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清代八旗阅兵源自萨满祭天仪式,包含满洲原始氏族之军事要素
【编者按】
近日,少数民族女作家尼阳尼雅•那丹珠(白玉芳)历经10多年时间,深入东北乡村和边地实地考察和学习萨满文化,将满族原始的传统文献资料整合和归类,叙写了“中国海洋萨满女神系列丛书”——《萨满•萨满》《生命•生命》《八旗•八旗》。其中在《八旗•八旗》一书中,作家集相关历史资料及各地八旗驻防旗营后裔提供的历史资料,详尽描述了在300多年的八旗制度历史里,八旗部队是怎样从草创而发展为步兵、骑兵、炮兵、通信兵、水兵、海军各军兵种的,八旗部队的武器装备是怎样从冷兵器发展到热兵器的,八旗军人是怎样从白山黑水、内蒙古草原去到全国各地驻防的,进关后的养育兵是从几岁就要开始练箭习武的,驻防的旗营有什么样的历史和故事,在反对民族分裂,抵抗外来侵略的战斗里,满、蒙、汉八旗部队有过哪些英雄、勇士,有过哪些悲壮惨烈的战事,在洋务运动中又有那些抵抗外来侵略的战事,又进行了怎样的军事外交活动等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经授权摘发其中关于“八旗阅兵”的相关内容。
八旗阅兵式源自隆重的萨满祭祀之祭天仪式,含满洲原始氏族选拔巴图鲁之斗兽、布库(摔跤)、射箭、骑马等军事要素。每逢军事大典、国外使臣和藩部首领觐见,八旗统帅既举行大阅,展国家军队之武威之势。盛大的阅兵式上,八旗统帅与将军们拜天行三跪九叩大礼后,螺号声声,军旗猎猎,骏马潇潇,炮阵排排,八旗将士身着阅兵礼服,在军乐声中,按八旗旗色列队,在一声声“玛尔噶”的传令声中,英姿雄壮地接受八旗统帅检阅。一、阅兵简史
(一)阅兵统帅: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大阅礼服。天命三年(1618年),太祖颁训练兵法书,躬统步骑征明,谒堂子,原始的祭天大典从此成为军列式阅兵项目。
八年(1623年),努尔哈赤首在太子河举行冰上阅兵式。清王朝入关后,清廷将冰上阅兵式“冰嘻”定为八旗部队的军事训练内容之一。八旗专设5000人的滑冰队(健锐营),每年冬季,在京城的北海、南海等地冬训“冰嘻”,接受皇帝检阅。
(二)阅兵统帅:皇太极帝
皇太极大阅礼服。天聪七年(1633年),太宗率贝勒等督厉众军,练习行阵,是为大阅之始。
检阅盛况空前:“八旗护军、汉军马步、满洲步军咸集。分八旗为左右翼,汉军、满洲步兵为二营,四方环立,前设红衣炮三十位。上擐甲乘马,诸贝勒率护军如对严敌,亲军为后盾。传令闻炮而进,闻蒙古角声而退。次汉军马步,次满洲步军,进攻炮军。大阅礼成。”
(三)阅兵统帅:顺治帝
顺治帝大阅礼服。顺治十年(1653年)三月戊辰,幸南台较射。上执弓曰:“我朝以此定天下,朕每出猎,期练习骑射。今综万几,日不暇给,然未尝忘也。”十一年(1654年),定每年阅操赏银之制。定骑射各兵分期演习之制。
(四)阅兵统帅:康熙帝
康熙帝大阅礼服。康熙十二年(1673年)正月,在北京南苑举行隆重阅兵式“定大阅鸣角击鼓声金之制”。
十九年(1680年),检阅炮兵部队“定每年演放红衣大炮之期”。
二十八年(1689年),定演炮之制。
每年九月,在卢沟桥畔:“八旗各运大炮十位至卢沟桥西,设枪营、炮营各一,各旗演炮十出,记中的之数。即于炮场合队操演,严鼓而进,鸣金而止,枪炮均演九进十连环,鸣螺收阵还营。”
三十年(1691年),康熙帝定春操之制:“每旗出炮十位,火器营兵千五百名。汉军每旗出炮十位,鸟枪兵千五百名。每佐领下之护军鸟枪兵、护军骁骑,每参领下之散秩官、骁骑校,及前锋参领、护军参领、侍卫等,更番以从。既成列,演放鸟枪,鸣螺进兵,至所指处,分兵殿后而归。”
五十年(1711年),康熙帝定火器营合操阵式,并检阅八旗部队全体指战员,阅兵阵容为:“八旗炮兵、鸟枪兵,护军骁骑,分立十六营。中列镶黄、正黄二旗,次六旗,按左右翼列队,将台在中,两翼各建令纛为表。每旗鸟枪护军在前,次炮兵,次鸟枪兵,次骁骑。台下鸣海螺者三,以次整械结队出营。施号枪三,台下及阵内海螺递鸣,乃开阵演枪炮九次至十次,炮与鸟枪连环无间。”
(五) 阅兵统帅:雍正帝
