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又一部豆瓣9.1分主旋律电视剧,《功勋》最终章又让人破防

2021-10-31 07: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近几年年代剧可谓是热剧不断,比如今年年初的《觉醒年代》,还有近期频上热搜的《功勋》。

特别是后者,更是引发网友热烈讨论,让无数年轻人直呼“看哭了”。

《功勋》开播以来,从第一单元《能文能武李延年》,一直到第七单元《屠呦呦的礼物》,越看越觉得,这些共和国功勋人物远远比过去想象的更了不起。

那一个个有温度,有性格的人,也让我觉得,生活在这样一个他们为之奋斗的国家,成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同样,也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而且,像我这么想的人,应该是不少。

拿最硬的数据来说话,开播24天,豆瓣9.1,口碑国剧,妥妥的。

四卫视同播,全部收视破2,接近尾声热度越来越旺,已经连续拿下两天全网热度日冠。

证明不是只有流量明星主演的甜宠故事,才能成为收视王炸,真正的精品国剧,讲述这个国家英雄的故事,一定有人看。

而这部年度国剧,也终于播到了全剧第八个单元,也就是整部剧最后的单元——《袁隆平的梦》。

第一集,神级场面就又来了——

当黄志忠饰演的袁隆平,在支教的最后一课中,对着空荡荡的教室,像往常一样激情饱满地讲课,

用诗说出了他对同学们的期待,我都还拼命忍住,没哭。

可当他走出教室,嘱托任重饰演的谭胖公一定要带好他农二班的学生,因为“他们也是种子。”一句台词出来,还是忍不住破防。

就在剧集开播同一天,消息传来,袁隆平团队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破1600公斤,创造新纪录!

网友们都说:袁爷爷看到了一定也会很高兴吧,爷爷,我们一定好好吃饭。

算了,破防就破防吧,不丢人。

一颗种子,为什么又把观众看哭了?

你们可能还没见过这样的袁爷爷:湖南稻田里,稻香四溢,远处的几个孩子们唱着周杰伦的《稻香》。

近景,90岁的袁隆平,手执一把稻穗,站在母亲的墓碑前,回忆起,自己一生的两个梦。

接着,镜头一转,回到袁隆平的年轻时代——那个一穷二白的60年代。

那时“什么都没有”,但有的是什么?人。

人的希望和激情。

农交会上,青年袁隆平一手番薯一手西红柿,激情洋溢地讲述了番薯跟西红柿杂交的成果。

一个场景,那种独属于那个年代的饱满鲜活的气息扑面而来。

这个开场,也让观众看到一个跟印象中不同的袁爷爷,一个年富力强,正准备创造历史的袁隆平。

在果靖霖主演的《袁隆平》电影中,对于袁老研究杂交水稻的整个过程,已经有过影视化的呈现。

电视剧版本,显然讲述了一个不同的故事。

用导演阎建钢的话说:“我拍《袁隆平的梦》单元,从他年轻的时候开始,是怎么带着初心,坚韧不拔地走过六十年。我们也沿着他一生的道路走了一遍。”

如何将袁老让中国人“端牢饭碗”的前因后果,方方面面,在六集故事里有滋有味地罗织起来,这着实考验编导水平。

在我看来,主创紧扣了两个字——种子。

第一枚,农二班的种子。

2004年《感动中国》给袁隆平的颁奖词曾写道,“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

故事的开场,说的就是袁隆平还是乡村教师时候的故事。

在袁隆平于农校任教的日子里,他一方面尽心尽力的科研,同时也竭尽全力教书育人。

但故事里,因性经典遗传理论研究出来的巨大红薯和番茄,受到专家们的盛赞后,袁隆平让恩师帮忙指导这项成果的可实施性,

其恩师金学农教授却指出袁隆平的无性杂交实验成果无法通过种子遗传。

袁隆平通过研究发现获得性遗传理论确实站不住脚。

所以当校领导提出让袁隆平写红薯王的科研材料给他,评选农业先进典型,他不但拒绝,还发表了正确观点的论文,结果被免去了教职,调离岗位参加劳动实践。

第一集的故事,就让人想起了《放牛班的春天》。

于是就有了前文说的,袁隆平面对空空如也的课堂,完成最后一课的场景。

但是当袁隆平坦荡荡地走出校门,却发现包括他未来夫人在内的同学们都等在门口,默默地送别。

虽然看上去,这段故事和研究杂交水稻关系不大,但却很好地回答了:袁隆平何以成为袁隆平。

第二枚种子,“天苗”。

接下来的故事,就进入了观众更熟悉的,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部分。

故事用一个生动的细节,交代了袁隆平从研究番薯西红柿,转到研究水稻的原因:一位老农跟他聊天的时候说,“你研究的那个没用,你得研究主粮”,要研究,就研究水稻。

故事里,农民栽种秧苗被阻止,袁隆平站在远处的梯田之上,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这秧苗,必须插,有什么事,我袁隆平担着。”

