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三年大力整顿后,中小学生竞赛还有利可图吗?
导语
近年来,一些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热衷于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竞赛活动,一时鱼龙混杂。各类竞赛抢占着孩子们的时间,其课外负担被不断加重。为从源头治理该乱象,教育部连续三年公布全国中小学生竞赛名单。整顿三年后,“竞赛热”如今还常见吗?“应试竞赛机构”还存在吗?抛除功利价值后,竞赛还剩什么?
01
旧知识:肯德基三人篮球赛
未入选中小学生国家竞赛名单
教育部公布全国中小学生竞赛名单也是在摸索中前行。2019 年,竞赛名单分类为科技创新类、学科类和艺术体育类。近两年竞赛分类改为自然科学素养类、人文综合素养类和艺术体育三大类。为更好对比,我们将 2018 年竞赛名单按照近两年分类规则重新调整。
可以明显看出,自然科学素养类竞赛最多,主要为青少年智能创新型比赛,大众熟知的数学、化学、生物、信息等奥林匹克竞赛均包含在内。从科目上看,更像是“理科+素质”类竞赛。人文综合素养类则类似“文科+素质”类竞赛,其中作文类竞赛占绝大部分。
人文综合素养类与艺术体育类竞赛项目均逐年上涨,其中艺术体育类涨幅最大。2019 年公布的竞赛名单中,仅有书法绘画和摄影两大类,从 2020 年开始增加了体育项目及航天、航海等模型竞赛。从竞赛名单分类名称中就能看出,无论是自然科学素养,还是人文科学素养,国家在选定中小学生全国竞赛名单时均注重素质教育类竞赛培养,极力规避“应试”倾向。素质教育在竞赛环节得到全面落实。
纵观三年来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学生全国性竞赛活动面向学段变化,无论哪一阶段,通过名单数量都在逐年增加。尤其是中专和职高学段,增速最为明显,第一年公布竞赛名单时还未有他们的身影。近两年部分竞赛如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全国青少年创意编程与智能设计大赛等开始将中专、职高学生纳入竞赛比拼名单中。国家逐渐重视中专及职高发展,《教育现代化 2035》文件指出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重点将放在普及中等职业教育上,包括中专、职高、技校等。竞赛层面也在努力实现均衡发展。按此趋势,未来有关中专、职高学生可参加竞赛数目及种类将会越来越多。而在此之前,中职学校的“大赛”多为文明风采类传统项目。
目前整体来看依旧是普通高中阶段学生能够参与的竞赛数目更多,数学、物化生等全国奥林匹克竞赛项目只面向高中学段学生。2012 年开始,教育部发布开学前各级学校监管令,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坚决制止“奥数”等各种学科竞赛与学校录取相挂钩行为。
02
入不入选都能举办,
入选能代表什么?
事实上,对于我国中小学生竞赛的整顿,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就已经开展。在 1996-1998 年,也曾连续公布过三年全国中小学生竞赛活动项目。1999 年,教育部不再审批和公布全国性或跨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小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等学科及读书、征文等竞赛活动项目。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开展的竞赛活动的审批权交由各自的教育行政部门。
但“放权”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新世纪以来,不断放开审批权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各级各类中小学生竞赛的蓬勃生长,助推了许多主题优质、组织有序、导向作用良好的竞赛项目的发展。但竞赛活动生长空间过于自由也使得其爆发出许多问题,如某些机构违反规定擅自组织竞赛、借竞赛之机推销商品或书籍、将竞赛结果与升学挂钩……各种乱象不一而足。
部分机构还将竞赛视为敛财的“体面”手段,上百元的报名费用再次收割机构学员,学员与其家长也乐在其中。即使已经明令禁止不许收取活动费、报名费等费用,但置若罔闻的组织或机构还有很多,该消息也并没有传到全部家长耳中。
某机构比赛宣传文案
2019 年,肯德基三人篮球赛未入选《2019 年度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该年,肯德基与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中国篮球协会合作推出“肯德基中国中学生 3X3 篮球联赛”。虽然近年依旧未能入选每年的中小学生全国性竞赛名单,但经过合规申请后,新项目摇身一变,继续举办比赛。
如果入不入选都能举办,那么入选能代表什么?不入选就能被简单定义为不合规吗?除每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性中小学生竞赛名单外,部分省份如山西、江苏等,也已经积极响应,公布面向中小学生的全省性竞赛名单。管理审批趋严,减少了许多形式主义及不合规竞赛。从组织段管理竞赛活动规范,但从家长层面而言,“赛出水平”口号深入人心,考试、比赛都是检验孩子是否“学成”的有效途径,其对竞赛热情始终不减。
03
抛除功利价值后,
竞赛还剩什么?
尽管 2014 年,国家就曾对竞赛优胜者进行了高考加分、保送“瘦身”,但目前获得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决赛一等奖并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遴选为参加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队集训的学生,应届毕业当年还可以保留高校招生保送资格。全国奥赛一、二、三等奖学生可获得 20 分以下的加分。有利可图,就能激发高中生在紧锣密鼓的高中生活之余挤出时间,留给竞赛。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是真正为“竞赛而生”,高考在他们眼中已经不足为惧。但在严格加分保送要求下,陪跑的还是大多数。
无论是哪种竞赛,想要参赛的学生如果要取得优异成绩,那么适时的专门培训是十分有必要的。此类培训是一件长期工作,几乎从高一就要开始打基础,有的学生从初中甚至更早就开始为之努力。2018 年“禁奥”风波后,真正有长远打算的家长并没有暂停奥赛心思。
有需求就有市场。相关奥赛培训机构在重重政策夹击之下,并没有停止招生。部分学校还会专门设立竞赛班,层层筛选出好苗子。即使未来无法在决赛中取得好成绩,竞赛学习经历也能为未来冲刺强基计划打好基础。
治理竞赛乱象也是在治理超前教育。竞赛无法为义务教育阶段升学加分,自然就没有了过度逐利现象。随着新时代家长教育观念升级,升学加分已经不再是让孩子多多参与校外竞赛的唯一准绳。拓宽视野、丰富人生阅历成为驱动他们参与的主要因素。素质教育相关竞赛成为他们的”新宠“。想要为孩子“镀金”的家长,又将目光投向了考证、考级。越来越多孩子被家长逼迫着争先恐后,书法、绘画、体育……教育领域内卷现象常在,并不会因为竞赛而停止。
结语
“规范竞赛活动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竞赛白名单及相关政策的不断跟进,减少了许多定位不明确、管理随意、价值功利、结果高利害的竞赛活动产生。但却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家长想法。大部分家长都还没有意识到“陪跑”与“拔苗助长”的危害性,也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在“陪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