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分析|同城多款惠民保产品厮杀现象浮现,政府之手该使多大劲

澎湃新闻记者 胡志挺
2021-11-03 15:06
来源:澎湃新闻
金改实验室 >
字号

又到了多地惠民保产品的集中投保日,安徽、浙江、北京等多地2022年度惠民保产品投保通道开启。这类普惠且兼具商保优势的产品,依然受到不少人追捧,但也有人表示不愿投保了。

多名90后人士向澎湃新闻表示,并不打算购买下一年度的惠民保产品,原因多为“感觉用不上”。当下,80、90后人士对于自身的风险保障意识较为看重,因而早早为自己购买了商保产品。

“我有百万医疗险,和这个产品对冲了。”一位90后互联网行业从业人员告诉澎湃新闻,自己今年的惠民保产品就没有买。不过,该人士表示,“明年补上吧,谁知道以后咋样。”还有90后人士向澎湃新闻表示,当地“惠民保”产品免赔额太高,普通人用不上,特别是年轻人。

在不少人眼中,惠民保产品就是一款低配版百万医疗险,更适合难以购买商保的老年人和“带病体”。因而对于商业保险配置充足的年轻人而言,购买惠民保并不见得在看病出险后能够获得更多的理赔。但80后程女士告诉澎湃新闻,她还是会坚持购买惠民保产品,反正跟医保对接,不用自己出钱,更何况自己买的是香港保险,与惠民保不冲突。

多地出现多个惠民保产品厮杀现象

续,还是不续?可能不少人最近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在思考的同时,一些省市的产品确实又让消费者选择困难,选哪个、怎么选?比如,北京市的“普惠健康保”产品刚刚结束投保不久,2022年度的“京惠保”又进入投保期。今年10月,安徽合肥的“合惠保”投保尚未结束,新一年度的“皖惠保”开始投保。

除了同城两款产品的,有些地方还出现了同城三款甚至四款惠民保产品。浙江杭州、浙江宁波、福建福州等地先后推出了三款甚至更多的惠民保产品,杭州市民可参保的包括“杭州惠民保”“杭州市民保”“西湖益联保”等;福建福州市民最早可参保的产品为福州专属的“榕城保”,“榕城保”后升级为面向福建省医保参保人的“八闽保”。此外,福州市民还有“福民保”“福惠保”等产品可选。

“一言难尽。”对于同城多款产品,一位大型寿险公司政保部负责人向澎湃新闻如此表示。该人士认为,还是应将多款产品统一成一款。

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负责人叶燕斐近日表示,目前已经有58家保险机构在27个省参与了超过100个的城市定制型医疗保险项目,项目总参保人数超过了7000万。各地区的情况不同,受多种因素影响,项目的投保率差别较大,有的达到了50%以上。

投保率对惠民保产品的影响有多大呢?简单而言,主打低价、高赔付且不限投保年龄、既往症的惠民保产品,首先便需要有较为充足且稳定的投保人数作为“支撑”。倘若投保率过低,产品的可持续性很难维系。部分地区出现同城多产品后,也必然影响各个惠民保产品的投保率。

不少惠民保的承保险企在谈及产品发展时会表示,先做三年,看看数据,边做边优化。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短命”产品。比如,东南沿海某地曾发布了一款惠民保产品,但该产品因相关政策限定而迅速下架。

对于惠民保产品的监管,有地方银保监部门人员向澎湃新闻表示,当地在推广惠民保业务时确实碰到了一些问题,有一些异地机构来当地“蹚浑水”,借惠民保的名头来做相关业务。当时,监管部门采取了果断的措施对异地机构进行约谈,并加以规范。

投保率高低与政府支持力度有关

就当下来看,惠民保产品的投保率情况与各地政府的支持力度有较大的关系。此外,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主承保方的实力、当地居民的保险意识、人口老龄化程度等也都对投保率有所影响。

以上海的“沪惠保”为例,在两个月零几天时间内,有超过739万人投保,创下惠民保首年参保人数之最,投保率达38.49%。上海市医保局、上海银保监局、上海市大数据中心、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等对这一产品给与了大力度的支持,主承保方太保寿险则与另外8家保险公司确立了“共保体”的模式,按承保份额分摊风险和保费,对风险加以平滑。

