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王大中谈获国家最高科技奖:它属于众志成城的“200号”人

澎湃新闻记者 程婷
2021-11-03 15:02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王大中院士。本文图片均为 清华大学 供图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1月3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64个项目、10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其中,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顾诵芬院士和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分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奖励大会举行之前,王大中院士在线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讲话。(01:41)
就获奖一事接受媒体采访时,王大中表示,国家最高科技奖是份沉甸甸的荣誉,它属于集体,属于所有知难而进、众志成城的“200号”人,也属于所有爱国奉献努力拼搏的科技工作者。

“200号”与实现反应堆固有安全的带头人

澎湃新闻从清华大学获悉,出生于1935年的王大中,早在学生时代就已和我国的核能事业结缘。

1955年我国政府做出开发核能的战略部署。1956年,为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清华大学成立了工程物理系,从电机、机械、动能等专业中抽调了若干名成绩优异的学生,其中就包括当时正在机械系读大二的王大中。到高年级分专业时,王大中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反应堆工程专业。

大学时代,王大中(后排左一)和清华舞蹈队队友合影

1958年,清华大学向上级建议,自行设计和建造一座功率为2000千瓦的屏蔽试验反应堆,并以此为依托建设我国核能事业急需的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培养核学科高端专门人才,工程代号就是上文中王大中提到的“200号”。“200号”后来成了这个基地以及清华大学核研院的代号。

同年,王大中毕业留校工作,直接参与到了“200号”的建设中。

经过6年奋斗,1964年这座屏蔽试验反应堆成功启动,顺利达到临界运行。作为青年学子中的佼佼者,王大中从反应堆物理设计,到反应堆零功率物理实验,再到反应堆热工水力学设计与实验,从做模型、挖地基、搬砖头,到调试运行,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奋斗里,脱颖而出,在实战中经受了从业务能力、组织能力到心理素质的全面锻炼,逐渐成长为具有工程实践经验和战略思维的领头人。

科研工作需要有悟性、勇气和韧性,敢于选择科技领域无人区

就获奖一事接受媒体采访时,王大中还说道,“科研工作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值得一辈子去追求和奋斗。但是科研如登山,过程往往充满着困难、挫折和风险。我个人体会,克服这种困难需要有悟性、勇气和韧性。悟性指的是一种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悟性有时候需要靠想象,靠一种直觉的判断。勇气就是要敢于尝试,敢于选择科技领域的无人区。韧性、韧劲就是指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要有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劲头。”

他表示,我国正处在最好的发展时期,科技自立自强是我国发展的战略支撑,所有科技工作者都要自觉地为科技自立自强做贡献,责无旁贷。“科技创新就是我们最主要的爱国方式,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坚定信心、勇敢向前,我们的国家就会有无限光明的未来。”

1989年11月,清华大学核能所所长王大中(左一)宣布5兆瓦核供热反应堆启动运行成功

几十年来,王大中耕耘于先进核能技术研发领域,主持研究、设计、建造、运行成功世界上第一座5MW壳式一体化低温核供热堆;主持研发建成了世界第一座具有固有安全特征的模块式10MW高温气冷实验堆,并积极推动以上两种先进反应堆技术的应用。王大中领导清华大学核能研究团队以提高核能的安全性为主要学术理念,走出了我国以固有安全为主要特征的先进核能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世界的成功之路。

王大中曾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两次(均为第一完成人)、国家教委科技进步特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

    责任编辑:蒋子文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