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个在上海居住二十年的东北人眼中的东北经济下行

马宁
2016-08-26 16:01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东北经济发展已经拉起警报。 视觉中国 保存

东北经济形势不断下行,已经广为人知,引起了自上而下的广泛关注。而且,东北的衰退已经从经济扩散到整个社会领域,甚至都成了一种文化现象——赵本山动不动就会被人们当作东北文化落后的符号来评头品足一番。东北经济有多差,有关的报道长篇累牍,没必要再做详细介绍了。仅仅举一个例子就可以说明问题,今年第一季度,东三省的领头羊辽宁的经济增长出现负数,为-1.3%,是10年以来首次出现的省级GDP负增长,并在各省中殿后。二季度GDP辽宁干脆不公布了。因此,东北经济发展已经拉起警报。因此,今年4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正式对外发布。意见提出,到2020年,东北地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

对于东北经济的衰退,有两个常见的解释,倒是值得说一说:

第一个说法,就是东北人口大量减少,导致东北经济下行。甚至有人拿现在的东北人口状况与伪满洲国时期的人口快速增长作比较,进而那东北经济和被少数人称为抗战期间“亚洲第一大经济体”的伪满洲国做对比。有人根据全国第五次(2000年)和第六次(2010年)人口普查的比较,得出结论:东北近十年间净流出人口180万。笔者本人也是移居上海的东北人,经常遇到东北口音的乡亲们,但是这种说法其实没有任何事实依据。对比两次人口普查数据,十年间东北三省的总常住人口还增长了4648950人,而且是辽吉黑三省均有增长。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增长人口的出生年份集中在1960年至2000年之间(2010年这个时间段出生的常住人口数量比2000年多),也就是说,增长的主要是劳动力和青少年。当然现在是2016年,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又过去6年。现在东北人口情况怎么样,需要真正过硬的数据。

第二个说法在学术界中和媒体上更加流行,就是东北和东北干部群众受到计划经济思维影响强烈,导致东北经济缺乏活力,特别是东北的国有企业太多、公有制经济比重过高导致经济衰退。这个说法也值得商榷。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早在20多年前就结束了。一个20多年前就已结束的怎么可能还在束缚人呢?事实上,确实东北人偏好在国有企业工作,推崇编制和公务员,可用这些观念来批判东北和东北人的那些人是否想过,大多数中国人民(连同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在内)都是这么想的。国家统计局刚刚发布2015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比私营单位的高出57%。在这种现实面前,如果多数人偏好去民营企业工作,那岂不是咄咄怪事?而且,东北的国有企业也不算很多,大多数国有企业早就在90年代就改制了。

如果我们把上海和东北作比较,就会发现,那种认为公有制经济比重高必然导致经济衰退的说法是非常值得商榷的。2015年的上海国民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的增加值占到48%,而东北最大的城市沈阳2015年公有制经济的贡献率只有35%。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和经济增长正相关的话,上海经济早就应该发生问题了,可事实上目前上海的全国经济增长最健康的地区之一。因此,我们研究经济问题的时候,还是要从数据和事实出发,切记不能迷信任何一种教条,不管这种教条是来自前苏联还是来自美国。

东北经济的衰退,其实并不难以解释。作为一个在上海生活了将近20年的辽宁人,我对东北与东部发达地区方方面面的差距是很有感触的。但是所有这些差距,包括观念上的差距在内,都是结果,而不是原因。真正的原因很简单,大体上可以总结为四条:

第一条,东北的工业未能在入世后重新崛起。东北的制造业曾经非常发达,但是在90年代治理整顿、国有企业改制、下岗、抓大放小等过程之中受到重创。事实上,东北工业在文革末期就已经逐渐暴露出绩效下滑的问题,亏损、不能完成计划和劳动生产率低下的情况严重。90年代,东北原有的工业体系彻底失效。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在国际市场的拉动下,经历了适应国际分工的二次工业化,近几年则是进一步在做强中国制造这条道路上不断迈进。非常可惜的是,东北没有抓住这个宝贵的战略机遇。入世15年来,东北没有建立起新的、能够有效满足国内、国际市场新需求的工业体系,还是继续对90年代幸存下来的传统行业进行重复建设。即便是这些传统行业,也被河北、内蒙等省份抢了风头。现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全国经济的下行压力加大,东北当然无法维持原状。

第二条,东北的自然资源已不是经济资源。东北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森林都很富饶。但也正是入世使得东北的资源在经济上失去了竞争力。且不说很多矿产资源面临枯竭,而且东北现有的资源不再仅仅与国内其他省份的资源竞争,而且是与国际市场上的资源供应商进行竞争。在这个层面上,东北的各种自然资源均失去了优势,都有来自国内外市场的强有力竞争对手。现在中国的铁矿石来自澳大利亚和巴西,原油来自中东和委内瑞拉,木材(纸浆)来自俄罗斯和加拿大。东北的资源失去了比较优势。由于东北历来不仅是工业发达地区,也是资源输出地区,这个变化使东北经济失去了部分动力。

第三条,东北经济太过于依赖房地产。本来,在这方面全国情况都差不多。但是由于东北的经济根基不稳,实体经济萎缩,居民收入低,房地产过热造成的危害也就更突出一些。不久前,沈阳市政府为了房地产去库存甚至推出“零首付”的政策(虽然很快取消了)就是典型。铁西区曾经是世界闻名的工业区,但是曾经辉煌的历史几乎连痕迹都没留下,短短几年就被改造成了一个楼盘林立的居民区。沈阳开发浑(河)南的标志也是众多楼盘,问问沈阳人,除了楼价高,没几个人知道浑南还开发出来了什么。

第四条,东北地方干部的素质亟需提高。很多人都在诟病东北干部,但是平心而论,东北干部的素质未必比很多地方更差,媒体上经常曝光的奇葩干部言论,也很少有东北的。不过因为东北经济社会问题突出,干部的事也跟着突出了。提高干部素质,不是学历,也不是什么“市场意识”,最要紧的是做事要规矩,要有完备的规章制度,凡事按照规章制度来,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也就差不多可以了。不久前发改委印发的《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如果在立项和监管方面做好工作,结果很可能是只肥了个别人。像买房零首付啊,全运会前罚款罚到“满城尽是卷帘门”啊,这样的事情反映了东北干部意识和执政理念的落后。更重要的是,“投资不过山海关”这句话背后隐藏的意思,东北的干部们要好好琢磨琢磨。

没有投资就没有经济增长,但是投资未必一定带来经济增长,也可能是贪污、环境破坏、重复建设和进一步的产能过剩。

东北要想从困境中走出来,只有沉住气,脚踏实地,做好长期规划,从头开始,重新建设起符合东北实际的经济体系,特别是积极发展高端制造业。东北靠发展服务业拉动经济是没前途的,不仅是由于东北人的服务意识远逊于南方而且更重要的,没有工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服务业是根本发展不起来的。东北的问题沉疴已久,绝非三年五载就能解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