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旧衣物的回收,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千亿市场

2021-11-04 13:4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编辑 | 于斌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围绕着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其实也蕴含着许多新的需求,当其中某一个痛点需要解决时,商机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随着买家和卖家逐渐涌入进来,慢慢地就能形成一个有着相当规模的市场,所以在商业场上如鱼得水的人,往往都具有敏锐的眼光和准确的判断力,能够第一时间发现身边隐藏着的商机与市场,像平常人们并不注意、随手处理的旧衣物就是如此。

旧衣服回收是可以一举多得的环保型产业

我国的服装市场不仅体量庞大,而且一直呈现出稳中有升的消费趋势,近几年里每年的服装零售产值都在2万亿元左右,去年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的服装总产量为220多亿件,平均下来一个人每年会购买10多件衣服,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预测,2021年我国服装市场的产值还将达到2.4万亿元。

按照这样的数据折算的话,每个人一年下来平均也会丢掉至少3、4件旧衣物,因为家里的空间毕竟是有限的,及时清理不穿的衣服才可以腾出更多的空间放置新衣,闲鱼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我国普通家庭每年产生的闲置旧衣服重量就达到了30公斤。

如果把这些穿旧了的衣物作为垃圾扔掉,最后的结果只能是焚烧或掩埋,这样无疑也造成了较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也不符合现在大力提倡的低碳、环保、节能的生活方式,少数人会选择把旧衣物送给周围有需要的人,其实我们大部分人都忽略了旧衣物具有较高的可回收利用价值。

国际回收再生组织(BIR)的研究结论表明,每使用1公斤废旧衣物,就可以降低3.6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节约6000升的水资源。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测算,我国的废旧纺织品如果能得到充分地回收利用,每年生产出的化学纤维和天然纤维,相当于节约了2400万吨原油,这等于我国每年进口石油总量的5%。

吴师傅是成都的一个旧衣回收公司的员工,他管理着几十个小区的近200个旧衣物自助回收箱,每个自助回收箱都装有一个感应器,他的手机程序可以获得感应器提供的衣服存储信息,当回收箱里的旧衣服快存满时,他就会去把旧衣服及时收走。

吴师傅感觉现在人们的环保意识与消费理念提升了,加上这种自助回收箱还有智能称重功能,居民投放了旧衣服就能获得相应的积分,累积的积分可用于兑换各种礼品,所以小区的居民一般都会把旧衣服放到回收箱里,如果赶上几户人家同时搬家或收拾房子,小区里的自助回收箱都不够用,有时候他一天还要跑上好几趟去清空箱子。

近几年我国的旧衣物回收市场规模基本上在300-400亿之间,如果再加上分类、整理、二次加工销售等环节,那么这其中的商业价值就更加可观,每年不仅能带来上千亿的销售产值,还能给当地带来比较多的就业岗位,通过大量吸纳剩余的劳动力人口就业,可以实现促进和带动就业的目标。

机会越大,挑战越多,「于见专栏」认为,相对于其他行业,目前国内对旧衣服回收的关注度从总体上来说并不高,市场竞争也不算激烈,旧衣服回收再利用还属于闷声发大财的冷门行业,新加入的企业与平台都能获得不错的生存空间与成长机会,但想要做到一定的规模也不容易,这需要企业花时间逐一打通各供应生产销售的链条与环节。

每个环节都蕴藏着可观的商机与利润

现在对旧衣物的回收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包括收购、分类、处理与二次销售在内的流程,旧衣物的流向一般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在国内循环再利用,目前国内的经济水平相比20、30年前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很少有人会买旧衣物来穿,每年捐赠的衣物也仅占回收旧衣物总量的一小部分,因此这些旧衣物多是通过物理或化学回收的方式来处理,并被重新加工成无纺布、化纤、地毯、阻燃剂、隔音棉、环保手套、保温棉等产品或工业生产用的原材料,这种方式从根本上真正实现了对资源的有效回收再利用,既较为环保与科学,也是当前主要的旧衣物处理手段。

另一种是出口到国外,如销往非洲、东南亚、中亚等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因为当地人的收入较低,而这些旧衣物的价格又很便宜,因此很受市场的欢迎,尤其是在非洲,这里的二手服装交易非常盛行,如肯尼亚的首都内罗毕就拥有东非最大的二手服装交易市场,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件来自世界各地的二手服装在这里交易中转,我国是全球排名第四位的旧衣物出口货源地,仅次于欧盟、美国和韩国,2019年旧衣物出口额达3亿多美元,大部分销往了非洲市场,近几年在旧衣物出口方面也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外销这种方式操作起来比较容易,大批量的运输与销售也节约了成本,利润相对来说也比较高,一般可以占到企业整个旧衣回收利润的80-90%左右,用这种方式处理的旧衣物大约占了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无论是那种方式,首要的步骤都是先进行旧衣物的回收,现在可以通过上门收购、定点收购、自助回收终端等途径来收集旧衣物,一般都是以市斤或公斤为单位收购,回收价格也是五花八门、随行就市,没有统一的标准,不过大致都在几毛钱一斤这个范围内浮动。