雍正帝大阅礼服。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改定卢沟桥演枪炮为三年一次,均演一月。
八年(1730年),寻谕各旗兵于初冬行步围,每旗行二、三次,统以各旗大臣,步行较猎,侍卫、打牲人等,一律学习。十二年(1734年),定八旗汉军骁骑演习鸟枪之制。春季二月为始,秋季八月为始,各习枪四十五日,本旗四翼仍合操二次。
(六) 阅兵统帅:乾隆帝
乾隆帝大阅礼服。乾隆四年(1739年),定旗兵合操之制。每年春季,本旗各营官兵,于本旗教场分操二次,八旗各营官兵,于镶黄、正黄二旗教场合操一次。至秋季合各营大操,其队伍号令,旗纛器械,均遵大阅之制。
(资料来源:《清史稿》卷一百三十九•志一百十四 兵十 训练)
二、八旗军旗
(一) 正黄旗
建于1601年,以旗色纯黄而得名。与镶黄旗、正白旗并列为上三旗,为皇帝所亲领,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至清末下辖92个整佐领,又两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正四旗的尺寸均为长7尺五寸,宽6尺许。旗杆为朱红色,长1丈5尺,旗杆顶头为银枪头,悬挂旗帜为龙头面向旗杆。
(二) 正白旗
建于1601年,因旗色纯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由皇帝亲领,兵为皇帝亲兵,并从中挑选侍卫皇室的成员,至清末辖86个整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三) 正红旗
建于1601年,因旗色为纯红而得名。正红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子和贝勒分领。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规模为下辖74个整佐领,兵丁2.3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1.5万人。
(四)正蓝旗
建于1601年,因旗色纯蓝而得名。正蓝旗在顺治前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改由诸王、贝勒、贝子分领。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3个整佐领又11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镶四旗的尺寸为:长7尺5寸,宽6尺许。边宽约9寸,右边裁剪为三角形。旗杆与悬挂旗帜规定与正四旗同。
(五)镶黄旗
建于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由皇帝亲领。清末时规模扩大到下辖84个整佐领又两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六)镶白旗
建于1615年,因旗色为白色镶红而得名,镶白旗属于下五旗之一,非由皇帝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84个整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七)镶红旗
建于1615年,因旗为红色镶白而得名,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领,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6个整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八)镶蓝旗
建于1615年,因旗为蓝色镶红而得名,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领。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7个整佐领又一个半分领,兵丁2.7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5万人。
