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编辑逛书展|从媒体到出版,第一次以图书编辑的身份站台

职烨(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2016-08-23 14:59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差不多从大学的时候开始,我就作为读者去书展了。工作后作为记者跑书展,也有十年。今年,是我第一次以出版社编辑的身份在书展站台。每一年,都会抽时间仔细逛一下,然后买几本书,才算是来过了书展。当然,从读者到记者再到编辑,身份不同,看到的书展多少有点不一样。

我2005年毕业进入报社工作,从2006年开始做文化记者,每一年,有三个书展一定会去——1月在北京举办的图书订货会,9月的北京书展,还有就是在最热时候的上海书展。

2016年8月17日,上海展览中心,读者走过上海书展logo。当日是2016上海书展开幕首日。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韦毅 图

对于上海书展的印象,多半是暴晒暴热伴随突然而至的台风和暴雨,每年8月第二周开始的上海书展,除了中间有两次在虹桥的世贸商城之外,基本上都在中苏友好大厦(即上海展览中心)举办。巨大的展厅,在几栋楼中间来回穿梭,从周围吃饭的地方穿最近的路走回冷得起鸡皮疙瘩的馆内。一场接一场的讲座和活动,一场接一场的饭局,各种采访,每一年都是令人抓狂又兴奋的一整周。光书展前的发布会就有好几次,发下密密麻麻的活动表格,大家在每个活动场馆内奔来奔去。

私下里我们常常会讨论,为什么上海书展要放在这样的时候呢?后来想想,跟其他的书展相比,上海书展是最具市民性、参与性很强的大家的书展,在展览中心外面排长队买票的读者就是最好的证明。开了夜场之后,上班的人下了班也会过来转一下,不管天气再怎样糟糕,书展场馆内总是人头攒动人气爆棚。暑假正好是买书主力学生的档期,上海书展放在此时,多少有这样的考虑吧。

今年是我第一次以出版社编辑的身份参加书展,与作为记者时奔来奔去看到的那个书展有点不同。“赶书展”对于编辑来说,其实是提前半年甚至一年的任务。每个编辑手里都有许多的选题,在决定书什么时候印出来、什么时候上市,有很多情况是以“书展”作为一个重要节点的。书展的人流量多,上海书展全场至少打8折,许多人一年只在书展上买一次书,所以卖书方当然非常重视这个平台。与作者与设计美编等商量截稿时间的时候,通常会在书展前两个月为最好,然后送印厂,热气腾腾刚好送进书展。每一年在书展前要做出来的书,数量远远超过平时,所以每个编辑都被要求写下希望在书展“务必赶出来”的书单,请印厂备好纸,免得到时完成不了任务。

等到正式开展前一个月,编辑部要开好几次会,商量需要在书展上重点推广的书。要写活动方案,向书展主办方申请活动场地,细节到内容、嘉宾名单、时间等等。书展组委会把几百个出版社的方案做一个统排,安排场地,再发还给各个出版社。编辑就根据确定下来的时间,与嘉宾等做最后的确认。

我所在的上海三联出版社,在今年的上海书展争取到了两个展位。一个是摆了十几年的三联老摊位,中央大厅二楼长廊的社科文献板块;另一个是今年新辟的,把三家三联的书放在一起的“书展里的森林”展位,整个场馆在视觉上别出心裁,全部用木头搭建,还在地上放了鹅卵石形状的软垫供读者休息,周围用白色幕布拉起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展厅内的“森林氧吧”。这大概符合今年书展的一个大变化——更注重视觉的陈列,强调设计感。这几年书的装帧也的确都在往这个大方向靠,算是一个应景的变化。

三联每一年在书展前都会召开全员成员都参加的书展动员大会,我猜想别的出版社也会如此。动员大会重要又严肃,有点誓师会的意思,编辑、发行等全体人员都要出席。每个人根据自己时间,排出书展的值班表,大家分时间分批轮流到书展站台——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12个小时一天。

这12个小时也让以往总是匆匆奔忙的我有了时间和新的视角近距离接触到了出版工作者的服务对象——读者。

学生的确是最多的。20岁左右的学生是逛书展的主力君。他们大多一大早就在门口排队了,不管周末还是双休,会一个摊位一个摊位仔细地看,有的还会招呼伙伴们来好几次。家长带着孩子来的也很多,所以现场活动带有亲子或者教育性质的会很有人气。这不光是在上海书展如此,同样是针对普通市民的香港书展也是如此。我手头编辑的一本书《50个教育法——我把三个儿子送入了斯坦福》,在香港书展的第一天就签售掉1500本,一周就把首印的3000册全部卖完(3000册对于香港市场来说已经是个很大的数字),可见书展对这个读者群体的影响之大。

