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建了四年的上海国际舞蹈中心,让人迫不及待想去翩翩起舞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实习生 淑杰
2016-08-17 11:42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3号楼实验剧场,灯光洒在舞台上。 澎湃新闻记者 贾茹 图

2012年9月,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在长宁区虹桥路1650号开工动土,身为总指挥,乐胜利带领两千多名工人在此日夜奋战了四年。

今年10月,占地3.9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的舞蹈中心,将正式开门迎客。乐胜利也要将舞蹈中心交付于四个主体单位——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歌舞团、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填补了沪上舞蹈剧场的空白。

要离开了,很多人难过不舍,乐胜利倒是豁达得多,“女儿要出嫁了,我们一定要把她梳妆打扮得非常漂亮嫁出去。”

舞蹈家的摇篮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所在地,是上海市民家喻户晓的“舞蹈家摇篮”。

1960年,上海市舞蹈学校(后更名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成立,在石门一路过渡一年后,1961年搬入了虹桥路校址。

这里原就有六栋老式的花园洋房,小桥流水遍布,花艳林茂。

1966年,上海市舞蹈学校首批学生毕业。为组织毕业公演,当时学校将毕业生一拆为二,演出一队排演了《白毛女》,演出二队创作了《长征组舞》。

这两个演出团队即为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歌舞团的前身。1979年,两个舞团相继于此成立,三家单位开始共用区内的六栋历史建筑。

半个多世纪来,老一辈舞蹈家如石钟琴、茅惠芳、凌桂明都曾在此言传身教,汪齐风、辛丽丽、杨新华、谭元元、季萍萍、范晓枫、吴虎生、朱洁静等也都是从这里走向了国际舞台。

为建舞蹈中心,2012年9月,上海市舞蹈学校、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歌舞团集体搬离此地,另觅他处落脚。

2016年8月12日,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建设工程指挥部总指挥乐胜利介绍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的设计施工过程。澎湃新闻记者 贾茹 图

飘带设计,神来之笔

因为担任过上海大剧院筹建、上海音乐厅平移、上海文化广场改造工程等重大文化建筑的总指挥,乐胜利成了舞蹈中心筹建的最佳领导人选。

除了上述三个单位,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将来也要入驻舞蹈中心。主体单位多,体制复杂,一度让领导层头疼。乐胜利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将四个单位,有效地捏合在同一个空间里。

充分了解各单位需求后,舞蹈中心逐渐明确了新建4栋主体建筑,保留6栋历史建筑,内设2个剧场的设计思路——满足四个单位在教学、办公、排练、演出上的要求,探索“教学-创作-演出”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与乐胜利合作的是一支来自美国的设计团队。上海大剧院、文化广场建设时,他们都曾参与设计,在建造中国文化建筑上很有心得。

“我给他们提出的要求是‘超越’,要跟过去不同。”乐胜利解释,上海大剧院的演出定位是歌剧、芭蕾、交响,文化广场是音乐剧,舞蹈中心专注于舞蹈,他希望建筑也能传达出“舞动”的美感。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外部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整体效果图

“四小天鹅”效果图

舞蹈,因此成为舞蹈中心最核心的设计元素:4栋主体建筑(1、2、3、4号楼)四角相向,仿若舞动的“四小天鹅”;2号楼由2700多块铝板构成的外立面,呈“飘带”形状;大剧场内的旋转楼梯,仿佛一道蓝色飘带,与穹顶相连,穹顶的设计也仿若舞者的裙摆,层叠相交。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内的旋转楼梯

两道楼梯在大堂内款款而落,对仗工整,是剧院最通行也最传统的设计法,上海大剧院、文化广场莫不如此。

舞蹈中心大剧场的两道楼梯,却有点特别。它们不仅不对称,长相上也完全不一样。

乐胜利的想法是,其中一道要体现古典芭蕾元素,另一道要有现代舞元素。而那道形如蓝飘带的旋转楼梯,便是古典芭蕾元素的最佳彰显。

设计起来容易,实现起来却很难。旋转楼梯特有的“曲率”,让乐胜利遇到了大难题,“当时上海谁都做不出来。”

