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看看美媒试驾稿如何用2/3篇幅“批评”2016款大众途锐

澎湃新闻记者 陈楚薇
2016-09-01 07:07
来源:澎湃新闻
汽车圈 >
字号

2004年,途锐以进口车身份进入中国市场,在这款车型之前,大众几乎以价格较低的平民化产品“攻城掠地”,而途锐的出现则是为了引领大众跻身豪华车领域,目前,现款途锐在华指导售价范围为65.88到94.6万人民币,在价格上俨然一派“豪华”作风。然而,为何在《Car and Driver》杂志的Alexander Stoklosa先生笔下,这款大众豪华SUV车型试驾稿里三分之二的篇幅都被用来说了“坏话”?

当途锐2004年在美国市场加入大众“家庭”时,这款拥有高科技配置的豪华SUV直接将“对手”定位在了宝马,奔驰,而非JEEP,福特,雪佛兰以及本田的同级车,这足以昭显大众的“野心”。然而在超过了十年的时间里,途锐仅完成了一次全新换代(2011年)以及一次小改款(2015年),漫长时间里的“无作为”几乎让原本处于主流市场的途锐逐步被新生力量边缘化。

由于VR6引擎使得途锐车身重量达到2.2吨

2015年经历了小改之后,可以说途锐的“缺点”依旧没有改观,这让身处两排及三排SUV激烈竞争市场里的途锐“不进则退”。首先是价格“硬伤”,途锐运动版在美起售价为5.06万美元,几乎比同级别的JEEP大切诺基,福特锐界,日产楼兰高出了近2万美元。

其次,大众途锐的3.6L的发动机仅提供280马力和266磅/每英尺(352牛米)的扭矩,VR6引擎——直列6缸发动机采用60度的夹角,虽然拥有良好的线性输出,但是由于长度较大,它的结构并不利于车身的整体布局。此外,在试驾过程中,途锐让人感觉又慢又重,这正是由于VR6引擎使得车身重量达到4895磅(2220.3千克),因此使得途锐在百公里加速时长需要7.8秒,这一加速性能是低于同级别车的。与此同时,8速自动变速器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除非驾驶者通过踩动油门踏板来强制降档。

由于重量的因素,途锐在制动方面也显得非常迟钝。虽然制动踏板的反馈还算灵敏,但是途锐从70mph(约96千米/小时)降速至需要滑行185英尺(约56.3米)。尤其是在转弯处,“笨重”的途锐转向非常“吃力”。

从外表来看,途锐的大轮毂,流畅的车身线条彰显大众品牌的独特魅力

而途锐最大的缺陷之一或许还是其“过时”的车内信息娱乐系统,8.0英寸的触摸屏,至少在大众最新科技设备基础上落后了一代,不仅输入指令后屏幕反应迟钝,而且图形成像也属于“二流”水准,在车辆启动以后,屏幕设置单元的启动至少要延后几分钟的时间。途锐的”RNS850”导航系统也非常差。当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导航系统不允许驾驶者手动键入目的地,而且似乎途锐的目的地搜索的准确度也没有可靠性。语音输入,虽然能够在汽车行驶过程中使用,但是也没有“好多少”,在驾驶中途锐有好几次在我们下达语音导航指令时出现无法辨识的情况。而且,每当语音辨识失败,汽车内置系统就会不断地建议我们变换输入模式,最终,我们放弃了车内导航,而改用手机。

这些“缺陷”都在不断削弱途锐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尤其是当消费者在理性的对比后发现,以同样的价格完全有更好的选择。我们试驾的这款途锐是标价5.48万元的V6发动机豪华版,以这样的价格你完全可以买一辆四驱的讴歌MDX,宝马X5,梅赛德斯奔驰GLE350或者沃尔沃XC90。

当然,途锐也并非一无是处。从外表来看,大轮毂,流畅的车身线条彰显大众品牌的独特魅力。去年大众对于途锐的车头和车尾的进行小改,车辆大部分也都采用了LED灯,使得车身设计更加符合潮流趋势。而采用大量皮革包裹以及木质材料的的内饰也显得更加高档。

(2016款大众途锐所有图片均来自“Car and Driver"官方网站)

在美国,途锐已经上市了整整12年,但年均销量超过1万辆的仅有四次,距今途锐在美累计销量低于12.5万辆。这样的销量情况并不算太好,JEEP光是去年一年就售出了19.5万辆大切诺基,比途锐累计的12万辆销量还要多出7万辆。可以预见,如果大众仍旧对于途锐的“缺点”视而不见,在如今竞争激烈的豪华SUV市场里,途锐的“日子”恐怕将并不好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