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也许爱上他,我将不会那么痛苦
珍妮家境贫寒,在十六岁时,她被五十二岁的参议员布兰德的追求,一方面为了改善家人的生活,一方面经不住布兰德对她的关爱,她委身与布兰德。生下女儿之后,布兰德便去世了。珍妮带着孩子,在富人家帮佣,却受到富家子弟的追求,她能否获得幸福?
西奥多·德莱塞的代表作《嘉莉妹妹》和《珍妮姑娘》,都表现了美国上流社会的奢侈无度和下层人民的艰辛无奈,书中的两个角色,都是当时典型的下层女性形象:美丽、贫穷、脆弱、贪慕虚荣。
《珍妮姑娘》,美国《现代文库》所评选出的“20世纪100本最佳英文小说”之一。它的作者西奥多·赫曼·阿尔伯特·德莱赛是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和代表作家,被认为是同海明威、福克纳并列的美国现代小说的三巨头之一。
《珍妮姑娘》的背景设于19世纪晚期,时下美国经济发展迅猛,社会中心开始由生产转向消费,美国开始强调大众消费。与此同时,美国的社会生活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消费主义文化强调感官的满足,个人开始追求物质消费,并且消费能给他们带来快乐的女性。
《珍妮姑娘》是德莱赛以姐姐为原型撰写的作品,珍妮是囿于出身和命运的悲剧女性角色。“这个女孩与生俱来的一种柔和醇美的性情”,她感性,会为日落的美好风景而落泪;她敏感,善于发现藏匿在角角落落之中的美好;她善良,竭尽全力守护着每一个她爱的人。在物欲横流的时代背景下,她如同夏日暴风雨之中一支摇曳的白玫瑰,终究是敌不过阶级和命运的冲刷。
【书名】珍妮姑娘(Jennie Gerhardt)
【作者】[美] 西奥多·德莱赛(Theodore Dreiser)
【译者】黄晓玲、吴一娜、罗荣
【责任编辑】黄晓玲
《珍妮姑娘》是美国作家西奥多·德莱塞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以珍妮的悲惨遭遇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贫穷的酒店侍女珍妮遇到身处社会上层的参议员布兰德。布兰德因迷恋珍妮,许诺娶她,却在婚前不幸去世,留下怀孕的珍妮孤身一人。生下女儿后,珍妮以做富家的女佣来维持生计,又遇到富裕的制造商之子凯恩。面临凯恩家族的反对,怀揣私生女的秘密,珍妮姑娘和凯恩的爱恋故事将会有怎样的结局?
《珍妮姑娘》是《嘉莉妹妹》的姊妹篇,同为底层女子与上层公子的爱恨纠缠,德莱塞的妙笔又会生出怎样别致的花?
作者简介
西奥多·德莱塞(1871年8月27日-1945年12月28日),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现实主义作家之一,自然主义学派先驱。德莱赛以人物塑造闻名,在他的笔下,角色人物的价值存在于面对一切障碍的坚持不懈。他所描绘的文学情境,是对大自然的深入向往。1944年,德莱塞被美国文学艺术学会授予荣誉奖。
精彩段落
英国的杰弗里斯告诉我们,一百五十年才能造就一个完美的少女。“原来她的宝贵来自于地上和空中一切令人心醉的事物,来自吹过绿色小麦一个半世纪的南风,来自摇曳在厚厚的三叶草甸和欢笑的婆婆纳上的草叶香气,驱逐蜜蜂,鸟雀藏匿期间;来自长满蔷薇的篱笆,忍冬,天青色的矢车菊,渐黄的麦子挤在绿色绒毛的影子里。彩虹留住了阳光的色彩成了一道道甜蜜弯曲的河流,一切森林积蓄的美丽,一切广阔的山丘承载的馨香和自由,需要重复三个百年的累积。”
“一百年来盛开的樱草,蓝铃花,紫罗兰;紫色的春天和金黄的秋天;阳光,细雨,沾着露水的清晨;不朽的夜,时间流逝的音节。一部未曾落笔就已无力书写的编年史;一百年前从一朵玫瑰上落下的花瓣有谁会留存记录呢?燕子飞到屋顶第三百次——想想看吧!她就从那里涌出,世界渴望她的美,就像渴望着已经逝去的花朵。十七岁少女的美已经有一个世纪那么隽永,这就是为什么激情几近于悲哀。”
如果你曾三百次理解过,欣赏过风铃草的美;如果你曾感动于玫瑰,音乐,红云漫天的清晨和傍晚;如果世间所有的美终将消逝,而在世界偷偷溜走之前你能把它们都拥在怀中,你会舍得放手吗?
