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豆瓣9.1,她比周迅还强
豆瓣9.1,她比周迅还强 原创 她姐 她刊
今年,可以说是“主旋律国产剧”丰收年了。
前有不断刷屏的《觉醒年代》《山海情》。
如今,再添一部《功勋》。
前几天,《功勋》完结了,豆瓣评分高达9.1。
《功勋》的故事很简单。
八个单元,分别讲述了八位2019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真实故事。
演员阵容强大,周迅、黄晓明、雷佳音、蒋欣、佟大为、郭涛……
但罕见的是,这次大众的目光没有放在演员身上。
无它,故事的原型,足够闪耀和动人。
李延年、申纪兰、于敏、孙家栋、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
每一个人,都值得认真书写、细细讲述。
今天,她姐想说一说其中一位女性人物——
屠呦呦
屠呦呦这个名字和她的成就,我们都不陌生——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但,很少有人了解到她前进的模样,以及她走过了怎样的坎坷荆棘路。
1930年,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家里5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孩。
万分欣喜的父亲,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给她取名为“呦呦”,寄托着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也许是命中注定,她这一生真的跟青蒿结下了不解之缘。
85年之后,屠呦呦凭借“青蒿素”站上了诺贝尔奖领奖台,成为了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我们都知道因为青蒿素的问世,疟疾才得以有效的治疗,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图源:@人民日报
但无人知晓,「青蒿素」的问世经历了怎样的千难万阻。
上世纪60年代,疟疾成为了世界级的流行病,威胁着近20亿人的生命安全,在20世纪,就夺去了大约3亿人的性命。
越南战场上,因为恶性疟疾造成的死亡人数甚至高于战争的数倍。
而那时,在我国的患者也已将近2000万。
越南主席胡志明在绝望之中,向中国伸出了求救之手,希望中国能够帮忙,找到治疗方法。
在这样的情势下,毛主席下令启动了代号为“523”的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
于是从1969年起,39岁的北京中医研究院的研究员屠呦呦临危受命,成了项目研究中的一员。
研究工作困难重重,经费不足、人力不足,一切必须从零开始。
但,在从小就“认定什么,就一定要做到”的屠呦呦心中,就没有“退缩”一词。
她一头扎进了研究之中。
首先面对的就是寻找有效的抗疟药物。
原先药方常山碱的毒副作用无法攻克,新的药物临床试验又失败,路该往哪里走?
不服输的屠呦呦决定从成千上万本的医书古籍中,寻找有效的方子。
这无异于大海捞针,但大海捞针也要“捞”。
三个月的时间,她搜集到了2000多个中医药方,并结合西医,选取了600多种方子,作为筛选新药的依据。
除此之外,她还深入到民间,四处寻找流落的秘方,请教老中医老专家。
苦心人,天不负。
终于,确定了“青蒿”作为研究方向。
但提取方式又出现了问题。
后来,她在东晋医药学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看到一句话: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屠呦呦恍然大悟,或许不能加热青蒿,温度过高会破坏青蒿的药效。
于是屠呦呦迅速转变思路,尝试用低沸点的提取方式。
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第191次实验终于成功了。
“第191号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实验室沸腾了。
这是从0到1的巨大突破,它成为打开青蒿素宝库大门的一把钥匙。
接下来,就是毒性试验和临床检验。
当时全国都在搞运动,生产瘫痪,没有药厂提供支持。
屠呦呦就干脆在实验室放七口装有乙醚的大水缸,用来浸泡青蒿。
因为没有防护措施,全实验室的人都暴露在有毒的空气之中。
丈夫李廷钊回忆说:“那时候,她脑子里只有青蒿,回家满身都是酒精、乙醚等有机溶剂味,还得了中毒性肝炎。”
之后,因为实验狗无法确定药物的毒副作用,为了尽快上临床试验,屠呦呦又决定以身试药。
毫无疑问,这是在用生命做冒险。
BBC记录短片这样说:
“明知可能会危及生命,屠呦呦还是住进了医院;
很少有人会像她这样,敢于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仅仅因为有一线希望能够拯救他人。”
也正是这样将生死健康置之度外的牺牲精神,青蒿素的制药过程才得以继续进行。
自此之后,青蒿素成了最有效的治疗疟疾的药物,拯救了无数人。
而屠呦呦的所作所为,一直无人知晓。
关于“青蒿素”的论文,最早出现于1979年。
但没有署名。
美国的研究员震惊:你能想象吗?这样重大的发现,居然没有署名。
图源:《面孔:20世纪传奇人物》
直到2011年,在成功提取青蒿素将近40年后,屠呦呦才开始为外界知晓。
四年后,85岁高龄的屠呦呦,才获得了早该获得的诺贝尔奖。
2015 年,屠呦呦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发言
2019年,BBC将屠呦呦与居里夫人、爱因斯坦、阿兰·图灵并列,入选「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
“若用拯救多少人的生命来衡量伟大程度,那么毫无疑问,屠呦呦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
《功勋》中周迅饰演的屠呦呦给我们展现了真实一面的屠呦呦,也让我们了解到了生活中的屠呦呦是怎样的。
她在工作上耐心细致,在生活中却常常迷糊。
下班回家,发现忘带钥匙是常事。
有一次,她好不容易抽空回家看看女儿,还给孩子带了一双鞋子。
结果挑了半天,还是带错了——两只鞋都是右脚。
因为临床实验出现问题,还在出差的屠呦呦立马返回北京。
中途下车买石榴,结果因为想事情太出神,火车开走了,行李也被带走了。
屠呦呦性格也很耿直。
领导找她谈话,客气地请她坐下,说不要紧张。
结果她说:“我不紧张,我就是不想坐。”
和领导意见不同,她也不藏着掖着。
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不妥协。
再加上她走路不和人聊天打招呼,和人相处也不会有多余的寒暄。
彼时的同事都拿她没办法:这个屠呦呦,怎么走路不看人呢?