三、 阅兵式与大阅礼服
八旗阅兵基地在现北京南郊大兴县的西红门,是清代南苑团河行宫的四衙门之一。
在此之前,南苑是皇家猎苑,时南海子内一共有大小16座台,其中比较重要的有10座台。这些台均为黄土堆筑。在南海子西北隅、东北隅各有3座台,分称大台子、二台子、三台子。建有“望围楼”,供皇太后、皇帝与后妃率八旗部队来南苑行围狩猎时,用以登高望远,观看围猎的壮观场面。其中,南红门内的晾鹰台为阅兵台(1988年,晾鹰台列为大兴县〈今大兴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苑历史久远。元定都北京后,在城南20里地方建40项的小型猎场,方位大约就是现今北从南街,南至西四合庄,东边德茂,西面大白楼这块地域。当年这一代地势低洼,常年积水,汪洋如海,古时人们把水汇之处或水面面积较大处称为海子。当时此地取名“下马放飞泊”,当地人称“小海子”。时设晾鹰台,以为鹰猎。元史记载:“春冬之交,天子亲幸近郊,纵鹰隼搏击,以为游豫之度。”
南苑还是清帝进行政治活动的地方。顺治和康熙先后将明代两座提督衙门改建为行宫,根据时间先后分别叫“旧衙门行宫”(旧宫)、“新衙门行宫”(新宫);随后,康熙,乾隆两朝又分别在南红门内、黄村门团河一代修建行宫,即南宫和团河行宫。顺治十五年(1658年)顺治将南苑明代旧提督衙门改建行宫时,在会见的地方兴建德寿寺以示纪念。
昔日阅兵地(现南海子公园)。时南苑亦设晾鹰台。鹰为满族重要崇拜之神,在大阅之时,皇帝的爱鹰将威武亮相于亮鹰台的鹰架上,展示鹰威。由于非大阅时,八旗将士的日常军事训练亦在此进行,晾鹰台又有练兵台之称。因是军事要地,除驻守八旗兵员,严禁平民进入。凡大阅吉期,由钦天监选择,先期二日,武备院设御营帐殿于南苑晾鹰台,以备大阅。
康熙十二年(1673年)正月二十日,康熙帝在北京南苑晾鹰台举行隆重阅兵式,大阅八旗劲旅。清晨7时许,康熙皇帝起驾来到晾鹰台,但见晾鹰台上,海东青威风八面,傲然天宇,全副武装的八旗官员,在晾鹰台西边分两翼排列,接受康熙皇帝的检阅。
阅兵式以“大阅鸣角击鼓声金之制”开始,盛况空前,军容威武。阅后,令在晾鹰台下设立箭靶,张弓搭箭,“亲射五发,中三矢”,然后又命令诸大臣、侍卫依次较射。康熙皇帝检阅射箭后,他骑上战马,在飞驰的马上搭箭张弓,瞄准箭靶,箭如流星,一发即中,八旗将士山呼万岁。阅后,康熙帝以一首阅武诗写下了八旗兵受阅的宏伟场景和他胸有百万雄兵的豪迈心情:
“南苑风高水潦收,旋催羽队肃貔貅。九天鼓吹鸣金镯,万乘旌旄拥翠虬。马足过时残雪尽,銮声廻处朔云浮。宣威端在承平日,自昔经邦有大猷。”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冬,其时西部战事正酣,乾隆帝在南苑举行阅兵,时阅兵场景为:驾出,作铙歌大乐,奏壮军容章。哈萨克、布鲁特、塔什罕、回等民族首领皆前来观瞻。在雄伟的阅兵式里,乾隆帝分外想念远在西部的兆惠将军和八旗官兵,盼望早日得到他们凯旋的喜讯。20年后,又逢仲冬,乾隆帝又在南苑阅兵,而此时兆惠将军早已去世,乾隆帝以一首仲冬南苑大月记事,写下了对当年阅兵盛景回望及对兆惠将军的怀念之情:
“廿年一举宁为数,周礼分明节候论。便设军容示西域,伫看露布靖坚昆。好齐似暇干旓飐,既正还奇万炮喧。风日晴和士挟纩,非予恩也摠天恩。”
皇帝率大臣赏鹰。
皇帝率亲王与卫队鹰猎。
五十九年(1794年),乾隆已83岁高龄,在南苑举行有科尔沁、扎萨克、巴林、鄂尔多斯等15个民族部落首领观瞻的阅兵大典。还兴致勃勃地在侍卫们的簇拥下到晾鹰台观看猎虎,并做诗《射虎行》:
“虎圈养虎林丞宁,官家备物无不有。南苑殪虎宜何处?往例晾鹰台陈旅。”
两位帝王的诗词给南苑这块八旗阅兵、皇家猎苑的军事基地,留下了宝贵的人文记录。
清嘉庆、道光、同治皇帝等都在晾鹰台举行过大阅之典。
皇帝大阅兵场地布置全景。
八旗将士接受检阅。
康熙帝端坐在阅兵台上检阅八旗部队。
雍正帝先农坛举行的阅兵式。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