苹果专卖店以透明玻璃制成的旋转楼梯,给了他灵感。找到技术人员不断研究,使用了最新型的GRG材料,乐胜利才成就了这一“神来之笔”。

提前一睹过舞蹈中心芳容的人,很难不被这道楼梯吸引,“每个文化建筑都要有神来之笔。”他说。

就像上海大剧院的亮点,在于那片白色弧形的拱顶。1993年,乐胜利为建大剧院曾赴法国挑选设计,其中一栋建筑的屋顶就和大剧院相似,只不过,其外立面是由石头铸成。回上海后,乐胜利要求大剧院的外立面改用具有光感的玻璃幕墙搭建,拱顶则像瓦瓣一样飘起来。

上海大剧院的白色弧形拱顶

文化广场的神来之笔呢?是大堂中央从底部延伸至穹顶,“树”一样生长的造型。最开始,乐胜利并没有考虑这个创意,因为建筑结构需要它把屋顶撑起,才渐渐形成了大树的形状。

文化广场的“树”

在他看来,文化建筑一定要不断推敲和超越,才能留下经典,“你不能简单建一个房子,而是要做到让后人一看,就知道这里是舞蹈中心,知道这是它的标志性建筑。”

一蓝一绿两个剧场

除了办公、教学、排练,舞蹈中心还内设2个面向市场运营的剧场。

其中,大剧场1078座(2号楼),其定位是国际化舞蹈的专属剧场;小剧场291座(3号楼),与大剧场隔楼相望,集创作、赛事、演出、活动等功能于一身。

值得一提的是,小剧场的整体面积虽小于大剧场,两方的舞台却按1:1做了设计。这也意味着,双方只有座位数的差别,而不存在舞台大小的差别。

乐胜利解释,以前上海有很多大型舞蹈演出,譬如上海芭蕾舞团创排《简·爱》、《长恨歌》,在进剧院公演前,都要去地处苏州,规模相近的太仓大剧院合成联排。

未来,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歌舞团出新作,再也不用奔波于太仓,在小剧场排练完毕,即可无缝连接转往大剧场演出。

两个剧场的颜色挑选也有讲究:大剧场的坐席以蓝色为主色调,小剧场以草绿色为主色调,均迥异于国内剧场的坐席设计。

大剧场内部。澎湃新闻记者 贾茹 图

大剧场

小剧场

乐胜利认为,舞蹈中心两个剧场在颜色选择上,也实现了“超越”。

“建上海大剧院的时候,中国人刚起来,喜欢大红色,代表富贵。文化广场是紫罗兰色,这里要演《悲惨世界》《歌剧魅影》之类的音乐剧,观众要沉浸于剧情,紫罗兰压得住。”

舞蹈中心选蓝、绿两色,则出于这样的考虑:“蓝色代表海派文化,是世界性的;草绿色代表创意产业,养眼,清新,文艺。”

乐胜利坦言,他本人对草绿色无感,但在设计前,他征求了很多年轻人的意见,没想到他们都喜欢,作为总指挥也只能让步了。

有弹簧的排练厅

因为地处历史风貌保护区,舞蹈中心的建筑高度,整体不高于24米。这也意味着他们只能往“地下”做文章——4栋主体建筑均采取了下沉式的空间设计,底部低于地面6米左右。

为保证舞蹈演员和学生排练有充足的氧气和新鲜空气,排练厅都尽量往地面排,办公室、设备房、停车场则尽量往地下排。

舞蹈中心为此采用了18项针对性技术措施,解决有氧排练中的空气循环,提高地下空间的空气品质。解决了地下闷与潮的问题,工作人员即使在地下办公,也感觉舒心。

48个大大小小的排练厅,是最让人艳羡的地方。它们遍布于4栋主体建筑里,最大的有400多平米,最小的也有100多平米,大小剧目都有地方合成。

每一个排练厅都有一整面落地玻璃窗,把杆贴窗而设,窗外即是绿植、蓝天、白云,窗内则是铺了地膏布的地板,敞亮又通透。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5号楼,排练大厅。 澎湃新闻记者 贾茹 图

