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国实验室|谢志峰:中国半导体发展已具备天时、地利、人和
一个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对中国来说尤为重要。矽睿科技CEO谢志峰算是中国半导体行业的老兵,1988年加入美国英特尔公司第一研发中心,2001年与张汝京一同参与了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的创办,并在此工作十年,2012年9月创办上海矽睿科技有限公司,继续深耕半导体行业。
今年初,在纪录片《中国实验室》拍摄期间,谢志峰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国的半导体产业的发展,目前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他解释说,地利是说市场在中国;人和是说中国人才够了,国外回来的和本土的都起来了。十五年前,找个像样的高级管理人才一定是进口的,一定要从美国挖,人家还不愿意来,现在这样的人才国内都有,现在把握机会就能做好。他说,如果这个阶段不把握机会,到下一个周期我们又落后了。
中国需要全产业链
澎湃新闻:紫光在做大量的并购,试图完成一个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那么,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对中国有多重要?
谢志峰:中国是需要全产业链的,但所有的细分行业放在一个公司是不可靠的。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基因,有自己的特长,一个公司什么都做,做到大而全,是不可能做到世界第一的。只有专注一个领域去做,才有可能做到世界第一。产业链的每一个部分都需要有人来做,但是要分开,请不同的专家来做。在历史上,大而全、样样都精通、都做到世界第一的企业是不存在的。
以英特尔为例,我的第一份工作就在英特尔,它最强项是集成电路芯片的制造,到今天也是世界第一,没有对手,同时在设计上也有独到之处,所以制造和设计就是它的专长。但它对系统,甚至是手机方面的应用都没有优势,它的设计制造都偏向PC(个人电脑)、手提电脑、云计算,它的特长就在这里。它在四十多年的历史里做过很多尝试,手机项目做了关掉,做了又关掉,都失败了。它的基因就是适合做高速高性能的芯片,做低功耗的手机芯片也一直不太成功。或许未来可能会成功,但这说明从自己很有特长的领域跳到另外一个领域会有多难。到别人的领域去战胜别人是非常困难的。
它们还努力希望在物联网方面有建树,但是给别人的印象就是高速、高性能芯片的生产、设计,用在云计算、个人电脑,除此之外,别人还没有把它当作一个最优秀的公司。所以我们也要培养在某一领域内最优秀的公司,不要指望它能在各领域都优秀。
对大公司合并比较悲观
澎湃新闻:你看好中国半导体企业在全球发起的一系列并购吗?
谢志峰:高科技并购,是经济形势所迫,很多公司自己没有办法生存了,必须并在一起,抱团取暖,并购应该是互补的,你有的他没有,合并会更合理。但有的并购是为了并购而并购,抱团并不解决问题。
对大公司合并,我一般比较悲观,全世界范围内的大公司合并,都造成了人才流失。并了以后切成小块再卖掉,没有太多的成功案例,失败的居多。企业要有非常强的文化,其他公司进来后你可以把它融进来,有时候名义上是一家人,但充满了明争暗斗。如果有强大的文化,两个公司并在一起,所有的人都很认同,就不会有摩擦,但大多数公司的兼并造成了兼并方和被兼并员工之间的矛盾,往往兼并是1+1小于2。
技术和文化上很强的公司才能很容易地把别人融进去,否则兼并会失败。文化冲击之后,人才大量流失。虽然能买到一些专利技术,但专利只是落在纸上的,需要人去落实,相当于买了个机器,会使用的人不再了,还是发挥不了作用。
终端产品的配件没有必要区分国界
澎湃新闻:中国市场对组成整个产业链的那些企业有什么样的吸引力?
谢志峰:技术市场是很残酷的,每个终端产品必须用最好的配件,没有必要分国界。苹果的产业链是全球采购,用最好的部件,没有要求必须用美国的东西,只要自主可控就没有问题,除非是军工产品。并购了那么多公司,关键是能不能消化。公司能买到,但人才是流动的,很多核心的东西是在人脑子里,不是在硬件里。
我回国15年了,看到一个趋势,中国对高科技产品的需求很大,比美国欧洲都多。15年前美国最大,如今全世界的高科技供应商都来中国设厂,人才、技术、生产想都往中国大陆转移,确实带来了技术上的迁移。台湾、韩国非常羡慕,它们是很小的市场,虽然它们某些领域很强,如韩国的三星、台湾的台积电。所以不得已它们也来大陆建厂,台积电要在南京建一家世界级的工厂,三星在西安有世界级的存储,英特尔要在大连增加十倍的投资。它们必须往大陆转移,不然就失去了市场机会。
大陆的企业有机会借此发展。这些公司会带来人才和技术,这些人才会在中国流动,不论是去国企、外企、民企。过去清华、北大的毕业生第一优先是去欧美,毕业以后在全世界最好的公司工作,留在英特尔、苹果、谷歌,现在很多都留在中国,所以未来有很好的机遇。
现在要有自信心走到世界前面去
澎湃新闻:海外半导体企业来大陆是因为成本吗?
谢志峰:成本不是最重要的,现在芯片在大陆做和在台湾做,成本其实差不多。主要还是市场,你要靠近客户,一定要知道客户要什么。远在美国,对中国的客户需求不敏感,如果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反应速度会快很多。所以在中国设厂,第一考虑的还是接近客户。
当然成本、人才资源也很重要,中国的人才很勤奋、聪明,他们要有机会发展。发挥它们的聪明才智,需要好的老师带。如果有好的公司,不管中资、外资,它们招了优秀毕业生就会给好的培训,他们一旦有经验了,就成为市场上流动的人才。
要学习创新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学到后可以创造新的技术和产品,可以有雄心壮志创造外企也没有的技术和产品。不要老想着从它们那里转让技术。世界是平的,这方面的自信心要建立。过去我们一直提要赶超世界领先水平,但大多数时间是赶,不是超,是填补国家空白。现在要改变思路,不要老想着赶,要超,要选定中国人有优势的领域,集中精力,要突破,要走到世界前面去。
从战略角度来说,中国必须把存储发展起来
澎湃新闻:中国半导体企业的细分水平如何?
