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联合国:政治制度集中成为中国独特优势,更易排除转型阻碍
8月22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北京发布的《2016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指出, 中国的政治制度有独特优势,可以更好地排除多元利益对社会发展转型的阻碍。也就是说,相对集中的政治制度,可以更好地排除既得利益对社会发展转型的阻碍。
报告认为,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有望建立投资型社会政策体系和复合型社会治理体系,这两大社会领域的创新和完善,将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报告强调,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不仅要致力于解决地区之间、人群之间的不平衡问题,还要应对快速老龄化、经济增速放缓和结构转型等重大挑战。同时,中国推进包容性人类发展仍然有不少优势。
根据联合国的报告,在35年的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中国面临的社会不公平问题逐年加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代理驻华代表文蔼洁表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收入差距迅速扩大,虽然近6年有所好转,但2014年的基尼系数仍高达0.4690,这是在中国被广泛接受的国际警戒线。在全球范围内也属于高收入差距水平。”
文蔼洁表示,中国须积极采取行动,减少不平等。联合国去年通过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已将减少不平等列为17个重点目标之一。
《人类发展报告》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主持开发的系列研究报告,关注全球最迫切的发展议题,发布各国人类发展指数排名,并提供政策建议。最新发布的《2016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由中国和国际专家共同撰写而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供研究支持。
政治制度集中的独特优势
报告呼吁中国采取社会创新促进包容性发展。包容性发展强调,不仅要重视人类发展平均水平的提高,更要追求更加平等的人类发展,缩小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间的人类发展差距。此外,社会政策要更具针对性,重点关注社会保障的包容性,提高社会参与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张来明副主任认为,“报告对中国社会创新和包容性发展经验的总结,与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发展理念、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利益共同体等重要思想和主张,具有高度的协同性和内在的一致性。”
报告认为,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人类发展不仅要致力于解决地区之间、人群之间的不平衡问题,还要应对快速老龄化、经济增速放缓和结构转型等重大挑战。同时,中国推进包容性人类发展仍然有不少优势。
报告强调,中国的政治制度有独特优势,可以更好地排除多元利益对社会发展转型的阻碍。
报告预测,在未来十年左右,中国国民经济仍将处于中高速或中速增长阶段,新增财富可以支持增量改革,可以回避更多依赖存量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即使在新常态增长期,中国经济年均增速还将保持在6%-7%之间,经济增量不到十二年又将翻番。
这个预测结果远高于发达经济体开始实施积极老龄化政策时期2%-3%的经济增速。
报告认为,作为一个后发国家,中国可以充分汲取先行国家的经验教训。利用新增财力,中国不仅可以适当提高社会支出的总规模,而且可以进行社会支出结构的调整,重点支持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的包容性发展,重点提升公众和社区的创新、自我发展和自我管理能力。
报告预测,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期,社会投资型社会政策体系和复合型社会治理体系,将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将与后者一起共同推动中国人类发展快速进入世界极高水平组。
报告认为,以经济和财力增长为依托,中国有望在将来继续扩大社会领域的支出规模,并进行社会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重点支持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的包容性发展,提升公众和社区的创新、自我发展管理能力。
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有望建立社会投资型社会政策体系和复合型社会治理体系,这两大社会领域的创新和完善,将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将推动人类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包容性的持续完善。
中国共减少6.6亿贫困人口
报告显示,中国201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7620美元(现价),人均国民收入总值已达到7580美元(现价),按世界银行划分标准,进入了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从1978年到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长到29381.0元(约为现价4800美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长到9892.0元(约为现价1600美元),排除通货膨胀因素,分别增长了13.1倍和14.0倍。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改善,大多数家庭摆脱了贫困、进入小康,还有越来越多的家庭走向富裕。
从1980-2010年的30年间,中国收入指数的增幅在全球排名第1。对中国人类发展指数增长因素的分析表明,30年间经济(收入)增长对人类发展指数增长的贡献达到了56.26%,其中1980-1990年间的贡献率更是高达65.53%。收入的快速增长让大量人口摆脱了贫困,不仅提高了物质生活水平,也大大扩展了机会和选择。
