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李健:失踪多日,理由如下
李健:失踪多日,理由如下 原创 最人物出品 最人物
李健是个消解煽情的人。
在大众想象中的很多艺术创作者,创作过程总伴随着香烟酒精混杂的房间,地板上被揉搓成团的纸张,愁眉紧锁,而李健从不会让自己潦草,他如同《贝加尔湖畔》中那句“你忽然出现,你清澈又神秘”。
从清华男孩到如今的歌手李健,在人生的重要时刻,他做过几次旁人不解的决定,决不背叛自己。
那年北京的冬天,院子里烧锅炉的味道与街上循环播放的《一生有你》,让李健的内心感到五味杂陈,却不是痛苦。
“我是一个任何时候都不愿意让自己吃苦的人。我不需要刻意饱尝生活的磨砺,除非是逼不得已。”
他与这个无序的世界有序地相处着,既不追求阳春白雪,也不鄙夷下里巴人。
有些人的相遇,不是偶然。
在近期的音乐节目《时光音乐会》中,林志炫在唱《蒙娜丽莎的眼泪》前,讲述了一段美好的缘分。
九十年代末,林志炫在全国高校巡演都会唱着这首歌,演到清华大学时,有一个清华的男孩声音如天籁般,让他难以忘怀。
很多年过去以后,林志炫参加《歌手》,与他站在一起的歌者对林志炫说:“我就是当年那个清华的男孩。”
这个男孩,是李健。
清华男孩后来的故事更为人熟知。
李健曾有无数个时刻可以体会绝望,但他并没有。他的温和与他的秩序感并驾齐驱,他的优雅与他的困顿水乳交融。
除了痛苦。
李健是个笨拙的低产之人。
几个月前,他终于发行了自己的新专辑《无时无刻》,距离上一张专辑《李健》已有六年之久。
“所谓的「无时无刻」,就是忘掉时间,没有时间,走出时间。”这是《无时无刻》命名的由来。
全新专辑中的15首歌,有吉他弹唱时得到的灵感,也有与海鸥、大风相遇时得到的感触,忘记时间,才能安处自在。
这是李健的第七张创作专辑,他的音乐不是遁世之作,是具有思考性的。
新专辑的首支主打曲《Marine玛琳娜》是他根据西班牙民谣改写,描写女性的真善美和坚韧,“Marine”不是具体某一个女人,是李健心里美好女性的缩影。
正如他的妻子孟小蓓。
李健与孟小蓓
他的音乐里总有一种抽象的自在感,暗藏了许多人心底的暗涌。
它不粘腻,也一点都不激昂,最后一个字的唱腔总是向下滑,庸常的生活和短暂的浪漫,他同时承认。
这种天赋,在李健11岁时就已经被他自己觉察到。
李健小时候
李健看了一部叫作《路边吉他队》的电影,有个场景令他印象深刻:“男主角弹着吉他,很帅很拉风。”
电影中的那个身影在少年的心中反复发酵,李健渴望拥有一把属于自己的吉他,母亲咬咬牙满足了儿子的愿望。
后来他说:“是那把吉他,改变了我的命运。”
八十年代的哈尔滨浪漫慵懒,李健常常蹲在松花江畔看人画画,观察那些手里捧着书若有所思的人们,他将那些人称为搞艺术的。
李健记住了那个时刻,12岁的他第一次摸琴,他的叔叔与同学们每天呆在一起弹琴,“我当时觉得,就应该用潇洒来形容”。
他记得,叔叔的琴是一把昂贵的大红棉。
哈尔滨那些带有人情味儿的东西,看似粗犷但是细腻,李健的故乡,赋予他文艺浪漫的基因。
80年代的哈尔滨
刚刚读中学的他,因港台音乐的传唱,李宗盛、罗大佑、齐秦等歌者进入李健的世界,他们怀抱吉他潇洒唱歌的样子,让少年如痴如醉。
母亲送的那把吉他,陪伴了李健整个少年时代,也因为这把珍贵的吉他,1993年,尚在读高三的他被保送进入清华大学。
走进这座高等学府,李健读的专业是电子工程系,他发现身边的同学个个比自己聪明,“我终于明白,很多事情是需要天赋的”。
李健的天赋在音乐,他拿出更多的时间弹琴、学习乐理知识。从简谱到五线谱,再到和声学,直到最难的巴赫复调音乐都能掌握。
九十年代初,清华大学的草坪异常热闹。
几乎每天傍晚,操场草坪上都坐着密密麻麻的人一起弹琴、交流技艺,第一轮是各自唱自己写的新歌,紧接着点唱名曲。
老狼与高晓松
那个年代,追女孩靠的不是房子车子,而是能弹琴能写歌。
外面的人读琼瑶的情爱小说,里面的人读博尔赫斯;外面的人听邓丽君,他们听崔健。