谢志峰:半导体产业分为设计、生产、封装、测试这几块。论制造水平,中芯国际是中国大陆的龙头,水平达到了世界级,未来是非常有前景的。设计方面,总部位于深圳的海思(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是有优势的。封测方面,江苏江阴的长电(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最具规模的,最近又收购了新加坡的金鹏科技,上了一个新台阶,大概能达到世界第三或第四的水平。这三家都能在中国做领头羊,比较欠缺的是存储行业。
三大关键技术,逻辑运算的CPU(中央处理器)技术方面,英特尔世界领先;存储技术方面,韩国的三星领先;封测技术方面,台湾的日月光集团比较领先。大陆的领先企业和它们比都有蛮大差距的,尤其是存储,几乎没有。从战略角度来说,中国必须把存储发展起来。
国家准备5年投入1400亿元的资金,但这么多钱还不如三星和英特尔加起来一年的投入。纵向比较发展是很快,但横向比,和竞争对手的投入比起来还是很有限。而且这不是钱能解决的问题,还要看人才、技术储备。千万不要轻视专利储备,只要你一做大,要起势了,肯定要打专利战,一旦打起来一拳就被打倒。
设计也只是手机芯片的设计,用于云计算、个人电脑的高速CPU设计,我们还是很弱,差距很大。
大陆半导体制造企业离台积电的差距很远,长远看台积电还要领先很长一段时间,这是苦工、硬功、资金、人才、知识产权积累形成的,毕竟它有四十年的积累。制造是很难的,要想赶上,先解决钱的问题,再说人才、技术、设备。
看好未来十年
澎湃新闻:国家规划雄心勃勃,中国有条件实现这个规划吗?
谢志峰:现在的国家规划有进步,不是只搞五年计划,而是也注重长期规划了,中国制造2025,是十年计划。技术积累要长期规划,美国的老朋友都很羡慕中国的这种长期规划。
国家有长远计划,但是业界的人却急功近利,老想一锤子买卖,今年投下去第二年就要见成效。未来十年我还是很看好的,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天时是说,时间到了,全世界投入在减少,中国在增加;地利是说,市场在中国;人和是说,中国人才够了,国外回来的和本土的都起来了。十五年前,找个像样的高级管理人才一定是进口的,一定要从美国挖,人家还不愿意来,现在这样的人才国内都有,现在把握机会就能做好。不把握机会,到下一个周期我们又落后了。
国家资金的管控越来越健全
澎湃新闻:国家资金的使用效率之前有一些讨论,现在怎么样?
谢志峰:原来钱不够多,还喜欢撒胡椒面,高校、研究所,大家都分一点,形不成合力。现在是择优扶强,哪个企业的能力强就扶持哪一个,这个格局比十年前有效得多。现在挑有成功希望和成功经验的企业去投。原来是高校研究所为主,现在是以企业为主,企业带着高校和研究生在走,而不是高校和研究所在做,这是这几年比较大的改变。
这五年,中央到地方的领导都在说,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研究所和高校辅助。因为研究所和高校不做产品,与市场是脱节的。资金给谁、不给谁是一条成熟的机制,是不是最优不敢说,但现在这套制度还是蛮健全的,感觉国家越来越重视,资金的管控也越来越健全。国企、私企都有机会去拿,当然国企拿到的机会更多,民企也有机会,特别是我们这个领域,谁有能力谁就能拿到。
澎湃新闻:投资效率如何去追溯呢?
谢志峰:如果投下去没有效果,以后就不给你了。如果没有达到国家要求,再申请项目,你的评分就很低了,这是很重要的评分。评委是在全中国去请专家,他们可以是国企领导、高校教授。有一个业界专家库,从专家库去挑选专家去做项目,这套机制蛮合理。但也有点问题,这些专家都是兼职的,有时候比较忙就不能去,有时候就找不到最合适专家,假如最合适的那个很忙,就得用其他专家顶替。不过养这样一帮全职专家太贵了,每次给专家们车马费500元、1000元,这蛮符合中国国情。同样的情况在美国那就很贵了。
不要老想着引进,自己要创新
澎湃新闻:韩国和台湾的半导体发展经历对大陆有什么启示?
谢志峰:韩国的三星就是一个巨大的央企,很多国家资源都砸在三星和海力士(Hynix)那里。早期韩国从日本买技术,也派了大量留学生到美国,那些学生毕业以后到美国大公司工作五年,然后回国,创办三星半导体。中国没有做这样系统的人才政策,我们都是自己去,自己回。所以韩国的效果很明显,1980年代我在美国留学,那帮韩国人也在美国留学,都是我们同学,今天都是三星和海力士的高管。
澎湃新闻:台积电的副总被挖走,如何看这个行业的暗战,以及人才和技术交流?
谢志峰:韩国人把台积电的副总梁梦松直接挖过去,真的是商场如战场,当商业战争来打。人才和技术的流动,西方有西方的规矩,但据我了解,美国并没有明确禁令出售产品给中国,它要求是透明可控,你要什么技术可以告诉我,它们根据它们的法律法规来审批,同意了就会给你,只要你不是去造杀人武器。只要保持好的沟通,技术还是开放的。可以走正常途径买来或者学来,其他途径是不明智的,造成了很多不好的影响。
但也不要老想着引进,自己有人、有钱,为什么不自己做?自己要创新,我们是有能力的。当然有些是大家都没有的,需要引进的。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