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建西北院总建筑师赵元超:建筑里有时代的变化、城市的年轮
“大国建造·筑梦未来”第四场校园报告会10月28日下午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赵元超作为主讲人,以“从人文建筑到山水城市——城市文化塑造与品质提升”为主题,从中国西部建筑实践出发,与香港中文大学师生探讨建筑与土地、城市、人的关系。
历史责任感
“建筑是写在大地上的文字。” 赵元超在报告会上说,我国西部山河壮美,但生态较脆弱,更要求建筑师有一种历史责任感,每写一笔都要经得起时间考验。
赵元超认为,衡量好的建筑有几个标准,其中“天有时,地有气”是客观的,而“材有美,工有巧”是建筑师可以去努力做到的。“自然应该优于城市,城市又应该优于建筑。任何人工(建设)都会对大自然造成破坏,关键是寻求一种平衡。”
“我来自黄土地,希望对土地有更多尊重。”赵元超称,构建最好的居住环境就是离自然更近,又能享受现代生活。设计的最高境界是无痕,应该遵循返璞归真的理念。
文章乃案头之山水,山水乃大地之文章。赵元超将自己建筑设计的过程形容为写作文,“这篇作文一定要有文脉、城脉、地脉”,建筑设计师的每个作品都是“磨”出来的,每一部分设计都要对环境有所担当。
建筑设计兼具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并不容易。在报告会提问环节,有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生问及“普通的办公住宅楼的设计如何体现中国特色”。赵元超回答称,“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但不要赋予它太重的荷载。”
他指出,一个城市的底色是由住宅和办公建筑构成,占比八成。即使是住宅楼,也能看出时代的变化,也有城市的年轮。在香港就能很清晰地从住宅上分辨出年代的印记。
“我主张建造‘真实’的建筑,建筑最重要的是功能,文化是附带品。”赵元超说道。
理想追求与工匠精神
赵元超参与的建筑设计工作主要集中在西安和延安,两地的山水地形、人文历史及打底景观都颇具特色。他说,延安上世纪40年代所建的建筑到现在为止都非常重要,凝聚了一代人对建筑的理想和追求,而西安的一些建筑则彰显出了工匠精神。
谈到延安大剧院的建筑设计时,赵元超介绍称,我们寻找到一种很重要的语言——窑洞。他们将延安的“窑洞”和西方的“拱”有机结合,中西合璧。大剧院屋顶上构造也形似汉字“人”的一撇一捺,表达了对人的尊重。此外,延安的剪纸元素也被运用到出风口设计上,具有地域特色,使大剧院更像黄土地生长出来的建筑。
“延安特色”是赵元超在解读延安建筑设计时反复提及的词汇,他希望现代建筑更多展现地域化特点和中国传统,西安的建筑也是如此。
赵元超以西安的行政中心的设计为例,“中国传统空间里有一个不变的(规律),就是有形似汉字‘中’的构造,有轴线成院落,形成一种秩序。”行政中心的设计延续这种方式,在空间方面营造出传统的庭院深深的感觉。同时,建筑具备完善的现代化功能,承载一种“从传统走向未来”的理念。
他特别介绍了西安的南门广场,“这是西安规划里的重点,要保护明城墙的完整格局,彰显宏大气势。”赵元超称,他们通过步道以及一些建筑手法,把被现代城市所割裂的空间重新串联起来,将遗址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南门广场重塑了“传统精神空间”。
此外,赵元超还提到了举办今年全运会的体育场馆设计,“建筑就像我们写的草书一样,可能给我们古城注入一种新的活力。”
在演讲结束后,香港中文大学的一名教师在提问环节对赵元超说:“请你下次再来讲解山水建筑,因为香港的建筑都在山和水旁边,与之关系紧密,我们要在这方面多向你学习一点,一定要再来。”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