坐在草坪上的清华文青中,其中就有高晓松、宋柯与郁冬,他们写着带有青春诗意的旋律,还有随时可能分崩离析的理想。
郁冬
时隔多年,高晓松仍然对郁冬的才华念念不忘,他的天赋是在作词上。有次,他们坐在草坪上以“阳伞”为主题作词,只见郁冬抱起吉他就唱:
“小时候看电影,一到接吻的镜头,就会有一把阳伞挡住,我一直想知道阳伞背后发生了什么,后来长大了才知道,阳伞的背后,有忧伤也有甜蜜。”
当时,在场的人无一不为郁冬鼓掌叫好,其中便有高晓松。
高晓松
值得一提的是,高晓松学习的专业和李健一样,同是电子工程系,这个纨绔子弟觉得读这专业忒无聊,索性从清华退学,去寻找诗与远方了。
李健同是爱弹琴的文青,却不会做出从清华退学这事儿。
他身上的秩序感决定了自己不会做出让理想撕裂现实的事情。
李健的沉默寡言,也许是因为自己的童年。
父亲是唱京剧的,李健小时候随其唱戏,稚嫩的嗓音在他反复唱花脸时就唱坏了,直到中学才恢复。那段时间,他不爱讲话,总是一个人自言自语。
李健认为自己很多时候是因为孤独,才会自言自语,孤独导致幻想,幻想导致创作。他也说不清这种孤独感,到底是什么。
童年记忆,是无法忘记的。
李健的父亲不希望儿子走上歌手这条路,当年父亲作为京剧演员,在很多人情世故上不迎合也不讨好,儿时李健曾目睹父亲忍着身体上的疼痛,在写信。
因为当时单位有很多演员涨了工资,但父亲因为没有送礼,被旁人占了名额。
像父亲这样沉默的人,也只是写封信而已,再多也不会了,李健也如此。
考上清华大学,李健成为哈尔滨家人的骄傲,在他读大三那年,父亲寄来一封信:
“你不要老想着当歌星之类的,那些都是梦,不现实。咱家人都是老百姓,你要学一门技术,毕业找个好工作,我们不指望你能出名挣钱。”
李健是理性的,纵使再喜欢唱歌,也知道这不是自己目前要先做的事情,从清华毕业后,他进入广电总局做起了网络工程师,一个月拿4000的工资。
这在当时,是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然而李健却不快乐,他曾在采访中坦言:“我记得很清楚,在中友百货,看中一条599块的牛仔裤,心想一个月工资都买不了几条裤子,当时就很绝望。”
李健是诚实的,他坦然承认自己之前的物欲。
这样的日子,也让他觉得苦闷,找不到成就感,直到有天清华校友卢庚戌找到李健,问他:“你还想不想唱歌,想不想一起唱歌?”
李健没有一丝迟疑,果断说了:“好!”
曾经的清华好友一拍即合,他们组成了「水木年华」,搭上了校园民谣的末班车。一切都很新鲜,一切都很为难。
幸运的是,没多久他们就出了一首《一生有你》,淡淡的忧伤敲打着听者的心,流传至今。
“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可知谁愿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
这首歌传遍中国的大街小巷,水木年华火了,引起巨大反响,专辑取得5白金的销量佳绩。
水木年华《 一生有你》 经典MV视频
当年他们参加的最大的一个颁奖典礼是星空音乐台,水木年华是内地成绩最好的新人,港台分别是F4和陈冠希。
上场时李健紧张到手心冒汗,硬着头皮与卢庚戌站在舞台上唱了那首《一生有你》,慌张到跑调,坐在台下的孙楠和田震不停在笑。
张爱玲曾说成名要趁早,李健却不认同,他觉得出名要晚一点,成名太早不是件好事。
令人意外的是,在水木年华最红的时候,李健决绝地退出组合,因为在音乐创作上他与伙伴产生了分歧。
2002年冬天,所有的音乐都是动次打次,很燥动,很喧嚣,在这种环境下李健想做一些比较安静的音乐,不想随波逐流。
后来,接受采访时,李健讲出离开水木年华的缘由:
“一个歌手应该做自己最喜欢的音乐,而不是做市场最需要的音乐。我不迎合大众,也不迎合潮流,我只想安安静静地做自己,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无需懂。”
