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543条疫苗犹豫的帖子背后:我们为何迟疑?

2021-11-08 18:0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2021年6月20日,国家卫健委再次发出疫苗接种情况通报:我国新冠疫苗接种量已于19日突破10亿,达101048.9万剂次。这意味着我国成为全球首个接种超10亿剂次新冠疫苗的国家。

一边是现实中疫苗接种不断提速,一边是零星孤点仍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观望着、犹豫着。

“我拖后腿了,体质原因,现在还在犹豫要不要打。打了又怕有剧烈的反应,好纠结啊。”中国新冠疫苗接种将达10亿剂次的前夕,网友“岸芷丁兰”发出了这样一条微博。

在如今网友们积极分享疫苗接种感受的巨大声浪中,类似“岸芷丁兰”的发声已显得极为微弱。但在几个月前,和她怀有同样犹豫的人却并不少见。

正如网友“陈灵伟”所说,“从疫苗犹豫到疫苗期待,也没有用多少时间”。

人们是怎样看待“新冠疫苗接种”的?“疫苗观望者”究竟在犹豫什么?这种犹豫应当如何缓解?

我们在微博中搜集了2021年1月6日至6月3日以“新冠疫苗”为关键词的共计125936条博文,清洗后最终得到7201条原创微博,以期从大众的声音中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

疫苗接种下的情绪图谱

“明天要打新冠疫苗了,有点害怕”“全世界都在接种中国研制的疫苗,看着就觉得骄傲”“我虽然一直没怎么犹豫,但也有隐隐担心,主要是对自己的体质不自信”……

互联网似乎充当了疫苗接种的情绪放大器,正负情绪在网络场无限交汇,编织出了新冠疫苗接种下我们的情绪图谱。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7201条微博中,积极和消极情绪的比重难分上下,高强度的积极情绪和低强度的消极情绪都占比较高。

对于疫苗本身及接种后反应的“担忧”,在被表达的情感间遥遥领先。疫苗接种相关知识普及的不到位,也使人们对于疫苗的疑问居高不下,其中不乏针对疫苗安全性、有效性等质疑的声音。

另一方面,积极支持接种疫苗的网友也不在少数,他们乐于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也由衷地为祖国点赞,以祖国为荣。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人们情绪的起落始终与疫苗接种进程相伴。

2021年1月至2月底,中国疫苗接种正处于起步阶段,#已有20多个国家订购中国新冠疫苗#(21-01-16)#武契奇寒风中迎接中国新冠疫苗#(21-01-17)#墨西哥批准紧急使用两款中国新冠疫苗#(21-02-12)等话题都曾两次登上热搜。中国新冠疫苗的自主研发、上市、乃至推往国外,都激发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而随着疫苗接种的大范围推开,有关“新冠疫苗副作用”的言论大量增加,#新冠疫苗安全性有效性有关情况#(21-03-22)#新冠疫苗接种不良反应有哪些#(21-03-22)#新冠疫苗接种犹豫普遍存在原因#(21-04-05)均有两次上榜。负面情绪逐渐盖过了正面情绪。

而5月至今,国内疫情的零星反复为疫苗接种加速的同时,也加重了大众的负面情绪。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接种所引发的疼痛和不良反应,是人们对新冠疫苗负面情绪的最主要来源。学校和单位等的统计与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弱了人们配合接种的积极性。

这种由疫苗及其接种带来的负面情绪,在历史上也并不鲜见。

相似的暗面:历史上的疫苗犹豫

伊丹·本-巴拉克在《免疫系统漫游指南》中写道:“我们之所以没有死去,是因为人们在不断探索疾病、健康和免疫的机制,而且不断有新的发现,这使得人类可以控制疾病,降低死亡率。”

疫苗作为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每年阻止了约250万人的死亡。疫苗的成功,似乎让我们淡忘了对曾经肆虐人间的恶性传染病的恐惧。

在历史上第一支疫苗发明之前,人类对传染病几乎无计可施。1555年,烈性传染病天花在墨西哥的大流行,夺去了200余万人的生命。

人类与天花的战局直到1796年才得以扭转。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发现接种牛痘能预防天花,从此人类多了一种主动对抗传染病的方式:接种疫苗。

