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中铁:用“中国品牌”打造“中国速度” 以“大国重器”彰显中国气魄

2021-11-04 21:3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中国中铁:用“中国品牌”打造“中国速度” 以“大国重器”彰显中国气魄 原创 中国科技信息 中国科技信息 收录于话题 #中国企业科技创新优秀案例 1个内容

开栏语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科技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几代创业者筚路蓝缕,接续奋斗,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十四五”开局起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启航之际,《中国科技信息》杂志社开展“2021中国企业科技创新案例展示”主题报道活动,展示中国企业优秀科创精神面貌,赋能科技企业创新发展,善用科技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随着一条条铁路轨道沿着繁华的都市中心,延伸到遥远的大山深处,中国的铁路建设已经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制造产业的兴盛发展。十几年的风雨历程,中国凭借着“中国制造”“中国速度”,惊艳了全球,其背后,少不了这样一家国字头企业的努力,“它”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做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和领头雁,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开路先锋”。“十三五”以来,“它”优化企业科技创新模式,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企业集科研、设计、施工、装备制造全产业链一体优势,攻克了一批“高大难新”工程建造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科技成果。

这家企业,就是为“中国速度”不断蓄力的中国中铁。五年来,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477项,中国专利奖25项,其中金奖2项;获得专利13551项,其中发明专利2724项、海外专利63项,省部级工法2349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吹响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劲号角。科技创新是企业全面创新的核心引擎,也是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强大支撑。在这样的背景下,科技创新为中国中铁实现更高层次的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中国中铁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辛勤耕耘、开拓创新、忘我奉献,更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改革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让中国高铁“上天入地” 把“中国品牌”推向世界

在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想要全面铺开高速铁路的建设,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多重的,一条铁路往往要涉及多种地质、地貌区域,所经之处气候、温度又不尽相同。因此,中国中铁在“十三五”期间,继续全面系统掌握不同地质类别、不同气候环境等复杂条件下高速铁路建造技术。

这一时期,中国中铁不仅建成了哈佳、哈牡等严寒地区铁路;依托俄罗斯莫喀高铁,研究掌握了特殊严寒地区时速400km高速铁路设计技术;还攻克了高地温、强岩爆、大变形、穿越冰碛层和风积沙层等世界级施工技术难题,建成了西藏地区第一条电气化铁路——拉林铁路,开启了西藏铁路电气化时代,为修建世界难度最大的川藏铁路奠定了良好基础。更掌握了新建30吨轴重重载铁路建造关键技术,建成的浩吉铁路是世界上一次性建成并开通运营里程最长的重载铁路,构建我国“北煤南运”新的国家战略运输通道。

中国中铁承建的西藏第一条电气化铁路拉林铁路

一直以来,作为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中国中铁以推动中国向建筑强国迈进为己任,以重点工程为依托,通过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在高速铁路、高原铁路、桥梁工程、隧道及地下工程、轨道工程等领域始终保持国际领先水平,在重载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工业制造、四电集成、房屋建筑、特殊路基与灾害防治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助推了行业勘察设计、工程施工、工业制造技术进步。

中国中铁不仅让中国高铁在祖国大地上建设开来,还高质量完成京张高铁、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亚吉铁路、乌兹别克斯坦安琶铁路隧道、摩洛哥穆罕默德六世大桥等一批广受国内外赞誉的典范工程,“国家队”示范效应显著,全球竞争力大幅提升。

这些成果的背后,是中国中铁这五年来自主创新能力的持续增强。“十三五”期间,中国中铁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并充分发挥国家级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专业研发中心等创新基地作用,攻克了一批“高大难新”工程建造关键技术难题,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了一批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科技成果。

开启“智能铁路”新篇章 实现百年铁路全新“蜕变”

百年时光转瞬即逝,中国告别积贫积弱,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尤其是在铁路建设上,不论是里程数量还是质量都傲视全球。随着一条条“上天入地”铁路建设的铺开,其中有一条颇具历史意义的高速铁路,那就是京张高铁,路线上它与110年前我国首条自行设计、投入营运的京张铁路重合,从自主设计修建实现零的突破到世界最先进水平,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百年京张高铁的身后是中国铁路高速发展的绚丽轨迹。

