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南京工业大学法学教授任淮安中院副院长,自诫莫把入仕当入市

澎湃新闻记者 林山 实习生 李睿
2016-09-02 09:58
来源:澎湃新闻
长三角政商 >
字号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近日从江苏省淮安市人大常委会官网看到,淮安市人大常委会8月26日任命刘小冰为淮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

微信公众号“宋提刑”转发了这一消息,并评论道:“刘教授忽然挂职去做法院副院长了。可喜可贺。法学家坐而论道久了,难免生疏隔膜于司法实践,去法院检察院挂职试试水,既符合中央精神,又能够为法学研究提供第一手的案例素材,何乐而不为?”

此前,刘小冰曾在一篇谈及学者出任法官的文章中说道:“虽然不知道能有多少人愿意跳入这个苦法海,但国家那么大,为了法治好,总会有人作此牺牲的。”

法学教授“试水”司法实务

公开资料显示,刘小冰现年54岁,系南京工业大学法律与行政学院院长、知名法学教授,在宪法学等领域研究成果颇丰。

刘小冰同时也是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立法专家咨询组成员,南京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南京市中院、常州市中院特邀专家。

8月29日,南京工业大学新闻网刊登了题为《刘小冰教授挂职淮安中院副院长》的文章,透露,“经学校同意,江苏省政法委、省高院、省教育厅联合选拔刘小冰教授到淮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挂职”。

文章称,8月26日上午,江苏省高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徐清宇等人专程送刘小冰教授赴淮安挂职,并与淮安市中院领导进行了对接。刘小冰在座谈会上表示,将“端正态度、克服困难、虚心学习、踏实工作,为法治淮安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8月31日,澎湃新闻从南工大法学院得知,刘小冰已暂时回到学校,正主持会议布置开学有关工作。

该院办公室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到淮安挂职期间,刘小冰仍将履行作为学院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席、硕士生导师的职责,“两头跑”。据办公室一位老师介绍,刘小冰“人特别开朗,平时常跟师生交流,但对学生很严”。

该院办公室还透露,几乎每年学院的毕业典礼上,刘小冰都会发表致辞。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在2016年的毕业致辞中,刘小冰寄语学子“守望高线,为生民立命”,同时“守住底线,为自己求福”。

淮安中院一名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刘小冰9月份起正式过来上班。对于他作为副院长的具体职责分工,该工作人员表示尚不清楚。

十二句话告诫“同道中人”

两个多月前,刘小冰的个人微信公众号“写在法律边上”推送了一篇《给即将入仕的同道中人12言》,向即将从律师和法学研究者队伍中“入仕”的同仁提出12条忠告。

如今看来,这篇写于6月下旬的文章已经透露出刘小冰欲赴法院挂职的心迹,或可视为他用心良苦的“自诫书”。

文章开篇写道:“听闻可以从律师和法学专家中公开选拔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虽然不知道能有多少人愿意跳入这个苦法海,但国家那么大,为了法治好,总会有人作此牺牲的。作为法学教授,算作同道中人,提出12言,权为忠告。”

忠告第一条叫“不要把入仕当作入市”。刘小冰尖锐地提醒:“请你们进去的一个目的,就是正本清源。千万别自己没有清源,反而合污了,害自己事小,害百姓事大。”

文章随后又提出,“入仕后不能不入世”,“入仕后不能不出世”。“我的直觉是,入世的做派,出世的情怀。”刘小冰说,要“多想想做教授时的清贫、多想想做律师时的窘迫,别把曾经的战友视为路人”。

论及适应新环境,刘小冰认为,学者、律师进入司法部门后要经历一个“痛苦的磨合期”,才能做到既“保持原有的品质和能力”,又“保证司法权力的正常运行”。

谈到处理旧关系,刘小冰建议,“要与原圈子保持合理的距离以免成为掮客,又不要和原圈子断了全部的联系以免不接地气”。

文章还谈到,学者、律师入仕后要“适度牺牲合法的利益”。刘小冰告诫同仁,成为法官后,“自己的隐私权、言论自由等表达权肯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父母、配偶、子女从事与司法活动利益相关职业的,那是不能再干了”

在刘小冰看来,教授、律师与司法人员“远看皆风光,近看都穷酸”。“关系错综复杂、上升空间狭窄、案多人少、新型争议、职业风险、待遇不高”等因素,使得“大多数司法人员活得真累”。

文章提出,法学人入仕后要找到能使自己游刃有余的“制度空间”,切莫受制于“墨守成规的固有性格”或者“制度依赖”。

在12条忠告的最后,刘小冰还设想了期满离任时的情景,告诉同仁“致仕时要潇洒一些”,因为“没有谁是不能离开的”。

“双千计划”推动校院互聘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有许许多多的法学人,已经走过、或正走在刘小冰选择的这条“入仕”之路上。

2011年,中央政法委、教育部下发《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双千计划”:选派1000名高校法学骨干教师到实务部门挂职1-2年,选派1000名法律实务部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到高校任教1-2年。

2013年,七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实施高等学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双千计划”的通知》(下称《通知》),决定计划在2013-2017年间实施。“双千计划”正式启动。

在此之前,已有法学学者到法院挂职的先例。2012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卢建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姚辉、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薛刚凌为最高法院三个法庭的副庭长。消息一出,备受关注。

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

根据《通知》要求,各省级教育部门会同政法委,按总名额、分年度向省域内高校和法律实务部门下达互聘推荐名额。赴法律实务部门挂职的高校教师“应按照相关任职的法定程序与要求进行审批或任命,并在聘期期满后免去其挂职职务”。

江苏法院与高校互派人员挂职锻炼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江苏省高院政治部主任徐清宇在一次“双千计划”全国交流会上说。计划实施首年,就有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的6名法学专家分赴徐州中院、无锡中院、扬州中院、镇江中院、南京建邺区法院和苏州吴中区法院挂职。

澎湃新闻记者查阅《高等学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双千计划”各省(区、市)总名额分配方案》发现,2013-2017五年内,江苏省的互聘总名额为各50人

2015年底,教育部办公厅、中央政法委办公室公布了当年度的互聘“双千计划”入选人员名单。名单显示,2015年,共有来自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等10所高校的10位学者分赴江苏各地方法院、检察院以及公安局任职。

法学教授刘小冰“由学入仕”的2016年,已是“双千计划”实施的第四个年头。然而在刘小冰看来,前方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他写道:“入仕了,就不能总想着回头。”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