收来的旧衣物最终会被送到旧衣分拣工厂,工人们会对其进行分类和打包处理,前者是按照服装类型、新旧程度、面料材质等标准进行分类,这些因素也同时决定了旧衣物的销售价格,后者会按照衣物的类别,如大衣、短袖、裙子、运动服等进行分别打包与标价,出口价格一般在每吨一万元左右,当这些旧衣物最终被运到国外后,原来论斤收的衣服则会按件来卖,一件衣服的价格多在几美元左右,由此可见旧衣物二次销售的利润是相当高的。

有偿回收服务将打通产业链条的最后一公里

目前我国的旧衣物回收市场所经历的时间还比较短,仍然处于发展起步阶段,从业的企业与人员并不多,每年的旧衣物回收率也仅仅只有10%左右,不过该行业已经形成了一套布局较为合理、分工较为明确、流程较为清晰的生产分配体系,围绕旧衣服的某个种类,已经形成了具有区域特征的、专业化的回收中心或生产链条,如河南濮阳的工厂就专门收购羽绒服,用于加工羽绒棉被等羽绒产品。

有意思的是,自去年的疫情开始以后,国外的很多人都认为来自我国的旧衣物相对来说是比较安全的,衣物上不会沾有新冠病毒,因此更倾向于购买来自我国的旧衣物,这使得我国的旧衣物回收市场迎来了加速发展的机遇期,但目前最迫切的是要解决国内的货源供应紧张问题。

旧衣物的回收利用除了出口以外,还可以用于国内的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行业,由于以前在这方面的收购、分拣等人工成本比较高,通过再利用生产岀来的产品附加值比较低,产品的市场应用范围相对也比较窄,因此企业回收利用再生产的积极性并不高,该行业也长时间处于发展瓶颈的状态,现在很多企业也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例如将旧衣物作为废旧纺织品原材料,按照2比1的比例与废塑料混合,可以生产出垃圾桶、室外地板、衣架等产品。

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生活类废旧纺织品约800万吨,能成功回收的只是比较少的一部分,很多附加值较高的生产技术还没有形成产业化与规模化的发展优势,从回收到再生产涉及到的各个环节链条还不够规范透明,对行业也缺少相关的政策标准与规章制度来约束。

旧衣物回收现在也搭上了数字化经济的顺风车,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很多旧衣回收企业也顺应潮流,把传统的线下业务挪到了线上,打造出了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回收渠道,进一步拓展了公司的业务覆盖范围,使得旧衣回收的数量与效率都大幅度地提升了,比如在有的小区,居民可以通过手机预约上门回收的方式,集中处理家中堆积的旧衣物,这种方式相比以往更加方便快捷,因此很受小区居民的青睐和欢迎。

同时负责上门回收的人员也是通过手机注册发展的加盟合伙人,居民和加盟合伙人都能在手机app或小程序上完成整个回收交易流程,后者在收集到规定数量的旧衣物后,就可以直接出售给厂家,依托互联网平台,可以让更多的加盟合伙人加入进来,直接和厂家实现对接,这样就省去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和成本,使双方都能获得最大化的利润,当加盟合伙人的工作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后,厂家的货源也得到了充分的保证,通过互联网来实现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旧衣回收方式将会是未来行业的发展方向与趋势。

正是因为旧衣回收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商机,所以除了厂家以外,国内的互联网企业也涌入了这个行业,目前出现了白鲸鱼、飞蚂蚁、鸥燕、捂碳星球等线上回收平台,就连闲鱼二手交易平台也有相应的业务,早在2018年初,闲鱼就推出了旧衣物回收服务,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初步涵盖线上与线下的完整的回收循环体系。

在闲鱼平台上有转卖、赠送、旧衣回收等多种多样的处理方式,用户还可以参加闲鱼联合H&M、李维斯等知名服装品牌举行的旧衣回收活动获得优惠券,并用优惠券来购买新衣服,闲鱼还联合菜鸟驿站开展了线下的旧衣回收活动,以方便更多的年纪大的用户,自2019年以来,闲鱼累计回收旧衣物3万多吨。

未来线上与线下回收平台之间的竞争肯定会异常激烈,当经历了大浪淘沙以后,剩下的极少数头部企业将会发展为旧衣回收行业的美团,届时将会拥有业务涵盖全国的大型线上与线下回收交易平台。

结语

「于见专栏」认为,在科学、规范、安全、高效的前提下,旧衣物的回收利用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一者通过回收与再利用,大量节约了资源,二者减少了浪费,保护了生态环境,三者培育出了一个千亿规模的、有很大发展潜力的市场,在拉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