“十三五”期间,中国中铁开展了智能铁路建造技术攻关,是中国第一条采用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设计速度350km/h的智能化高速铁路。京张高铁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重要交通保障设施,从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到智能高铁,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飞跃。

中国中铁设计、建设的京张高速铁路2019年12月30日开通运营

不仅如此,中国中铁还领跑智能建造和其它专业领域。大力建设数字中铁,研发的桥梁、轨道等BIM正向设计软件,打造形成了统一完整的站前专业BIM正向设计平台,研制的盾构云、装备云、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大数据、大型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等平台系统,实现装备物联和监测物联,着力推动装备和桥梁的远程操控、监测预警、智能诊断和智慧管养。以智能化为代表的制造工厂推动了智能制造水平提高。

其中,蕲春轨枕厂和苏家屯轨道板场已成为行业智能化生产的代表,推动着铁路施工模式向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系统掌握了不同速度目标值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成套技术,研发形成了悬挂式单轨、磁悬浮、齿轨交通等新制式轨道交通设计技术;设计完成的重庆沙坪坝站城市综合体为全国首个建成的高速铁路上盖高密度开发站城融合项目;掌握了超300m高和全钢结构超高层建造技术,建成了天津诺德英兰、深圳南山商务中心等工程;掌握了多种形式的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建成了雄安站装配式站台;建设的舟山波音737交付中心推动绿色建造技术取得巨大进步。

在轨道建设方面,中国中铁全面掌握了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建造技术,研发了双块式轨枕、CRTSⅢ型先张轨道板自动化生产线;研发了无砟轨道板安装施工新技术,首次实现了无砟轨道板安装测量的自动化、智能化;开展了复杂环境下高速铁路无缝线路、时速400km高速道岔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领了行业技术发展。研发了高强高导导线及配套零部件,构建了目前世界最大张力高速铁路接触网平台,实现更高运营速度;攻克了高铁接触网雷电防护及综合接地技术,形成了国家、行业标准;研发了我国首条时速160km接触网刚性悬挂系统;研制了集接触网腕臂组装、吊弦制作、挖孔立杆于一体的智能装备;搭建了智能铁路柔性供电系统应用架构;研制了智能变压器、制动能量回收装置等系列智能节能产品,形成了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的设计研发、产品制造、施工安装、检验检测和运营维护的全产业链技术综合优势。

中国中铁还编制了《铁路工程信息模型施工实施标准》等6部铁路行业标准,推动了中国铁路BIM标准化建设;研发了纤维增强水泥基3D打印材料,突破了大尺度3D打印建造技术等。通过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中国中铁在工程建设领域实现了全面创新、全链创新,筑牢了企业转型升级基础,成为引领世界高速铁路发展乃至全球建筑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中铁研制的“空轨”试验线

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科技“内涵“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企业科技发展实践也充分表明,科技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人才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核心。

因此,中国中铁保持技能人才队伍快速壮大。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制定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和高端人才的培养实施规划,实施了“5100人才工程”,构建了“提素质、扩渠道、增待遇、强管理、树形象”五位一体的技能人才建设体系,形成了“1+N”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制度体系,涌现出国际隧协历史上首位女主席严金秀等高端人才。

企业目前拥有技能人才8万多名,其中高级技师6100人、技师1143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5人、全国技术能手30人、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4人。企业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科技产出成果丰硕,科技实力不断增强,为企业转型升级、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中国中铁研制的GJ3A三臂三篮拱架安装台车

同时,中国中铁坚持科技促进管理提升,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载体,创新管理机制和管控模式,推动企业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流程化。坚持科技兴企战略,企业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科技产出成果丰硕,科技实力不断增强,为中国中铁转型升级、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十三五”末位居世界500强第50位,排名较“十二五”末上升21位,连续8年获国资委中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中达到A级。企业连续18年进入世界500强,2021年位列世界企业500强第35位,创历史最好成绩。