旁人觉得李健有点傻,他却清醒得很,不作回应。
离开水木年华后,李健最头疼的事是如何在院子里弄个锅炉。
北京的冬天很寒冷,由于没钱,他租住在一间长年不见天日的黑屋子里。房间里没有暖气没有空调,需要自己生锅炉取暖。
时间来到2003年,彩铃文化兴起,那首《一生有你》成为彩铃热门歌曲。
李健走在街上,听着自己昔日的声音,听到那句“多少人曾在你生命中来了又还”,心中五味杂陈。
那段时间,他看了很多书和电影,在北京最冷的日子里他写了一首唱起来很有难度的歌,名叫《传奇》,彼时的他并不会预料到,这首歌会让自己走上神坛。
2005年,李健很不好过。
唱京剧的父亲确诊癌症,李健东拼西凑拿出几万块钱,他和姐姐去医院交费时,父亲哭了:“孩子们懂事了,给孩子们添麻烦了。”
李健听到这句话后,转身泪如雨下,心如刀割。
没过多少日子,父亲的病情每况愈下,李健送父亲回老家哈尔滨。在火车上,父亲上洗手间时已是需要人搀扶,严重时需要背着。
有次,父亲在他的肩膀上轻轻说了句:“原谅爸爸。”
这四个字,让李健感到锥心的疼痛。
2006年父亲去世后,李健写了一首歌叫《父亲》,里面写道: “你为我骄傲,我却未曾因你感到自豪,你如此宽厚,是我永远的惭愧。”
后来他重新录制了这首歌,在最后加了一句:我终于明白在你离去的多年以后,我为你骄傲,当谈起你的时候。
这么多年过去了,李健希望对父亲的态度有真正的表达。
离开水木年华后,李健写着自己喜欢的歌,也消失在公众的记忆中。
直到2010年春晚,王菲那一嗓“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将背后的创作者李健推到大众面前。
王菲春晚《传奇》演唱视频
他调侃自己为出土文物,与这个崭新的世界见面让李健一度无所适从。
各大媒体争先恐后地想要窥探李健之前的生活,大力渲染他的“苦日子”,乐此不疲地讲给大众听。
李健没有配合。
当一位记者问:“当冬天回到北京郊区的胡同,会不会想起当年的苦日子?”
他回答:“不会。那几年,我过得挺好的,生活水平放低了,但温饱无虞。
他是一个消解煽情的人。
李健与王菲
当年,李健的师兄高晓松发行音乐作品集《青春无悔》。
作为内地校园民谣的见证人,李健自己却很少写校园与青春。
“没有刻意写青春的,青春不太好写,容易变成一种泛泛的怀旧情绪。” 他觉得自己的青春过于普通,没有什么值得一写的。
李健认为做这一行,应该淡化歌手、明星这样的身份,总是拼命抓住那个东西会很痛苦,因为永远会有人比自己更帅,永远有人比自己运气更好,人只能让自己逐渐强大。
“你必须知道,外在的情况变了,但内心的东西没变。我只愿意做一个知识分子,一个音乐知识分子。”
之后的他不急不慢,保持着两年一张专辑的发片慢速度。
直到2015年,《我是歌手》这一节目让李健再度走红,他首场选择的曲目是自己的原创歌曲《贝加尔湖畔》,作为补位歌手,将最后一个出场。
“在我的怀里 在你的眼里
那里春风沉醉 那里绿草如茵
月光把爱恋 洒满了湖面”
李健《贝加尔湖畔》经典视频
他浅吟低唱,不飙高音,仿佛在给听众描绘一幅写意的画作,那是一贯的温文尔雅。
在满是高音的舞台上,他从不迎合观众的口味,像是火锅中的一碟清粥小菜,淡淡的,却很吸引人。
有乐评人说:“他不再是水木年华中的那张略带苦难眼神的书生,而是细腻暖阳中的情种,通过《我是歌手》巨大的气场,一下子捕获全国观众特别是中国妇女的芳心。”
是的,李健俘获了众多女性的芳心,她们企图用眼神、表情吸引他的注意,那颤抖的声音与害羞的面庞无不证明他独特的魅力。
对于广大妇女们的高声呐喊,他自我调侃这不过是戏谑而已。
在大家称赞他时,李健还不忘提醒大家:“我不完美,更没想当任何人的偶像,成为偶像是非常危险的,我没你们想得那么高尚。”
两年后,在《歌手》的决赛上,歌后林忆莲邀请张惠妹来助唱,令人意外的是,李健则请来岳云鹏合唱《女儿情》。
李健岳云鹏合唱《女儿情》视频
两人是第一次合作,李健圆了岳云鹏的“追星梦”,他将喜感从严肃性中剥离出来,独立存在,也是娱乐与艺术的醒目分割线。