2014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达到了0.727,在188个国家(地区)中列第90位,已进入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组。回顾30多年的历程,1980年中国还处于低人类发展水平组,1995年后进入了中等人类发展水平组,2011年则达到了高人类发展水平。在2010年以后,人类发展指数开始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根据世界银行和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联合研究报告《2030年的中国》,即使经济增速放缓,中国也很有可能在2030年前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并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报告显示,1978-2010年,参考国际扶贫标准,中国共减少了6.6亿农村贫困人口,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按照中国的扶贫标准,累计减少了2.5亿农村贫困人口。2011年,中国大幅提高扶贫标准至2300元(2010年不变价)后,当年共有1.66亿农村贫困人口,到2015年已经减少为5575万,4年时间贫困发生率下降了一半多。
短短30年时间,将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高到了68岁。新中国成立初期,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1978 年达到了95.9%。
中国在过去30多年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1978年到2010年,中国政府成功帮助6.6亿人摆脱贫困。教育方面,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在过去十年持续稳定在99%以上。健康方面,人均预期寿命从1980年的67.9岁提高到了2010年的74.8岁。
报告显示,中国的社会与经济发展不协调,收入差距加大,医疗、教育机会分配不均等,不同地区间的人均寿命差距较大,如上海达到80.26岁,而西藏则是68.17岁;此外,青海、贵州的高中毛入学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1980-2010年间有完整人类发展数据的124个国家的排名显示,1980年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在排在第92位,收入、健康、教育指数分别排在第122, 52和73位,健康和教育指数的排名远远高于收入指数。
北京的人类发展指数(0.869)最高,比最低的西藏(0.600)高出44.8%。东部地区的人类发展指数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北京和上海已经步入了极高人类发展水平,与西班牙不相上下;而人类发展水平最低的西藏则仅与不丹相近。从报告的数据来看,健康指数排名自2000年以后有明显进步,教育指数排名自2005年以后有明显进步。
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太局局长徐浩良在报告发布会上指出:“中国人类发展状况对促进包容性人类发展非常重要,并且有助于中国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在减贫、教育普及与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宝贵经验。”
不公平问题加剧
“在35年的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中国面临的社会不公平等问题逐年加剧,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收入差距迅速扩大,虽然近六年有所好转,但2014年的基尼系数仍高达0.4690,这是在中国被广泛接受的国际警戒线。在全球范围内也属于高收入差距水平。”文蔼洁表示。
报告显示,中国在188个国家(地区)中列第90位,已进入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组。但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很大,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经济不平等程度仍然较高。
报告称,这种收入分配差距,导致经济增长趋向缓慢,出现了“增长式贫困”,即一方面经济呈低速增长态势,另一方面贫困率居高不下,呈现畸形富裕与畸形贫困并存的局面。这种鲜明的对比,表明包容性的发展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条件。而在实现包容性发展的过程中,各国在社会政策和社会治理中的一些创新,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报告主作者贡森在报告中提到,中国谋求包容性发展所进行的社会创新历程中可以看出,中国各时期进行的社会创新,具有明显的问题倒逼特征,即对前一个时期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的结果显现,中国城乡收入比在2009年达到峰值的3.33后开始回落,2015年降至2.73;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也于2008年达到峰值的0.491后转入下降轨道,于2015年降至0.462。
根据Branko Milanovic 整理的1950-2012年世界166个国家的基尼系数数据库ALG(2014年秋版),中国的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在1953年为0.558,1964年为0.305,1970年为0.279,1975年为0.266,1978年0.317,1980年为0.320。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基尼系数在2008年和2009年达到了0.49,成为亚洲收入最不平等的国家之一。2007年,最富10%人口的平均收入是最穷10%人口的18倍以上。基尼系数虽然近年来有所下降,但2015年仍高达0.462。
这份报告引入衡量收入不平等的新指标:帕尔玛比值,他们认为这个指标挂钩高收入水平,更能显示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特征。
根据研究者的计算,世界主要国家的帕尔玛比值如下表所示。从区域来看,2005年全世界的帕尔玛比值为1.8,帕尔玛比值最高的地区是南部非洲,为5.2,其次是拉丁美洲地区,为4.0,北欧地区为1.0。几个主要国家中,中国1990年的帕尔玛比值为1.25,2005年提高到2.15,提高了72%。美国2005年为2.1,日本为0.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区域差距也非常大,2014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上海是排名后三位的贵州、甘肃和西藏的4倍左右。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