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2040|大都市圈积极同城化,形成90分钟交通出行圈

澎湃新闻记者 李继成
2016-08-22 16:16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根据8月22日起公示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上海突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提出包括常住人口规模在2500万左右、建设用地总规模不超过3200平方公里、市域森林覆盖率25%以上、对10 万人以上新市镇轨道交通站点的覆盖率100%、全市平均通勤时间不超过40分钟等多项具体的发展及控制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下称“《上海2040》”)提出,将在交通通勤、产业分工、文化认同等方面与上海关系更加紧密的地区作为上海大都市圈的范围,形成90 分钟交通出行圈。积极推动上海大都市圈同城化发展。

当日,澎湃新闻记者从上海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上海2040》作为上海8359 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其中陆域6833 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和法定文件,是引领上海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纲领,是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发展蓝图。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上海市规土局局长庄少勤表示,上海至2040 年的发展新目标为: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成为“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

服务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

《上海2040》提出,在2020 年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基础上,上海将着力提升在全球经济的功能引领性,成为服务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服务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战略的龙头城市,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中心,成为在全球资源配置领域具有重要话语权的国际中心城市。

为此,上海应坚持功能提升、区域一体的发展理念,努力:

提升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瞄准未来目标集聚科技创新高端要素,培育科创能力完成动力转换;以金融城和自贸区建设为抓手提升经济辐射力,促进商务功能集聚;塑造城市文化品牌,实现文化影响力扩大;加快高端制造业的集聚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全面确立上海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领先地位。至2040 年,R&D 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5%,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 左右,年入境游客量突破1500 万人,高端制造用地不低于150 平方公里。

追求枢纽门户地位稳步提升。提高亚太航空门户枢纽能级,完善航空服务体系,实现腹地与门户的快速链接;推动国际海港枢纽功能升级,实现港口布局和集疏运体系进一步优化;提升国家铁路输送能力,优化客货枢纽布局;健全信息通信枢纽服务水平,提升网络速度与信息化水平,提高上海自由开放的全球通达能力。至2040 年,国际客流比例达到40%,国际货物中转比例不低于15%,高速无线数据通讯网络覆盖率达到100%。

实现交通服务能力不断优化。建成多元化的公共交通模式,完善多层次的公交体系;健全轨道和干线公路网络,优化道路交通的运输服务功能;完善货运枢纽布局,发展多式联运的现代货运物流体系;灵活应对新兴技术发展,全面建成与全球城市功能相匹配的对外对内综合交通系统。基本实现10 万人以上的新市镇轨道交通站点的全覆盖,力争实现平均通勤时间不大于40 分钟。

促进就业创业环境快速形成。同步加强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的就业能力,促进非核心功能及岗位疏解调整就业布局,实现产城融合;降低创新活动成本,建立宽松灵活的产业空间管理机制,鼓励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环境,为青年人才提供优质且可支付的住房、公共服务和技能培训供给,破除国际人才流动障碍。至2040 年,创新群体占就业人口比重大幅增长,新建住房中政府及机构持有的租赁性住房比重达到20%。

推动大都市圈功能网络一体化

为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和要求,并实现上海全球城市发展目标,上海将在交通通勤、产业分工、文化认同等方面与上海关系更加紧密的地区作为上海大都市圈的范围,形成90 分钟交通出行圈。积极推动上海大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完善区域功能网络,加强基础设施统筹,推动区域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形成多维度的区域协同治理,引领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根据《上海2040》,上海大都市圈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在内的“1+6”城市群范围,总面积为2.9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400 万,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核心。

《上海2040》提出推动大都市圈功能网络一体化,分为四方面:

第一,强化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加强区域衔接,共同完善长江口、东海海域、环太湖等生态区域的保护,通过林地绿地建设、河湖水系的疏浚、生态环境的修复,共同形成长江生态廊道以及滨海生态保护带。推动长三角以及更大区域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治。

第二,加强区域交通设施的互联互通。强化浦东国际机场与长三角区域城际铁路网络等对外交通系统的衔接。加强上海港与长江下游及杭州湾地区港口的分工合作,构建长三角现代化港口群。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为骨干、多种方式综合支撑的区域城际交通网络。

第三,促进区域市政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统筹区域水资源分配,研究流域跨境引水方案。实现市政廊道无缝衔接,统筹上海天然气管网连接西气东输、川气东送、中俄东线等天然气管道系统。统筹以上海为核心的区域高速信息廊道布局。探索数据中心服务的跨省市合作途径。推动区域综合防灾体系构建。

第四,加强区域文化的共融共通。依托海派文化包容并蓄的底蕴,以推动东、西方文化交融为目标,构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网络,联合环太湖古镇群,打造成为世界级水乡古镇文化休闲区和生态旅游度假区,并探索古镇联动开发和世界文化遗产申请等策略。对外引入并传播国际先进文化,强化文化软实力。

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资源约束带来的发展瓶颈,上海致力于在2040 年建设成为拥有较强适应能力和更具韧性的生态城市,并通过空间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动态改善,成为引领国际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标杆。《上海2040》明确上海坚持生态优先、睿智增长的发展理念:

开展气候变化的积极应对。着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超大城市多元化风险,推动能源结构战略转型,倡导建立市民公交出行的交通理念,引导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完善防汛除涝保障体系,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主动应对海平面上升与地面沉降;提高城市应对热岛效应和极端自然灾害天气的能力,

强化城市防护体系建设,降低自然灾害损失。至2040 年,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供应的比重达到20%,碳排放总量较峰值下降15% 左右。

营造绿色开放的生态网络。在严格管控城市增长边界的基础上,优化市域城乡空间结构,加强土地集约复合利用,提升存量土地利用效率,严守生态优先的发展底线,锚固海陆自然生态格局和基底,构建覆盖全市域的多层次、网络化、功能复合的生态网络体系,加强生态区域、公园绿地的建设,提升生态系统保护与治理能力,切实提高城乡环境质量。至2040 年,建设用地总面积锁定为3200 平方公里,生态用地占陆域面积的比重不低于60%,森林覆盖率达到25% 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力争达到15 平方米。

建设科学全面的环保治理体系。全面加强大气、水、土壤等污染的源头防控、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固体废弃物资源利用,不断提升城市资源利用效率。健全环境治理协同机制,推动区域、流域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共享。PM2.5 等环境空气质量指标在尽快达到国家标准的基础上,逐步接近发达国家国际大都市水平。至2040年,PM2.5 年均浓度控制在20 微克/ 立方米左右,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水功能区达标率达到100%。

形成稳定高效的综合防灾能力。不断提高城市各类能源供给的安全保障度, 加强区域水资源合作保障供水安全,加强防汛工程建设,提高供应系统抗风险能力。保障城市生命线和信息通信安全运行,强化防灾减灾空间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区域协调、城乡统筹的综合防灾和应急救援机制,发挥地区综合防灾中心的作用。至2040 年,中心城应急避难场所人均有效避难面积达到2.0-3.0 平方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