在向澎湃新闻记者导览这些排练厅时,现年70岁的乐胜利也忍不住扶着把杆,摆起了双腿,直叹“多漂亮!”

为保护舞蹈演员的踝关节、膝盖、腰椎、颈椎不受伤,排练厅全部使用了“弹簧式”地板,地板下有十厘米的架空层,以增强地板弹性。

而为测试地板弹性是否合适,舞蹈中心也专门请了民族舞、当代舞、芭蕾舞等舞种的舞者来试跳。演员年龄不同、舞种不同,其需求的弹簧种类也有所不同。

“小孩子练习时,弹簧要软一些;民族舞比较动感,弹力小一些;芭蕾舞演员要往上跳,弹性就要更高。”每一块地板都要反复推敲,不合格就推翻重做,直到大家都满意为止。

为了满足演员排练所需的高度,排练厅的层高也都比较高,基本都有5米,演员再怎么跳跃翻滚都不用担心。

在上海大剧院当总经理的9年时间里,乐胜利因为出国采购节目,走过160多个剧场,参观过为数众多的芭蕾舞剧院、歌剧院、音乐厅,像舞蹈中心这样有48个排练厅的,“国际上是没有的。”

他还记得自己去旧金山芭蕾舞团拜访谭元元,排练厅只有一大一小两个,演员想训练,还要排队轮候。建筑陈旧,规模小,空间紧缺,这种情况在舞蹈中心不复存在。

前一阵,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在上海大剧院开赛,评委团一行来舞蹈中心参观,最让他们称道的,也是这些排练厅。

北京国家大剧院舞蹈总监赵汝蘅甚至用上了年轻人常说的一句话,“羡慕嫉妒恨”。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小剧场。 澎湃新闻记者 贾茹 图

两团两校零距离互动

虹桥老校址曾采用围墙分块式的隔离设计,因为交流受阻,几家单位一度出现教育、创作、演出各自为战的局面。

舞蹈中心采取了“开放式”和“文绿结合”的设计,即用大面积的绿色植被代替围墙,大大缩小了两团两校之间的距离。

今年9月,四个主体单位将陆续入驻舞蹈中心,两团两校的互动合作将越加频繁。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校长李莹介绍,目前,舞校已聘请两团表演艺术家,陈飞华、辛丽丽、黄豆豆、吴虎生等8人为客座教授;舞团将成为舞校毕业生、高年纪学生的实践基地;舞台经验匮乏的老师,也可以至舞团回炉再造;舞团演员也可以重回学校完善学历教育。

早在去年12月,双方的合作就已经开始:上海芭蕾舞团赴荷兰巡演《天鹅湖》26场,就有舞校老师带着6个学生全程参演;上海歌舞团《朱鹮》在上海大剧院演出第一百场,也有舞校学生参与。

“今后这种合作会越来越多。”李莹明显感觉到,从荷兰巡演回来后的6个学生,要比其他学生老练,进步快,“舞校学生太需要舞台实践经验了。”

对6栋历史建筑,舞蹈中心的态度是“修旧如旧”。此后,它们或将变身舞蹈博物馆、创意园、大师培训和办沙龙的地方。

和老建筑一样,舞蹈中心内原有的老树,一棵未砍,都被完整保留了下来。

对这些树,老一批舞蹈演员和老师都有感情。2012年从这里迁出时,有些老师忍不住哭了,他们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没想到,舞蹈中心4年就建成了,而这些老树一棵也没动。”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