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诺奖得主药企巨头临港论道:AI如何助力制药?虚拟临床可行
“一年对于患者来说太长了,将药物上市时间缩短一年、甚至是缩短一个月,对于他们都是性命攸关的大事。”在11月2日举行的世界顶尖科学家新药研发论坛上,2016年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余金权教授如是表示。
一个候选药物上市可能需要10-1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单个药物研发成本甚至可能高达10-20亿美金。学界和业界如何能够“省时省钱”?余金权等人进行了一场关于新药研发的探讨。
“所有药物研发当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其实就是偶联受体的特异性。在开发药物的过程中,我们都希望能够找到独特的药物,但问题是很多分子都是在不断变化的 因此看到抗体的特异性是很重要的。”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伯特·莱夫科维茨指出,特殊的抗体、特定的解决方案是对疾病而言至关重要。
余金权则感慨,从多样化的分子中选一个候选药物其实是最难的。他以制药巨头辉瑞公司为例,“辉瑞公司有一个相关项目,50人的团队花了6年,做了大量的分子测试,耗费大量时间却依然找不到位点。”
余金权是世界顶尖的合成化学家,他开创了碳-氢键功能化的新技术, 颠覆了人们思考生命构件的传统方式,为新药的研发、新材料的发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提到,其一项研究成果帮助辉瑞公司的团队将原本需要的50步变成5步,大大缩短了试验的进程,让治愈的希望离患者更近一些。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亚利耶·瓦谢尔聚焦于计算机技术在新冠疫情以及制药行业的关键作用,“如今我们所拥有的巨大算力,能够解决很多以往无法解决的问题。”他以新冠病毒为例谈到,其研究团队在去年6月就通过计算研究方法预测病毒突变的可能性,并在真正出现突变之前就展开了相关研究。
诺华全球药品开发部(中国)负责人王兴利则从产业的视角提到了临床试验,“我所思考的是,如何能够有一个新的设计,一个更加适应现实的框架设计,能够缩短这个临床试验的时间,比如说如何能够从二期到三期让这个时间更短一些。”
他认为,科学家的研究同样能够在临床阶段加快新药的市场化进程,“如果说药物研发想做得更快,那就是在临床前期,科学家需要做的就是要找到一个靶点,我们要确保这个靶点是真正的治病原因,这也是我们所治疗的靶点。”
值得关注的是,在论坛的圆桌环节,“虚拟临床试验”也是话题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蒋华良谈到,“临床试验要在人体中进行,而不是人工智能。”但他补充道,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能够助力缩短药物开发时间,或是帮助临床试验收集临床数据建立模型等等,不把握这样的前沿技术,就有可能失去竞争力,但技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王兴利也强调了人之于临床试验中的主体性地位。尽管数年前就在IBM实验室见到过机器学习之于临床研究的前沿应用,他依然表示,人工智能是没有办法代替真正的人体实验的。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