提起珍妮,她的性情,要怎么描述呢?这个穷人家的女儿,现在正给哥伦布市的尊贵市民运送清洗衣物,这个女孩与生俱来的一种柔和醇美的性情,用言语只能如此含糊地描述。人的这种天性说不清从哪里得来,也道不明为何又失去。人生啊,只要还能忍耐,就是一片乐土,一个无尽的美好世界,要是可以漫游于这世间,将会让人为之惊叹,恍若天堂。睁开眼眸,所见的世界是如此宜居与完美。树啊,花啊,这个世界有声有色。这些都是在他们的世界里被珍视的宝贵财产。没人向他们宣传,“这是我的”,他们就会满心欢喜地上前,献上世界上所有人都乐于听到的歌声,这歌声便是善良。
囿于这个物质的世界,这种天性反而总会显得不正常。那个傲慢和贪婪交织成的物欲世界,对理想主义者和梦想家统统报以鄙夷的眼光。如果有人说看看云很高兴,他们就会警告:不要无所事事。如果有人想要聆听风的声音,安抚心绪,可连这样的享受他们也会夺走。这个毫无生命力的世界,温柔地呼唤着,那声音是那么完美,叫人听信于它,要是一个人沉湎于此,身体迟早会变得病态。现实世界的手永远伸向这些人,贪婪地抓住他们,这就是奴隶的由来。
我们身处的时代,物质力量的影响几乎是不可抵抗的,精神的世界已经被压倒了。物质文明的发展巨大而庞杂,社会形态不断翻新变化,铁路、特快、邮政、电话、电报,还有报纸,总而言之,社会交往的所有机制,集合了人们的想象,使其深度倍增,愈加巧妙,更为复杂,并得以传播。这些社会交往机制的存在集合起来,让生活好像闪亮的万花筒和绚丽的走马灯一般令人目眩,消磨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厌倦道德。这样的生活导致人们疲于心智活动,表现为失眠,忧郁症,精神失常,受害者持续增加。我们现代人的大脑,似乎没有能力接受,分类,和储存每天出现在眼前的海量事实和印象。宣传信息如白色光一般太过明亮。压在我们身上的事情太多了。就好像硬要把无限的智慧压缩成有限,装在一个杯子大小的头脑里。
一条鱼只有不离开海洋圈,才不会招致毁灭;一只鸟只有不进入鱼的领地,才不用付出昂贵的代价。从花朵里的寄生虫到丛林深海里的怪物,我们清楚地看到它们活动的局限性——就是必须把它们限制在一个范围内。我们很高兴地注意到,他们要离开他们的环境所做的任何努力,最后的结果都是可笑的,也必然是致命的。
至于人类,还没有清晰地观察到这种局限性理论是如何运作的。支配我们社会生活的那些规律还没有被充分理解,所以我们对此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概念。尽管如此,社会的论议、非议和批评的种种界线虽是无形,却真实存在。当男人或女人犯错时——也就是说,他们越过了习惯活动的界线——这并不是像是一只鸟闯入了水里,或者是野生动物进入了人类常去的地方。毁灭不是直接的结果,人们可能只会惊讶地皱皱眉,嘲讽地笑着,举手以示抗议。然而,社会活动的界线是如此明确,只要一离开了社会活动,就注定要失败的。一个人在某一种环境下出生成长,他在其他任何地方都会无法适应生活,就像一只习惯了一定大气密度的鸟,在更高或更低的大气密度下都无法舒适地生活。
原标题:《也许爱上他,我将不会那么痛苦》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