走自主创新之路 造中国人自己的盾构机

盾构机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隧道掘进装备,被誉为“工程机械之王”。2008年以前,盾构机的关键技术被国外垄断,国内施工使用的盾构机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价钱昂贵且维修不易。

为摆脱受制于人的境地,中铁装备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攻关,于2008年4月,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中国中铁1号”。中国人有了自己的盾构机。

不仅如此,在实现了从0到1的重大突破后,中铁装备矩形盾构的创新脚步并没有停下来。反而因为掌握了矩形盾构的 “创新核”,给后续技术创新带来了波浪式效应,一系列新产品、新技术像波浪一样一个接一个的出现。其中,中国中铁攻克了大直径盾构/TBM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制的国内最大直径硬岩掘进机“彩云号”入选“十大国之重器”、国内最大直径的泥水平衡盾构“春风号”入选央企“十大创新工程”;开发的隧道联络通道用盾构机及其联络通道掘进方法获中国专利金奖,自主研制了超大断面矩形、马蹄形、U形等多种世界首台异形掘进机,标志着我国异形盾构设计制造技术引领世界。

攻坚克难成“习惯” 持续圆梦大国重器

攻坚克难,这样一个词语已经深深印在技术型企业每个职工的心中,中国中铁作为国字头企业更不例外,攻克、突破,已经成为了技术人员的工作“习惯”,让中国中铁的大国重器之梦一直得以延续。

中国中铁攻克了超大吨位桥梁架设装备制造技术,研制了世界最大起重量1800t步履式架梁起重机、2×1200t轮胎式搬运机,国内最大起重量800t变幅式桥面起重机、50m跨1800t跨海大桥运架成套设备,国内首套40m跨1000t级铁路简支箱梁制运架设备,国内起吊高度最大3600t“海鸥号”海洋工程吊船等大型桥梁施工装备。

另一方面,中国中铁坚持打造“中国脊梁”,领跑桥梁、隧道、地下工程施工,继续承担中国桥梁设计、建造领军者的重任,依托国家重点工程,推进我国大跨重载、高速、组合结构桥梁设计、施工技术不断提高。

其中,建成了世界最大跨度钢筋混凝土拱桥——沪昆高铁北盘江特大桥、世界首座高速铁路千米级公铁两用悬索桥——五峰山长江大桥、世界首座千米级公铁两用斜拉桥——沪苏通长江大桥;突破了复杂海洋环境下建桥技术,建成了平潭海峡公铁两用桥。这些特大桥梁的建成,标志着中国中铁在新型、大跨、高速铁路桥梁、跨海桥梁的建造技术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中铁研制的国产首台高原高寒大直径硬岩掘进机“雪域先锋号”

中国中铁作为隧道及地下工程建造领域的国家队,攻克了暗挖隧道断面大、洞室多、超小净距等世界性难题,建成了亚洲最大规模站隧合一的新八达岭隧道;攻克了复杂断层超大涌水量、高地热等施工技术难题,历时12年建成大柱山隧道;突破了内河沉管隧道建造技术难题,建成了国内内河最长的南昌红谷沉管隧道;攻克了高海拔地区公路隧道、高悬岩溶隧道、大断面马蹄形盾构隧道等建造技术难题,建成了雀儿山隧道、玉京山隧道、白城隧道,分获ITA国际隧协年度工程大奖、攻坚克难奖、技术创新项目奖。

多年来,中国中铁奋发图强,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和封锁;几经磨砺,填补技术空白实现零的突破。大国重器,是高精尖技术的融合,更是中国中铁人的心血凝聚。正是这种不服输,不怕苦,勇往直前的匠人精神,让大国重器彰显了中国气魄。

关注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中国科技信息》杂志社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科技新闻学会

在线投稿平台:www.cnkjxx.com

投稿电话:010-68003059

寻求报道、内容合作,请联系微信:15811564659

杂志收录情况:《中国知网》《中国期刊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科协、中国图书馆学会(解读科学发展观推荐书目)》:,。视频小程序赞,轻点两下取消赞在看,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原标题:《中国中铁:用“中国品牌”打造“中国速度” 以“大国重器”彰显中国气魄》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