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宁泽涛在古人眼里还会是个帅哥吗?

郑薛飞腾
2016-08-10 16:36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近期,奥运会水上项目频频给中国人带来自豪感。伴随奖牌而来的,还有各式“舔屏文”,文章大多献上游泳、跳水运动员们的各类特写图,引得不少粉丝“舔屏”。

有“泳坛清流”之誉的宁泽涛,虽然没有晋级100米自由泳决赛,但他的高清写真图早已火遍朋友圈,在一张他咬着泳镜的图片下,不少网友纷纷大呼:“老公,我想做你嘴里的泳镜!”

阳光的笑容、壮实的胸肌、分明的腹肌……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宁泽涛确实帅到连摄影记者都忍不住多为他拍些照片,如此养眼又讨喜的形象,大图放在版面上,本身就极具吸引力。但如果穿越时空的轨道,500年前的中国人或是1000年前的中国人,看到宁泽涛还会觉得帅吗?在古人眼里到底什么样的形象才能称为美男呢?

先秦时代的美男

胡敏在《中西人体美导论》一书中提出“审美具有历史性”,即同一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在不同历史时代会有不同的审美观念,这些观念伴随着政权更迭、民族文化、伦理传统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单就男性审美的发展史来看,确实如此。

为了论述的方便,笔者暂且粗略地将男性审美分为“文”和“武”两条脉络。顾名思义,“文”即偏向文质彬彬、含蓄柔美,“武”则是刚健勇武、身形魁梧。

早在先秦时代,中国对男性审美并未有相对统一的标准,从古籍作品来看“文”、“武”男性都受到一定的追捧。例如,《左传》中记载过一则郑国女子的择偶故事,原文说道:

子皙(公孙黑)盛饰入,布币而出;子南(公孙楚)戎服入,左右射,超乘而出。女自房观之,曰:子皙信美矣,抑子南夫也,夫夫妇妇,所谓顺也。适子南氏。

在华美外表的子皙与胡服剽悍的子南之间,这位女子最终选择了后者,可见“武”夫在当时还颇受欢迎。但另一方面,也有对“文”的男性的崇尚,《诗经》中曾有描述男子的美貌,其中写道“彼其之子,美如玉”,“彼其之子,美如英”,用细白无瑕的玉和纷繁的花朵“英”来描绘男性美。

另一个为大家所熟知的例子就是那个和城北徐公比美的邹忌,史书中对他的相貌记载是:“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可以确定的是,“高”和“昳丽”都是古人看重的条件。

魏晋隋唐时代的美男

到魏晋南北朝时代,审美风尚开始转向以瘦弱为美,“武”美一度被超越、掩蔽,不论是哪个版本的中国古代“四大美男”排名,晋朝玄学家卫玠都能上榜,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曾提及他“美风神,善清谈;常以为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遣,故终身不见喜愠之色”。

然而光“美风神”一样,也不知道具体有多美,在这方面,《世说新语·容止》一章为我们展现了详细的情况,书中记载美男子卫玠“居然有羸形,虽复终日调畅,若不堪罗绮”,单是“羸形”二字,便可透过文字感受到卫玠的阴柔之美。

史书记载,西晋美男卫玠被活活“看死”

在晋朝时代,其实还有一位著名美男潘安,但今天我们翻遍史册,对其容貌的描绘概括起来只有一句“美!真的很美”。例如,《晋书·潘岳传》中写道“岳,美姿仪”,《文心雕龙》中也有“潘岳,少有容止”,但具体潘安是怎样一位美男,尚未查到具体的表述,有时想来也颇为讽刺,后世常用“貌比潘安”来形容男性俊美,但做这些形容的人,又有多少人真正知道潘安是怎样的美呢?

审美的变化也和国家的整体氛围紧密相关。国力强大的唐代,社会大众多追逐一些气象庞大之物,唐人爱盛大的牡丹,爱肥臀大马,这时世人眼中的“美男子”又偏向“武”的气质。有一说法认为这是和李唐王室血统中有一半发自北方游牧民族鲜卑族有关,因此入主中原后,依然保持着部落游牧民族的习性,社会上层的审美趣味渐渐向下扩散,由此诞生唐代整个社会趋向一致的审美。

荷兰汉学家高罗佩(R.H.Van Gulik)曾在他的研究《中国古代房内考》一书中总结道:唐代男子喜欢蓄须、崇尚身体力量,“无论文官还是武将都练习射箭、骑马、剑术和拳术,技艺高超者获得高度赞美。”从目前所有的史料来看,这一论断也基本可信。

明清与近现代的中国美男

到明清两朝,审美取向又与前代有所不同,总体来看,“文”的男性更为推崇,大体上超越对“武”的崇尚。明代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中形容美男子杨延和的长相即为“此人生得肌如雪晕,唇若朱涂,一个脸儿,恰像羊脂白玉碾成的”。

到了清代,此风更甚,《红楼梦》中大量对美男子的描写即是时代特征的反映,学者认为,这是源于满清入关,满族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的稳定性,垄断对武术的修习,汉族文人因此以鄙视武术锻炼来回应“异族征服者”,由是,“理想的爱人被塑造成一个风雅秀致、多愁善感、脸色苍白、身材瘦削的青年男子的形象。”

可以说把宁泽涛放在明朝人或是清朝人面前,大概大家也只会摇摇头,并不会像今天一样“舔屏”,那么今天对肌肉男的追求又从何而来呢?

在此笔者仅提一点,聊备一说:伴随近代中国打开国门,西方文化价值的进入带来了深远的变化。一贯以来,发自古希腊的西方文明中,对男性的审美一贯以“硬汉”为代表:爱德华·傅克斯在《欧洲风化史》中曾提及,16世纪在法国广为流传的一本书《人的体貌》中,对理想男性人体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要求男性要“天生体格魁梧……腹部收缩,骨骼粗大而突出的胯部……匀称而多筋的大手,宽肩,虎背熊腰”。

到19世纪,法国文学评论家丹纳在他的名著《艺术哲学》中也认为:“理想的人物不是善于思索的头脑或者感觉敏锐的心灵,而是血统好、发育好、比例匀称、身手矫健、擅长各种运动的裸体。”

事实上,这样一种男性美感一直维持到今日,在欧美的大量影视作品甚至路边的广告展板都可见一斑,而这种传统在改革开放后,通过迅速涌入的西方媒介产品,开始慢慢形塑当代中国人对男性的审美。一系列的文化产品、电影、书籍等重构了中国当代对男性气质的理解,雄健的、富有肌肉感的男性成为消费主义文化中被推到台前的力作。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