非周末的白天,老年读者也相当多。老年人不太上网,也没什么习惯在网上买书,书展对他们来说,是个可以一次买很多打折书的地方。我们展位的一些养生类的书籍,走得非常快,受众都是一些中老年读者朋友。

活动的吸引力到底有多大呢?以前作为记者的时候,我一直很困惑。大家来了又走,一场活动接着一场,宣传立牌换了又换,铁打的场地流水的活动和嘉宾。这一次作为编辑旁观了几场活动,才知道“有个签名本”对于很多读者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活动的最主要功能是签售——至少在书展主会场内,没什么人静下心听上面的嘉宾在讲什么。明星的签售更不用谈什么交流,明星们只要在台上坐好,埋头狂签就是。一些牌大粉丝多的明星,一般放在友谊会堂(这个场子最大),粉丝们彻夜在外面排队入场,一场下来签个一两千本,对安保和出版社都是很大的考验。所以这两年,为了增加活动的质量,组委会将一部分精品的新书发布和高质量的讲座挪到了书展外面,比如思南公馆或者是图书馆等等,这样可以提供一个稍微安静的地方给作者和读者交流。

2016年8月17日,上海展览中心,市民在上海书展上选购图书。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韦毅 图

站台时间久,就有很多时间观察各个年龄层的读者都对什么感兴趣。下班之后,会有大批白领涌入会场,他们一看就是职场人打扮,喜欢在财经或者经典读本面前花点时间。他们也会对打折出售的套装书感兴趣,每年总有出版社以很低的价格卖一些精装全集或者选集,比如上海译文出版社连续好几年卖过狄更斯文集,我身边的读书人差不多都在不同年份的书展背回去一套。

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永远是“在哪里结账”、“这个打几折”以及“厕所在哪里”。这次书展碰到一个读者,拿着以前我们三联出的书来展位问其中看不懂的部分,这让我非常意外和惊喜,将他的问题记在小本子上,准备回去让责编研究一下给他回复。

今年书展卖得很火的一本《S.》,是一本跳出书本空间的3D体验,有点类似于现在大火的虚拟游戏。即便是卖到168元一套(书展打8折)的高价,读者也排长队付钱。装帧的颜值已经是书籍非常重要的部分。

作为一个多年来一直在与书打交道的人,书展提供了最直接的交流平台。这个结果可能与原先设想的不太一样甚至很不一样,但却是这个阅读市场很真实的一面。这么多年了,不管大家满意还是不满意,在最热的夏天去书展逛逛,已经成为这个城市许多人的习惯,是一年一度的。

不管怎么说,有很多人阅读的城市总不会差。

今年在书展买的书

《S.》

【美】J.J.艾布拉姆斯 道格·道斯特/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16年迄今为止的销售奇迹,基本上已经可以称为“现象”了……每个编辑都应该学一学这个思路。买了这本书回去研究,如果每一页夹的纸都是有讲究的话,那真的是一本工作量很大很大的书!对印厂的挑战也极大。

《惶然录》

【葡】费尔南多·佩索阿/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韩少功译的这本书非常值得一看!文艺社出了新版,很经典,可以看很多遍。

《七堂极简物理课》

【意】卡洛·罗韦利/著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一本科学普及书竟然卖过了《五十度灰》的销量,有必要看一下为什么。作为编辑,看到这么薄的书定价竟然可以如此贵,更加确认内容和装帧真的太重要了!

《平原上的摩西》

双雪涛/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

最近在文学圈非常有名的作者,身边认识的作家和文学编辑基本上都推荐了,所以买来看看到底怎么样。

《茶叶大盗:改变世界的中国茶》

【美】萨拉·罗斯/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有多少人是为了甲骨文工作室独特的装帧特地买他们的书的?据说因为他们的书设计太特别了,很多人专门在书柜辟出一块来陈列他们的书。这次在书展看到了集中的展示,的确风格非常鲜明。甲骨文多出男性读者感兴趣的历史、政治类书,我平时喜欢喝茶所以买了相关的内容。因为风格过于鲜明,已经在其他出版社看到了很多模仿他们书的封面了。

顺便说一下,模仿真的很多。仔细逛一下就会发现,相像的书还真不少。所以创意很难,抄袭很简单。

《撒马尔罕的金桃》

【美】薛爱华(Edward H.Schafer)/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也是甲骨文工作室的书。内容比较感兴趣所以买了。

《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

【美】雅克·巴尔赞/著 世界知识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擅长出的主题,对内容感兴趣。

艾丽丝·门罗作品集

【加】艾丽丝·门罗/著 译林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出了一套。挺喜欢门罗的,家里其实陆续有一些看完的,不知道这一套有什么不一样,翻译得如何,所以买回去再看一下。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