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地名文化丨『湖州三绝』之飞英塔
飞英塔,位于湖州市吴兴区飞英街道塔下街飞英公园内,为湖州市的标志性建筑。飞英塔与府庙(“庙里庙”)和潮音桥(“桥下桥”)并称“湖州三绝”。
石塔初建始于中和四年(884年),成于乾宁元年(894年),称“舍利石塔”。开宝年间(968—976年)据传有神光见于绝顶,于是在石塔外再增建木塔,由此形成“塔里塔”的独特建筑形式。以佛经中取“舍利飞轮、英光普现”之意,舍利石塔因此命名为“飞英塔”。祥符元年(1008年),佛寺依塔改名为“飞英寺”。“凡三十七层,高六十五丈”,这样的高度在当时几乎是独占鳌头于江南,也正是因其高而招致天灾,绍兴庚午岁(1150年),塔遭雷击焚毁,绍兴年间,湖州知州常同因湖州百姓的请求复建石塔。
至于外塔的重建,有两个版本,一是根据宋·嘉泰《吴兴志》记载,外塔建于嘉泰年间,“舍利无恙,今又建木塔云”。二是雍正《浙江通志》记载,塔毁于宋绍兴庚午(1150年),历经多年都未复原,直到南宋端平初(1234年),才有忻王夫人俞氏出资,命钱塘妙静禅寺比丘尼密印重建外塔,“减三十层,高半之”,自此成七层宝塔。直至元代毗山普光兰若寺住持慧日和徒弟妙演立志兴修飞英塔,将衣钵悉数捐出,自延祐甲寅(1314年)至戊午(1318年),历经五年而成,终于“木塔之阙者复还,山门法堂之仆者复起”。
由于飞英塔名声大过于寺,又因院无常产,主僧难留,以至寺院屡遭荒落不能自振,而对于飞英塔,则历代修缮不迭。据统计,飞英塔前后重建、修葺共七次,宋、元各一次,明代盛行堪舆学,飞英塔因其声名显赫,也逐步揉进风水的元素,被视为“实主文运”的风水塔,故明代修塔就记有四次之多,以至寺院颓垣而塔犹存;清代道光十八年(1838年)为最后一次修塔。此后内忧外患,国力衰微,再也无力整修。
1929年
外塔塔顶坍塌,内外塔均遭重创,飞英寺几乎不存,仅留一小和尚伴塔而栖。据说此人曾为修塔化缘数载,不论寒冬酷暑,他都跪坐街旁,念经诵佛,募集钱财,形同乞丐,人皆怜之。有人告知戴传贤,他便发动了一场募捐修塔行动,因将对象定在当时最高层人物一级上,反而难于展开,其后适逢抗日烽火四起而夭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党和国家对保护文物十分重视。1961年,飞英塔被公布为浙江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2—1987年,国家拨款对飞英塔进行了一次科学的重修,传承了中国古建筑砖木混合结构的特点,使这座具有七百多年历史的古塔得到了科学保护。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成为湖州市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古建筑。
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名流都曾游览飞英塔,对飞英塔赞赏题咏不绝。吴兴郡王钱弘偡诗赞:“两岸槿花红障步,一行山色绿屏风”。
苏轼在湖州知州任上常和好友共游湖光山色。他在端午登临飞英塔时留有这样的诗句:“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忽然兴起,与友人再次往飞英寺而去。他兴起而至,寺内住持始料未及,急忙撞钟集合众僧相迎,忙乱之际,有和尚“颠倒云山衣”。应是湖州的清幽宁静抚平了之前他在官场中的失意,他在湖州如鱼得水,说自己“莫作使君看,外似中已非”。
赵孟頫在登临飞英塔时诗曰:“梯飙直上几百尺,俯视层空鸟背过。千里湖山秋色尽,万家烟火夕阳多。鱼龙滚滚扶舟楫,鸿雁冥冥避网罗。谁种山中千树橘,侧身东望洞庭波。”
飞英塔与佛教的因缘匪浅,自初建以来,它的名声也因舍利和其“塔中塔”的独特结构而日益显赫,历朝历代备受百姓、僧侣、地方官绅的关注,屡损屡建,或僧侣募资,或官府出面,尽管飞英寺已荡然无存,只在史料中留有只言片语,但飞英塔得以幸存,并未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虽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样,但人们仍能一睹它的端庄秀丽。外塔塔高虽不足初建时的三分之一(现存外塔塔高55米),却丝毫不影响它的高峻挺拔;虽红墙青瓦,不施彩绘,反而衬得它简洁古朴、雄浑壮观。湖州以拥有飞英塔为荣,而飞英塔是湖州不可或缺的一抹别致的景观。
来源:中国社会报
点击右下角 “在看” ,推荐给大家:,。视频小程序赞,轻点两下取消赞在看,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原标题:《地名文化丨『湖州三绝』之飞英塔》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