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外交@G20|中国“第一夫人”柔性外交助力打造杭州记忆
【开栏语】
中国外交越来越活跃,也越来越引世界瞩目,即将开幕的杭州G20峰会便是最好的例证。为此,澎湃国际特别开设“大外交”栏目,集中关注中国外交的重要动态,力图全面、客观、专业地展现中国与重要国家间的交往、互动、博弈与斗争,以多种形式呈现中国外交的广度与深度。今起,“大外交”栏目推出“G20”系列报道,作为开篇。
2016年8月31日,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封闭管理区域对外开放的最后一天,众多市民和游客进入景区,欣赏美景拍照留影。 东方IC 图中国不仅仅“要把峰会办好”,还要“努力追求在G20的历史上留下独属于中国的‘杭州记忆’”。
参与G20杭州峰会筹办的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近日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披露了中国及杭州此次“引领”世界多边外交的诸多幕后细节。
精心准备中国元素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不仅有西湖、钱塘江等自然人文美景,还有大运河和灵隐寺,白娘子的传说和梁祝的故事皆举世闻名。
G20领导人峰会第一次来到中国,就聚集到“好山好水好人文”的杭州,这一选择的背后有着更深的寓意。
一位中国外交人士日前向澎湃新闻透露,今年杭州G20的一大特点在于突出中国元素,为此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而“杭州城本身就具有浓郁的东方特色”。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向澎湃新闻透露,中国古老的东方智慧将为本届G20增加一抹厚重沉郁的“东方元素”。
“杭州代表着中国的‘古往今来’,她既代表了中国辉煌的古代文明,又有着非常发达的创新经济,这恰恰代表着中国和世界所面临的经济转型。可以说,杭州就像一座桥,连接着中国、世界和G20的过去和未来。”陈凤英这样概括杭州和本届G20主题之间的关系,她本人恰好是杭州人。
此次G20峰会的主题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要讲对世界经济的‘创新’一面,客观上需要一个新的面孔城市,而最能代表当下中国创新精神的城市,莫过于杭州。”有媒体近日写道。
“选择杭州作为峰会地点的背后有着一种策略。浙江省的杭州市,不仅是宜人美景、历史文化的代名词,还是中国私营电子商务公司、信息通讯技术公司、新型创新服务提供商的集散地,”专门从事国际多边机制及中国问题研究的西方学者陈宗翼(Gregory Chin)和雨果·道伯森(Hugo Dobson)今年专门围绕杭州G20峰会进行调研后得出结论认为,不能不提及的是,最具代表的全球最大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以及收购沃尔沃汽车的中国吉利汽车的总部都在杭州。
当然,在浙江本地媒体的归纳中,还有更多理由:全球最大移动支付之城、“全球公共自行车服务最棒的城市”、养老床位最充裕的城市、白领年终奖最高的城市、互联网金融指数发展最高、藏富于民的西湖景区管理模式……
“中国领导层将承担起非常直接且个人化的角色,展现浙江以及杭州的企业和经济成功,向全世界观众推荐中国企业的新面孔。”陈宗翼和道伯森将他们的观察写到了《杭州G20的中国主席国:关于全球领导力和战略》(以下简称《中国主席国》)一文中,2002年至2007年的5年时间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任浙江省委主要领导。
两位中国外交部相关人士日前分别向澎湃新闻证实,本届峰会的另一大看点是,习近平夫人彭丽媛也将助力杭州峰会,“展现东方国度和东方文化的魅力”。
陈凤英告诉澎湃新闻,从历史上来看,G20作为一次工作会议,会期较短而议程紧张,并没有为“夫人外交”提供很多空间,很多领导人都是独自参会,在完成议程之后即启程回国。
“但是,此次中国作为主办国,确实为国家元首的夫人参与‘柔性外交’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陈凤英说,国家元首的夫人在多边外交活动中的亮相,不仅能够为紧张的环境增添一丝宽松的氛围,一个类似于宴会“女主人”的角色也更能够凸显世界各国大家庭一样的气氛。
比如,在2014年北京APEC峰会期间,彭丽媛邀请部分与会经济体领导人或代表的夫人参观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就被评为中国外交史上鲜见的一个“亮点”。
2014年11月11日,习近平主席夫人彭丽媛邀请来华出席2014年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部分经济体领导人或代表的夫人参观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力保峰会“不跑题”
自从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趋于停滞,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在也都处于转折点。本届G20峰会的重要国际背景之一是,近年来世界各地出现了许多反自由贸易的声音,最典型的例子包括英国脱欧以及今年美国大选中的一些反全球化言论。
“要美国主义,不要全球主义!”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的这句口号,突出地展现了相当一部分力量对全球化的疑虑,一度成为世界各大媒体的头条。
由此可见,对于惯常被视为经济全球化标志之一的G20平台,如今面临着逐渐滑向“不合时宜”评价的风险。
