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广东一高校发“未录取通知书”,收信学生有的惊讶有的失落
“高考不过是你人生路上短暂的一幕,翻过这页,你仍有充满未知与期待的未来在前方等你去探索,请你一定要满怀希望,充满信心地继续前行。”这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以下简称“港中大(深圳)”】校长徐扬生致2016级未录取同学的一封信上的一句话。
8月中旬,今年参加港中大(深圳)的广东和浙江综合评价测试但未被录取的学生们,都收到了该校发的一封“未录取通知书”,里面有徐扬生的一封信和一本印着该校logo的紫色笔记本。
“紫色笔记本上的月计划板块可以用来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行程,简直是‘拒信大礼包’。”收到“未录取通知书”的徐明明说。
8月22日,澎湃新闻采访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方和部分收到“未录取通知书”的学生及家长,发现对这种境外高校广泛使用的“拒绝”模式,此次收到港中大(深圳)未录取通知书的中国学生有的感动,有的反认为让自己更加失落。
带有港中大(深圳)logo的笔记本。受访者供图“未录取通知书”
“你们绝大多数都是非常优秀的同学,但由于种种客观限制,我们没能录取你成为我们的学生,对此我深感遗憾。在录取进行的那段时间里,我几乎每天都会收到学生与家长的来信,面对你们的关切与焦虑,我常感到爱莫能助,心中十分难过。” 港中大(深圳)校长徐扬生在信中这样写道。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enzhen),简称港中大(深圳)(CUHKSZ),位于广东深圳市,为中外合作大学联盟成员。该校是由香港中文大学发起,通过与深圳巿人民政府和深圳大学合作共同建立的一所一流研究型大学。
徐扬生说,写这封信是对所有信赖(学校)的学生及家长们的答谢。“感谢他们在做出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抉择时,曾考虑过港中大(深圳)。”他表示,港中大(深圳)今年在广东和浙江的综合评价考试竞争很激烈,10个学生中才能录取1个。
对此,《南方日报》8月13日就曾报道,广东和浙江两省共有2366名考生报名参加港中大(深圳)的综合评价测试,1293人通过入学测试,获得志愿填报资格。两个省共录取了236名学生,录取比例为1:10,其中广东省录取人数151人,浙江省录取人数85人。
该校招生工作人员马明霞向澎湃新闻介绍,“未录取通知书”是徐扬生校长的想法,从去年起就发了。主要是针对广东和浙江两省,因为学校对这两个省份的报名学生开展了综合评价,有他们全部的联系方式。
据马明霞介绍,今年港中大(深圳)实行“双轨制”录取方式,即在广东和浙江采用“高考基础上的综合评价录取制度”,在其他省份采用 “完全按照高考成绩录取”的招录模式。
徐扬生校长致2016级未录取同学的一封信。受访者供图学生收信后的反应
“其实招生组马老师早在微信上告知过我,徐校长会给我们寄一个特别的笔记本,但当收到‘拒信礼包’时仍然很惊讶,被港中大的人性化和校长的温情所打动。”徐明明说。来自浙江的他,已被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阿拉伯语专业录取。
谈起这封“致2016级未录取同学的一封信”,徐明明觉得虽然收到时喜忧参半,“尽管未被【港中大(深圳)】录取,但它告诉我开始的选择是正确的。”
“很惊讶,然后有点失落,但更多的是感动。”同样来自于浙江的吴亮称,“感动是因为是意想不到的惊喜,真的是很人性化的一所学校,而失落是觉得自己差一点,高考没有发挥好,毕竟关注这个学校好久了。”
吴亮被厦门大学的会计专业录取,他已经把印着港中大(深圳)logo的紫色笔记本带到了厦门大学。
“未录取通知书”中写道:“我希望你们可以知道,人生路漫漫,如果有缘,我们将来仍可重逢。”
对于“重逢” ,吴亮说:“读研我可能不会去,将它选择本科学校也许起点会高,但硕士的话可能国外(高校)更棒。”
因为通过复旦大学今年在浙江“三位一体”招生而被提前锁档的马莉,也收到了这封“未录取通知书”,她和妈妈徐丽都觉得意外和感动。
“港中大(深圳)目前在很多人眼里是所新学校,但是我很看好她,是一所值得信任和托付的学校。”徐丽说。
“他们真的是很贴心,小礼物是一本笔记本,印刷精美,是香港中文大学一如既往的紫色,很温馨感人。”虽然迟婷被她更心仪的大学香港大学录取,其父亲还是向澎湃新闻表达了他们一家对港中大(深圳)的认同和感动。
但“拒信礼包”带来的也不全是正面效果, 据马明霞介绍,曾经有收到“拒信礼包”的学生家长向他们反映,本来他们的孩子已经从未被录取这件事情中平复过来了,但是“拒信礼包”让他们再次感到失落,甚至有学生想要退学。
境外高校发拒信已是“套路 ”
“美国大学一直都有给学生发拒信的传统,所以收到拒信并不会十分惊讶。”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的林心仪对澎湃新闻说,美国学校发的拒信都会有特定的模板和格式,一般是“感谢你申请我们学校,你本来已经十分优秀了,但是由于今年申请的学生格外竞争激烈,所以被拒绝。”
经历了美国本科和研究生两轮申请的乐鹏鹏也对澎湃新闻说:“这(在美国)真的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当你知道所有被拒绝的学生都会收到内容一模一样的信的时候,(其中)安慰的话也会被稀释。”
据境外媒体报道,“申请我们学校的人很多,每个人都不错,可你没有排在前面”, “你没被录取。不要打电话来询问。所有的决定都是最终决定,不可能更改”等,都是美国高校拒信上通常出现的语句。
“香港的研究生申请也一直有发拒信的传统,我当年被香港中文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拒绝的时候,也是收到了拒信,但感觉是‘套路’。”杨浩然对澎湃新闻说,自己当时并没有收到可以纪念的礼品,觉得有些遗憾。
“如果让我自己选择,我并不想收到我高考第一志愿学校的拒信。” 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都在国内度过的静香对澎湃新闻说,她2011年高考时被第二志愿录取,但对没有收到心仪学校的拒信并不遗憾,“如果收到的话,第一反应可能是很感动,觉得我心仪的大学是所充满人性化的大学,但第二反应肯定是更伤心了。”
(徐明明、吴亮、马莉、徐丽、迟婷、林心仪、乐鹏鹏、杨浩然、静香均为化名)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