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类该如何应对“技术奇点”?颠覆性技术创新需规范治理

澎湃新闻记者 秦艺逍
2021-11-02 07:41
来源:澎湃新闻
科学湃 >
字号

在未来,机器取代科学家这样的“技术奇点”是否会出现?

“目前,这个奇点的出现会更接近于科幻小说,而不是现实世界。但技术奇点肯定会出现在人工智能非常发达的时代,发达到机器可以在方方面面取代人类心智的程度。”2013年沃尔夫物理学奖得主伊格纳西奥·西拉克(Ignacio Cirac)在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做出如上预测。

这不仅是科学界的一个风险,也将是地球和人类面临的巨大风险。因此,在积极鼓励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同时,亟须科学的管理方式和前瞻性的治理理念对其进行科学、合规、有序的管理与引导。

11月1日,在世界顶尖科学家国际协作论坛II:科技发展与前瞻治理上,西拉克和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伯特•胡贝尔(Robert Huber)、2020年邵逸夫生命科学和医学奖的得主吉罗•麦森伯克(Gero Miesenboeck)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长特聘教授、博导金贤敏等顶尖科学家聚焦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特性,探讨如何构建科学的、具备前瞻性的治理体系,并就具体的治理程序制定提出合理建议。

伊格纳西奥•西拉克

伊格纳西奥•西拉克现任德国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学研究所主任。他指出,科学技术的颠覆一直存在于我们人类社会中,甚至可以追溯到青铜时代。相比之前的科技颠覆,一方面,现在科技颠覆发生的速度太快,人类很难赶上并且认识所有的颠覆;另一方面,现在的科技颠覆具有不均衡性和挑战性,主要体现在如何将技术传递给第三世界和不发达国家。

对于技术奇点的问题,西拉克认为技术奇点的出现与人工智能的发展息息相关。

“有人会说,人类的灵感是无可取代的。这是因为人类接收了大量信息,在处理这些信息后,形成了某种特定方式作出反应。如果机器也能像人类这样收集信息,那么至少在理论上,人类能做到的,机器也能做到。”西拉克解释道,“到那时,机器就可能取代科学家,也能超越人类。当然,这个时间可能会很长,目前科学家们预计可能会在未来1000年后会出现。”

罗伯特•胡贝尔

在当今社会,生物科学技术和医学上有任何的新突破、新发现,都会影响着人类与社会发展的步伐。罗伯特•胡贝尔出生于1937年,从事结构生物学研究工作60多年,几乎包揽了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的各种大奖,他以自己的科研经历向人们介绍了科学技术带来的变革。因“确定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获得了 1988 年诺贝尔化学奖。

第一个是超分辨率技术如显微镜、核磁共振显像、x射线晶体衍射等,这些新技术改变了我们看待生物学的方式,尤其在医学诊断领域;第二个事例是生物结晶领域,20世纪60年代早期增长非常缓慢,20多年后呈指数级增长,膜蛋白也是如此,这都要归功于技术的进步。

吉罗•麦森伯克

吉罗•麦森伯克是神经学科学家,是光遗传学的创始人,也是第一个通过基因改造神经细胞的科学家。他分享了近50年重组DNA技术的安全风险引起了民众的担忧,以及科学家采取的措施。

“在20世纪60年代末分离出第一个基因后,大家就呼吁就基因进步加速的社会伦理层面进行对话,随后人们开始关注致癌病毒的传染性,但真正点燃激烈争论导火索的是分子生物学家。”麦森伯克说道,“因为对于每一个有能力的分子生物学家来说,在物种之间传递基因信息是很容易的。尽管只是假设,但这些风险在理论上是存在的,这导致了许多科学家自愿暂停这项被认为具有潜在危险的实验。”

在论坛上,三位顶尖科学家都认为,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具有两面性,颠覆性技术极大地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在以潜入和替代的方式从根本上颠覆传统(主流)技术,并引发相应规则和格局的变革,影响重大。因此,在鼓励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同时,对科学技术进行合理有序的规范和治理,才是为人类社会生活、生命健康谋福利的最好方式。

他们一致认为,食物、能源、和平,和科学技术一样,对人类的发展都十分重要,而音乐、艺术、文学等则从精神层面满足人类的需求。在构建治理体系中,除了科研机构的自我约束、加强国际协作、政府机构起到监督协调作用外,最关键是要制定一套规则和体系,设立一个由科学家和有科学素养的公众成员组成的独立机构。比如技术评估机构,它不仅仅是对科学质量进行评估,还对技术成果的管理、商业化、获取途径,提供独立的建议和报告。

 

    责任编辑:李跃群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