联系的表演者演出,他们包括农民、建筑师、科学家、治疗师及企业家。
“奇点”系列
(证大朱家角艺术馆等/9月4日-11月13日)
各领域年轻创意人才举办的活动范围将会覆盖整个上海,活动形式包括辩论、圆桌、城市行走等。
未来快闪图书馆
(远景之丘/9月4日-11月13日)
远景之丘的开放空间内将设置一个快闪图书馆,摆设超过200本关于未来和相关话题的图书,从大众科幻小说到历史考证,从建筑手稿到哲学文本,为读者提供反思、放松和讨论的空间。
儿童项目
(种子星球/9月3日-11月13日)
在世纪公园乡土田园区的“种子星球”,将会举行一系列工作坊形式的儿童项目,提供丰富艺术、音乐、表演、游戏和田野活动,激发孩子对于22世纪生活的无限想象。
市民参与项目
“微空间的力量”于7月启动,联合建筑师俞挺在其改造的小型废弃旧空间举办一系列活动。
城市漫步计划
9月9日 14:00-17:00 被遗忘的上海:上海的过去和现在(小南门地铁站-金坛路)
9月17日 10:00-16:00 沪郊的家庭农场(乐田家庭农场)
9月24日 15:00-18:00 变化中的魔都(外滩-金茂大厦)
季风书园系列(远景之丘)
9月9日 18:00-19:30 电子互动纸艺术科学
9月16日 18:00-20:00 当跑步实验室进入你的锻炼日程
9月17日 18:00-20:00 个体化健康解决方案——癌症精准治疗的未来
9月30日 18:00-19:30 迷你污水处理系统
第二届自然艺术节开幕式
(远景之丘/9月24日 13:30-19:00)
上海种子携手禾邻社组织了持续一天的活动,包括研讨会、工作坊、表演等。9月起,自然艺术节在昆山锦溪等多处举办驻地项目。
“山水测绘——测绘未来”展览开幕式及论坛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9月28日)
作为上海种子项目的平行展,“山水测绘——测绘未来”邀请观众参与展览预览和学术论坛,探讨艺术和人文的关系。
“玩出未来2116”发布会
(远景之丘/10月)
“玩出未来2116”是一个基于线上游戏的社会实验,让玩家可以对未来进行投资。在游戏进行的十周时间内,参与者将通过社交软件微信登录这个平台,游戏进程也将随公众的参与而发生改变。
(部分活动需预约,具体信息请查询上海种子官方网站)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