“在过去20年内,世界迫切需要一个新的经济方向,用以修补已经破碎不堪的全球化。”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东亚研究学院教授雨果·道伯森(Hugo Dobson)对澎湃新闻称,几年来,传统的西方发达国家集团在国际影响力方面相对下降,与此同时,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一些主要的新兴经济体影响力相对增长。
一直跟踪G20峰会的加拿大约克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陈宗翼(Gregory Chin)向澎湃新闻披露,在G20峰会的筹办中,中国已经做出了很大努力与一些主要国家进行协商,但是,不排除个别国家“试图将峰会议题扩展到全球经济和发展以外的话题和领域中去”。
因此,一位中国外交人士近日也向澎湃新闻称,要防止峰会的主题被其他突发性议题冲淡。
这在G20峰会过去的经验中是有先例可寻的。2015年,土耳其的G20峰会主题被当时的欧洲难民危机所冲淡;2014年的澳大利亚峰会则被埃博拉病毒问题所影响;再往前的2013年俄罗斯峰会则受到了叙利亚危机的冲击。
“此次会议,中方已经通过前期充分的准备锁定了一些成果,但仍然需要防止一些突发议题,如英国脱欧等等对于G20主旨议题的绑架。”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朱杰进日前告诉澎湃新闻。
陈宗翼就观察到,中方的负责官员——尤其是财政和外交事务的部门官员,也包括央行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官员——已经与他们在其他成员国的同行们举行了一系列的扩大协商会议。这些会议应该会为有些问题在主办国中国和其他成员国之间取得一致提供平台,这也是中国力保峰会“不跑题”的方式之一。
“聪明外交”与东方智慧
在议题设置上,中国作为主办方在全力展现驾驭国际多边机制的能力,而面临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对G20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期待这一问题时,如何平衡双方意见也能体现出中国外交的大智慧。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陈凤英说,“以和为贵、谦和有礼的交往风格,是我们东方人的智慧。我希望我们在G20平台上的多边外交能够成为东方智慧的结晶。”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指责其他人的价值观,或是针锋相对地挑战其他人的价值观。相反,我们认为,谦恭和礼貌才能让中国实现真正的‘聪明外交’。”她说。
为此,中国为本次杭州峰会准备了两个“第一次”:第一次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纳入 G20框架,并有望达成30多项主要议题成果(包括推动各国落实气候变化协约、推出《二十国集团全球投资指导原则》、成立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联盟倡议 等);第一次将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关切摆在了突出位置”。
根据加拿大约克大学教授陈宗翼的长期观察,要充分发挥中国“东方大国”的外交智慧和全球领导力,杭州峰会之前,在其他G20成员中建立起支持自己的“联盟”势在必行。
在《中国主席国》一文中,陈宗翼和道伯森提出,只有争取到足够广泛的支持者,为中国所倡导的包容、创新的发展战略——以及这种战略所包含的世界财富与技能再分配——提供支持,才能确保中国对G20核心议题的“再设置”获得成功。
“中国的‘同盟者’很可能存在于亚洲、金砖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一些欧洲国家内部,并且很有可能就是亚投行的成员国们,这些国家在基础设施投资的转型潜力方面有着共同的期待和经验。”文章写道。
的确,作为东道国,中国此番邀请参会的发展中国家代表多于历史上任何一届G20峰会,其中包括东盟和非盟的代表。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此前也表示,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维护和拓展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是中国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金砖国家邮报》近日撰文称,发展中国家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参与到G20杭州峰会中,“G20杭州峰会着重强调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包括非洲国家,这是不同于以往任何一届G20峰会的地方……聚集世界经济重要角色的G20峰会理应把发展中国家的关切放在心上。”
陈凤英认为,杭州峰会将标志着G20从一个由主要经济体组成的危机管理机制转型为一个涉及全人类发展议题的长效机制。“从杭州开始,G20要把世界上的‘两个80%’管起来:一是经济总量占世界80%的主要经济体,二是人口占世界80%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她说。
这让陈凤英无限感慨,她回想起亚投行的筹办过程,那时,“中国感受到的(国际社会的)‘离心力’非常强大,关于亚投行的谈判在每一个国家都可能遭遇失败。”
“但现在,在G20召开前夕,可以明显感觉到,有一股以中国为中心的‘向心力’变得越来越强,”她的话语中流露出些许骄傲,“在亚投行取得成功之后,世界各国普遍认同中国谋划国际合作事务的能力,简言之,就是外国人开始认为,中国人‘能办成事儿了’。”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