昂扬有力的发言,深情凝练的表现力,把人瞬间卷入情绪中,触到他历经岁月锻造。

功勋被成就的背后,是袁隆平一次一次的与时间赛跑,与大自然较量,也要面对各种人为被阻扰、被打击。

但就是这么多重重困难中,终于让他研究出了杂交水稻品种,解决了老师口中“搂底浆”的问题。

也就是他苦苦寻找的,“天苗”。

种子,终于落地了。

黄志忠演的这版袁隆平,没让人失望。

很明显,跟之前的七个单元一样,主创绝不是来宣读光辉事迹。

而是把功勋人物,拍出了亲切可感的模样。

特别是袁隆平,观众对他太熟悉,太有感情了,但印象中的袁隆平,好像一开始就是袁爷爷的模样。

所以黄志忠饰演的这个角色,既要和观众印象中的袁隆平一样,又要不一样。

黄志忠的表演,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演出了壮年袁隆平在那个年代的志向和满满的生命力。

他有火一般的热烈积极,也有大海一般的沉稳坚定。

面对上级领导的刁难,他坚持真理,宁直不弯。

面对打击,他坦然上路,步履不停。

黄志忠为贴近角色一个月瘦了20斤,但更重要的,是他就像阎建钢说的那样,已经把袁隆平这样一个角色“化”到了自己身上。

如果仔细看黄志忠在肢体语言、眼神上下的功夫。

就能感受到,像,太像了!

并且,他还演出了袁隆平的坚硬与柔软,冷静与逗趣,让人物不再是一个荣耀的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他在剧中的,三次小跑。

一次是风雨中,他跑向心心念念的稻田,阻止秧苗被拔。

一次还是跑向稻田,带领大家,紧急解决出现的科研问题。气的谭胖公“怼”他:你啊,就是个疯子。

最后一次,则是他在稻田中迎风奔跑,将终于培育出的杂交水稻成果高高举起。

而当你看到那张激情昂扬的脸时,会感到每一颗种子,也是功勋。

但除了人物的高光时刻,黄志忠日常的表演,又非常放松,非常自然,尤其是和任重饰演的热爱研究福尔摩斯的谭胖公在一起的时候,该斗嘴斗嘴,该逗闷子逗闷子。

这样的表演,就让角色的种子,接上了地气。

虽然,袁隆平的名字一出,便已经足够令人肃然起敬。

但黄志忠努力演出了人物人性的一面,让人物更贴近生活,也使其更具烟火气、人情味。

因为袁隆平这个人物,根本不需要制造额外的冲突,就把人物年轻时候真实的样子演出来,呈现人物最真实的情感,就能够击中人心,足够泪目……

看这个单元的时候有种感觉,就是想看,又怕看。因为看到40多集,反倒越看越觉得没过瘾,但现在是看一集,就少一集了。

为什么呢?答案就两个字:真实。

真实的细节,真实的情感,真实的角色精神,被主创一帧一帧地刻在每一集里——功勋人物,功何以成,勋何以授,被故事和人物具象化了。

观众记住了每一张脸,每一个人的故事,也能从精彩紧凑的群像,和故事细水流长的视角中,感受到功勋背后的宏大、史诗和荡气回肠。

最真实的事,最真实的功勋人物。郑晓龙带领的导演演员团队,拍出来了。

“现实主义创作、细节真实、生活逻辑合理,重点呈现功勋人物的高光时刻,电影化的镜头语言。”他们做到了。

或许也正因为此,在观剧的过程中,才止不住地想要流泪。

因为我们都很清楚,剧集中所讲述的,的确是真实的故事。每一个镜头所拍摄的,也都是发生过的真实情形。

而剧中那些功勋人物曾经的勇气、迷茫与坚守,无形中又完成了对我们的感召。

对我们来说,这才是实打实的王炸国剧!还没有观看这部剧的朋友,快抽空看起来吧~

《功勋》不是今年第一部“出圈”的主旋律作品。

在它之前,讲述扶贫攻坚的《山海情》,和讲述建党历史的《觉醒年代》,都成为了打动无数年轻人,尤其是在高校受到热烈好评的现象级电视剧。

一部剧火爆可能是偶然,但连续几部主旋律大作品都火爆就很能说明一个问题了:

我们曾以为“脸谱化”的主旋律作品,在当代电视人的努力下,已经跟上了时代节奏,用上了年轻化的叙事手段,成为年轻人追捧的作品,也就理所当然了。

年轻化的叙事手段是让大剧在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前提下,采用生动的表达。人物不再是喊口号式的高大上,他们有弱点,有软肋。在另一个角度,他们也是有情有义有爱有恨的普通人,这就让年轻观众找到了共鸣,和角色建立起了联系。

功勋不是天生就是功勋。他们由普通人抵达伟人的历程,更能打动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也深深感召着我们。

原标题:《又一部豆瓣9.1分主旋律电视剧,《功勋》最终章又让人破防》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