李健对于歌王的头衔,看得淡然:
“我不觊觎歌王,也不期待歌王,当然如果歌王是我,我也不会拒绝,那是另一回事。”
因这档节目,李健还被发掘到了“段子手”属性。
他自称是怕冷的“秋裤男神”,李健称自己与林忆莲不熟,因为自己是个每天都回家的人(林忆莲有首歌叫《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
他的幽默,从不刻意,是不经意间的段子,也是理性模样下难得的少年心性。
不食人间烟火的李健,这种反差萌恰到好处,是他入世的一面。
李健,有着出世的清醒。
他因《我是歌手》再度爆红,却没有接大量商演,而是选择出国旅行,继续安心写歌,放弃很多能为自己带来更多名和利的商演邀约,远离种种是非。
高晓松曾说:“我们身边的这一波人都不是当初的模样了,只有李健还是当年那个李健。”
巨大的名利出现在不惑之年,在旁人看来,是众望所归。
给李健本人却没有带来意外的狂喜,反而是感到危险,在他看来:“中国人最擅长的是造神,然后是毁神。”
他清醒,却从不愤世嫉俗,在李健看来,人抵御不了时代,“人的一生黄金时代很短暂,经不起历史车轮的碾压。”
曾有报道称他为「中产安慰者」,李健不认同:
“我的音乐从来就不是那种云淡风轻的山歌音乐,我每首歌都跟社会息息相关,只不过它是非常隐秘、隐喻而已。”
李健音乐创作的灵感,大多来源于文学作品,对于自己的生活,文学也带给他许多力量。
在他的家中,最多的就是唱片与书,李健看的书多是些冷门深度的小众书,有博尔赫、茨威格、也有乔治·奥威尔。
曾有人问他,读那么多书的意义是什么,他说:
“所谓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让人眼界更开阔,对自我有更清醒的认识,而不至于狂妄。一个人读的书越多,越会意识到自己的匮乏。”
这种来自知识分子的自知,在某种程度上,必然让他与声色犬马的外界保持着适宜的距离,最后在心底留下蓊郁风景。
李健与姜文住在同一个小区,他观察到姜文很久没有去健身房了。
他认为,姜文的工作搞得自己太忙了,很难再过上清闲的生活。这不是李健想过的日子,他不想太忙,喜欢隐藏在生活里,做旁观者。
他从来都是说到做到。
李健曾经拒绝过中央音乐学院的周年庆典演出,原因只有一个,与他的健身时间重合,他选择后者。
在大众想象中的很多创作者,创作过程总伴随着香烟酒精混杂的房间,愁眉紧锁,而李健从不会让自己潦草,如同《贝加尔湖畔》中那句“你忽然出现,你清澈又神秘”。
对于47岁的李健而言,这些年潮水涨了又退去,他早已习惯,站在潮头时他仍岿然不动。
这也许源于他至今仍然拥有作为清华理工生的理性,1998年,刚从清华大学毕业时,李健没有直接去做音乐,而是去了广电总局上班,他说:
“我是一个任何时候都不愿意让自己吃苦的人。我不需要刻意饱尝生活的磨砺,除非是逼不得已。”
这不免让人想起王小波曾写的那篇杂文《我怎样做青年的思想工作》,他有个外甥叫姚勇,同是清华毕业生,迷恋摇滚乐,想毕业后直接玩音乐。
作为舅舅,王小波写了一段话进行劝解:
“痛苦是艺术的源泉;但也不必是你的痛苦……别人的痛苦才是你艺术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的艺术源泉。”
这番话让姚勇幡然醒悟,他也是当年李健离开后,加入水木年华的一位成员。
由左到右:李银河、姚勇、王小波
对于艺术创作,李健如同王小波这位文学理科生,都介入明确的秩序感,绝不会让自己失衡。
他与这个无序的世界有序地相处着,既不追求阳春白雪,也不鄙夷下里巴人。
李健还记得,1988年6月23日的那个下午阳光温厚,当时他坐在家中,看着阳台外面,决定要学习吉他,不再让孤独袖手旁观。
那个下午,李健是个12岁的少年。
如今,还是。
原标题:《李健:失踪多日,理由如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