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无人驾驶、VR、AR大热,连接器与传感器巨头TE怎么玩?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王盈颖
2016-08-21 08:08
来源:澎湃新闻
能见度 >
字号

在TE Connectivity(下称TE)位于上海的数字化工厂内,一平方厘米大小的连接器源源不断地被装入包装袋内,生产数据不断在电子屏上更新。大多数的生产程序都由机器来完成,从在塑料片中插入金属端子,到检验成品中是否有不良品并剔除,再生成生产数据报告,鲜需工人插手。数字化生产后,机器臂代替了人工。

数字化改造是TE内部进行智能化生产的新动作之一。作为全球传感器和连接器巨头公司,有电力、信号、数据传输的地方多有TE的身影。它在2015财年的全球销售总额为122亿美元,其中有80%营收来自于严苛环境的应用。美国的两座火星探测器“机遇号”和“好奇号”都曾装备上TE温度传感器,登陆火星。作为面向企业级客户的解决方案提供者,TE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可能有些陌生,是连接世界的隐形巨头。但在最热门的前端科技领域,实现万物互联的TE很少缺席。

传感器:无人驾驶汽车的“眼睛”和“耳朵”

传感器是无人驾驶的“眼睛”和“耳朵”,担负采集数据的任务。在此基础上,无人驾驶系统才能通过算法来分析数据、发出指令,再执行。作为无人驾驶汽车的第一道程序,传感器的精度直接影响着后续决策和指令是否和真实环境匹配。但高精度的传感器往往和昂贵的价格挂钩。

10多年前,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首次举办无人驾驶汽车城市挑战赛,当时的参赛汽车使用的传感器造价大多超过300万元。时至今日,在无人驾驶的应用场景下,如何降低成本依然是传感器生产商的难题之一。

TE Connectivity执行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Rob Shaddock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的采访时表示:“传感器现在是相当昂贵的,所以业界都在积极地寻求可以降低成本的途径和技术。”

Rob介绍称,目前,激光测距仪是市场中较先进且昂贵的一项扫描技术。它通过红外激光,对汽车周围半径70-100米范围进行360度探测,并形成3D影像,搜集路况信息。一台激光测距仪的价格是8000美元(折合人民币5万多元),这让很多无人驾驶汽车的厂商望而却步,转而选择造价较低的镜头元件。但镜头元件受光线影响大,精度不高,在夜间尤为受限。

Rob透露,随着技术的成熟,在未来5-10年,激光测距仪会有较大幅度的降价。3-5年内,我们有望见证驾驶协助技术在高速公路和全自动驾驶技术在市区低速路段驾驶的应用。

除此之外,TE正设想通过覆盖于汽车各处的连接器和传感器来实现汽车之间的信息互通。连接器像人的神经脉络,实现信息的快速传输,而传感器可类比为神经末梢,对外界信号进行敏锐地感知和收集。

不仅是车厢外的路况,对于司机的个人驾驶状态也能通过传感器得以监控,保证安全驾驶。比如酒驾的司机恐怕很难避免收到来自智能系统的警告。

互联汽车即将迎来井喷期。据思迈汽车信息咨询公司(IHS)的研究报告显示,至2020年,预计会有2.5亿的互联汽车投入使用。TE也在加速对互联汽车的布局。2016财年第三季度,TE新近收购了面向汽车和工业市场的传感器公司Jaquet Technology Group AG。同时,TE在每辆车上的产品含量以每年4%-6%的速度增长。

VR、AR的医疗蓝海

斯坦福大学教授、VR(虚拟现实技术)医疗研究员主任Walter Greenleaf在一次峰会上表示,医疗将是VR最大的商业市场,在医学干预、临床诊断、医疗培训、健康保健上有较好前景。

作为VR元件供应商的TE正在帮助客户在这片蓝海中做多方面的尝试。例如,在复杂的手术之前,医生佩戴上VR装备,会看到由多个扫描结果形成的3D影像,从而帮助医生全面熟悉手术环境,进行术前准备。

不仅是VR,当医生站上手术台时,AR(现实增强技术)技术就会将扫描结果直接投射在病人患处,便于医生同时看到患处的内外情况。

除此之外,AR和VR结合也能帮助医生更好检测和治疗。以心血管疾病为例,有一款介入式导管,放入人体内后,导管能撑开血管中的堵塞处,恢复血液的正常流动,达到治疗的效果。但难点在于,医生无法准确掌握血管的堵塞情况,以及导管合适的放置地点。VR和AR技术的结合使用可以让问题得到解决,VR帮助医生清晰地看到血管的堵塞状况,AR则协助医生根据情况做出医疗方案的选择。

TE在微创介入方面的积累使得它能在医疗领域做出大胆高科技的设想。以医疗过程中常见的介入治疗为例,TE不但让介入治疗使用的导管更小型化,更是让导管兼具多功能性。TE在导管中增加了传感器或电子器件,从而为一根单纯的导管赋予了数据采集和信号传输等功能,帮助医疗人员检测到更多情况,更精确地进行治疗。凭借小至 0.17毫米的同轴电缆直径和小至100微米的端接间距,TE可以有效提高传感器密度,将测量与治疗相结合,并在导管器械中集成实时可视化功能,做到“一管多用”。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