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开门七件事”有规可依,上海将推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导则

澎湃新闻记者 李继成
2016-08-06 10:35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上海阿姨正在菜场挑选食材。 杨一 澎湃资料图

居住社区内城市道路间距不超过200米,公共活动中心区内城市道路间距不超过150米,居住社区内支路宽度宜为9米-24米,人行道的宽度不宜小于3米。这是《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中提到的。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8月5日从上海市规土局了解到,作为国内城市中第一个关于居民社区生活圈方面的规划准则,《导则》从居民“开门七件事”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到衣食住行以及休闲、活动等空间需求,都提出了明确的规划目标和规划要求。

人行道的宽度不宜小于3米

位于普陀区武威东路553号,是一家建筑面积近1500平方米的社区长者照护之家,内设48张床位,除了可以为老人提供寄养和短期照护服务外,还能提供上门居家养老服务,照护之家内的助浴、康复等功能也会向周边社区开放。普陀区规土局相关人士表示,这家照护之家将在今年3季度投入使用,“这也是根据即将发布的《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试行)》,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实施的社区更新项目之一。”

目前正在编制的上海市新一轮总体规划(上海2040)提出了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作为营造社区生活的基本单元,在居民步行可达范围内,配备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形成安全、友好、舒适的社会基本生活平台。《导则》共涉及居住、就业、交通、服务和休闲等社区生活的五大方面,鼓励在社区内设置类型多样化的就业空间,优先考虑老人和幼儿等弱势群体的设施需求,倡导居民以步行和公交为主要出行方式。

15分钟的步行距离也就是在1公里左右,对此,《导则》提出要有宜人的街区尺度,形成符合人行特点的道路间距。上海市规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从便于步行可达、提高地区微循环出发,居住社区内城市道路间距不超过200米,公共活动中心区内城市道路间距不超过150米。同时,从便于行人安全穿行和舒适步行出发,《导则》提出居住社区内支路宽度宜为9米-24米,人行道的宽度不宜小于3米,保障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的各自独立路权,道路转弯半径不宜过大,使车辆降低在交叉口的转弯速度,保障行人过街安全。

专家:规划不限于新建地区

“按照《导则》要求,通过在社区内增加设施类型、挖掘传统社区设施潜力等手段,提供多样化的社区服务。”上述市规土局负责人表示,一方面针对老龄化趋势,重点围绕居家养老服务,增设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和老年活动室,并优先布局在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内。另一方面,应对双职工家庭模式和二孩生育政策,重点完善0-3岁的幼儿托管服务,并将设施尽量布置于10分钟步行(500米左右)范围内。同时,充分利用已有的社区设施,比如在确保校园安全管理的前提下,还可通过分时开放校园内的体育场、图书馆等设施,为社区提供更多可共享的公共资源。鼓励提升菜场的功能内涵,通过综合设置休闲文化等功能、提升室内设计品质和提高菜场管理水平等手段,将菜场打造为社区公共中心,成为社区居民社交互动的活动场所。

《导则》提出,对于新建地区,直接参考《导则》的各类规划要求实施建设,对已建地区,则应结合居民实际需求补短板,完善社区生活圈。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杨贵庆教授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往规划主要是针对新建地区,更注重建设性、扩张性,对建成区则交给管理部门,不再进行后续规划。但实际上,因为随着经济发展,车量增多,人口增长以及人口结构变化等因素,在社区面貌、居民生活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需求和矛盾,需要通过社区规划和城市更新加以解决。

“其实,规划中过去也一直强调过社区的邻里单位,步行可达的空间,但由政府部门来推进社区规划,还是第一次,同时这也是促进城市文明程度提高的表现。”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