这在别人看来似乎是情商低、不讨喜。
但,真实的屠呦呦就是这样,不费心思搞人际关系,将全部的精力和心思都放在了科学研究之上,矢志不渝地在科研路上挺进。
更何况,屠呦呦在科研路上做出的牺牲是很多人想象不到的。
因为忙于工作,大女儿经常住在托管所,因为太久没见她,生分得不叫“妈妈”。
生活在外婆家的小女儿见到她,更是跟看到陌生人无异。
好不容易答应去接一次女儿,却转眼因为忙于工作还是忘记了去接。
长大后,小女儿提起小时候的事情仍“耿耿于怀”:
“不能理解,那时候为什么,他们为了科学为了事业,能舍弃自己的家庭,连孩子都不要。”
多年之后,屠呦呦说:
“那时,我们把国家的任务看成头等大事,不光我,团队所有人都是这样做的,没有时间考虑自己,至于孩子,我想他们长大了,也会理解妈妈为什么这么不称职。”
图源:@环球时报
而丈夫李廷钊也是全然支持妻子屠呦呦的工作,照顾家里的大小事,让屠呦呦可以放心地搞科研。
李廷钊是屠呦呦的中学同学,毕业之后,在李廷钊姐姐的撮合下,两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走到了一起。
李廷钊学钢铁,在苏联留过学,屠呦呦搞中医。
因而两人的结合被朋友戏称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屠呦呦不擅长做家务,结婚后,李廷钊就默默地把一切家务杂事都包揽了起来。
“成家后,买菜、买东西之类的事情,基本上都由我家老李做。”
他充分尊重和理解妻子:“屠呦呦与一般女孩子的兴趣不一样,她是个心胸开阔的人,精力都用在工作上了。”
屠呦呦的青蒿素需要做临床实验,李廷钊也甘愿代替屠呦呦成为“小白鼠”。
对屠呦呦而言,李廷钊就是那个永远站在她背后,给她力量和支撑的人。
李廷钊也从不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在牺牲。
他反而觉得,优秀的妻子就应该在广阔的天地中施展自己的才华,而不是做一个所谓的贤妻良母。
屠呦呦的事业成就,也是他们在婚姻中共同的成就。
屠呦呦的一生都献给了青蒿素的研究事业。
2019年,屠呦呦已经89岁高龄,她的团队又带来了两个震惊医学界的消息:
一是,新一代的青蒿素抗疟组合再次战胜了已经产生耐药性的疟原虫。
二是,利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这是什么概念呢?
很多人不懂,也觉得这一切离我们很遥远。
但微博#红斑狼疮治疗#的话题下,有不少一度深受其扰的人。
“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治疗期,不停地吃药,打针,验血,日复一日地跑医院,每次都很卑微地问医生,我什么时候能好?医生总是跟我说,会有那么一天的。”
很多人得了这个病,都要一辈子不停地跑医院、吃昂贵的药物。
“红斑狼疮”一直被称为“绝症中的绝症”。虽不会致死,但就会像一颗炸弹一样随时都会摧毁身体内的免疫系统。
美国的知名演员和歌手赛琳娜·戈麦斯,也是红斑狼疮的受害者。
因此她不得不在事业的上升期选择隐退治疗,可病情并没有得到遏制,2017年,赛琳娜因为红斑狼疮导致肾衰竭,后来进行了肾移植手术才得以脱离危险。
而得益于屠呦呦团队的研究成果,意味着“红斑狼疮”不再是绝症了。
对那些一度因为得了红斑狼疮处在绝望之中的人来说,屠呦呦不是一个遥远的、陌生的名字,而是人间的一道光。
“我室友看到屠呦呦团队的新成果在哭。”
但,一生醉心研究的屠呦呦,想来淡泊名利。
她不喜欢暴露在聚光灯之下,因此常常谢绝采访。
她也深知研究的不易,因此从来不把也从不把功劳归功于自己一人。
她多次强调:“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它属于科研团队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在《功勋》开拍前,屠呦呦反复跟导演强调:“千万不要把这个事说成就我一个人的功劳。”
屠呦呦不在意,但我们要记得。
可喜的是,前两天她姐看到了这样一则消息——
屠呦呦和张桂梅被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很多人说:她们值得!
是的,值得!
这值得,不仅仅是因为她们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本身。
还因为,她们让我们看到了勇往无前的女性力量本身。
她们成为了无数人的光,也成了一代人的偶像。
或许,看到她们,很多女性才会明白话剧《春逝》中的那段话:
“世人的眼光或许分男女,但微小的原子和核子不会,我们的努力终究是能被看见的。”
我们无需完美,也不必成为“屠呦呦”。
但我们和屠呦呦一样,只要前进,终将拥有无限可能。
一如张桂梅校长一手撑起的华坪女子高中校训那般——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
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
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监制 - 她姐
作者 - 娜娜
微博 - @她刊iiiher
原标题:《豆瓣9.1,她比周迅还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