也有观点认为,上海居民自身的保险意识、城市医疗水平较高、人口老龄化程度较其他地方更高等原因,都推高了“沪惠保”的投保率。

而在浙江,政府的支持力度则显得更大。浙江省医疗保障局、浙江银保监局等部门多次发文对惠民保业务加以指导、规范。据澎湃新闻此前独家报道,浙江省医疗保障局、浙江银保监局在今年10月曾联合发文,要求将惠民保产品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重大改革项目加以推进。

上述文件要求,各级医保局要建立以“一把手”为组长的工作专班,制定明确的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把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作为明年的重点工作加以推进。省医保局要把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列入明年工作的考核内容,加强对各市工作的督促指导。

既然有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和指导,为何依然出现了同城多款产品“相互厮杀”的现象呢?澎湃新闻注意到,在一些省市同时出现的惠民保产品背后,有些是民政部门在推动,有些则是医保局和银保监局等在支持。有些产品的主承保方为大型保险公司,而有些产品则是由当地保险法人机构牵头。但从保费和保障程度来看,各产品之间的差别并不大。

政府之手该使多大劲

众所周知的是,惠民保的一大产品定位是“保本微利”,这种类似社保的商业保险产品如何把握住平衡点才能真正实现它的价值呢?换而言之,如何既能防止保险资金积余过多,又能防止出现重大亏损,或许是各个惠民保产品背后的保险公司以及给与相应支持的政府部门应重点关注的。

但政府这只“手”应该用多大的劲依然是要慎重考虑。浙江省医保局和浙江银保监局联合发布的文件直接点出,各市医保局要及时指导商业保险承办公司根据投保率、赔付进度、约定赔付比例等因素,按实际资金赔付要达到协议赔付率90%以上,待遇覆盖面达到一定比例的要求,及时调整赔付责任和起付线。

有当地惠民保业务承保公司负责人向澎湃新闻直言,并不是很看好惠民保在当地的发展。随便政府部门强力支持,使得投保率迅速提高,但是省里直接对赔付率提出了硬性要求,让保险公司不太能接受。不低于90%的赔付率,意味着险企的盈利上限仅有保费的10%,这还是没有计算各项成本的情况下。

就保险产品设计来说,一般都会涉及到销售费用,一些地方的惠民保产品成本多考虑的是宣传推动、运营、软件开发等。“一般产品赔付率到了90%肯定亏。”一家寿险公司省级分公司副总经理告诉澎湃新闻,如果纯商业运作,中介手续费可能占20%以上,还有销售绩效等,但是当地的惠民保产品没有,是举全市之力在推动。

上述惠民保业务承保公司负责人则表示,大病保险可以通过调取医保数据进行测算,但是惠民保产品是有既往症也可赔可保,经验数据还在积累中。此前,当地惠民保产品希望通过设置类似风险调节基金的机制,以90%的赔付线为界,低于90%的部分滚存进基金,划入下一年度保费,若超出90%,则由保险公司承担。

不过,就实际赔付情况来看,由于浙江各地惠民保产品赔付率水平并不算高,浙江省医保局和浙江银保监局联合发布的文件则提出了“及时调整赔付责任和起付线”的要求。一些地方下属机构则发文明确,赔付率低于规定标准的,以临时增加“一事一议”困难兜底保障的方式进行赔付,做到一年一清算。

11月2日,“沪惠保”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10月31日,“沪惠保”生效4个月,累计赔付金额2.2亿元。但从时间节点看,“沪惠保”是从7月15起开放理赔申请功能,至7月29日累计赔付2111万元,至9月17日赔付1.28亿元,至10月底赔付2.2亿元,赔付率节节走高。与之相对应的是,“沪惠保”总保费近8.5亿元。

但总的而言,惠民保还是一项新生事物,仍需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负责人叶燕斐近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回答澎湃新闻记者提问时也表示,整体而言,目前大多数城市定制型医疗保险项目还是处于启动阶段,还未经历完整的保险期间。这个业务赔付率受项目赔付条件设置、当地基本医保政策和参保率影响较大,目前赔付风险暴露尚不充分,不排除部分地区将来可能还出现亏损,这是探索的一个过程。

    责任编辑:郑景昕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