但是,23名牛痘接种的成功案例并未打消人们的疑虑。许多医生公开攻击牛痘接种术,他们声称接种牛痘会让人生出牛毛、长出牛角。

英国漫画家James Gillray在1802年创作的讽刺插画,展现了人们对用牛痘接种天花疫苗的恐惧。(来源:国会图书馆印刷品和相片部)

对疫苗的未知放大了人们的恐惧。多国成立反疫苗组织,人们传阅反对疫苗接种的册子,反疫苗运动由欧洲蔓延至北美。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一些专业人士甚至也加入了反疫苗的队伍中。

1998年,英国肠胃病学家安德鲁·韦克菲尔德在《柳叶刀》上发布“麻风腮三联疫苗(MMR)会引发儿童自闭症”一文,引发全球性的MMR接种危机。

尽管2010年英国医学总会裁定,韦克菲尔德在自闭症与MMR关联性研究中存在学术欺诈,《柳叶刀》也撤销论文并道歉,这一结论造成的恶劣结果已无法挽回。

英国麻疹病人从1998年的56人增加到2008年的1348人。2018年欧洲的麻疹比例多达6万例,达到了本世纪的峰值。

2010年,《柳叶刀》也撤销了该论文并道歉。(来源:quackwatch)

对疫苗接种的恐惧和犹豫是反疫苗运动的关键心理动因。“在有疫苗可接种的情况下,不愿或拒绝接种疫苗”,世界卫生组织免疫战略委员会(SAGE)将这种现象定义为“疫苗犹豫”。

21世纪以来,诸多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死灰复燃。卫生专家普遍认为,这与“疫苗犹豫”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带来的影响已不容忽视。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疫苗犹豫”纳入全球十大健康威胁之一。

反疫苗运动在互联网重获拥趸,“疫苗犹豫”俨然成为一种“情绪传染病”,沿着社交网络的血管触达大众敏感的神经。

从“副作用”到“谣言”:我们为何犹豫

疫苗犹豫的根源交织着科学、宗教、政治等种种复杂因素,而若我们将眼光投注到个体,许多问题似乎就得到了答案。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我们发现,在7201条原创微博中,有543条展现了疫苗犹豫现象。

他们究竟在犹豫什么?疫苗犹豫为何产生?我们又如何去缓解疫苗犹豫?

信任:“打完有没有不良反应,在线等”

“新冠疫苗是否安全”是许多人在选择接种疫苗前思考的首要问题。

新冠疫苗是疫苗诞生以来研发速度最快的疫苗。从2020年1月10日,中国科学家公开发表新型冠状病毒全基因序列;到2020年8月6日,世卫组织宣布三种来自中国的疫苗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阶段。时间仅过去短短209天。

而此前,从病毒采样到获批使用,创下最快纪录的默克腮腺炎疫苗,其开发也需4.5年之久。

随着疫苗接种范围的扩大,各种有关疫苗副作用的言论纷至沓来,民众对飞速投产并使用的疫苗产生了安全性上的疑虑。网友“一花一叶”说:“我还得仔细琢磨琢磨。有点怕打。病毒一直在变异,而且这个疫苗出来的太快,有点点不放心。”

无论是出于记录还是分享,许多人在疫苗接种后描述了自己的感受。在以记述“不良反应”为主的群体叙事下,处于话题外围的观看者不禁陷入了犹豫的漩涡:“新冠疫苗打的人心发慌,这症状那症状的。”(网友“喝到飞起的橙汁”)

许多人因患有基础性疾病而不适宜接种疫苗,他们往往通过不断地提问来感知新冠疫苗可能带来的风险:“α缺失地中海贫血不知道可不可以接种?”“如果家里人打疫苗,会引发狼疮病人免疫反应吗?”“慢性荨麻疹可以打吗?”

问答中也涌现了大量女性的声音。许多备孕、孕期、哺乳期以及准备接种HPV疫苗等的女性们,对能否接种新冠疫苗都怀有疑虑。

他国出现新冠病毒变异植株的报道则加剧了人们对疫苗有效性的担忧:“疫苗研制速度赶得上病毒病变速度吗? 好担心……”(网友“fcs34f”),“国外有些地方新冠病毒有在变异,打开国门我们疫苗管用吗?”(网友“清风--悠扬”),“新冠病毒一直变异,第一代疫苗能管多久?”(网友“懂得2568”)。

有些问题得到了回复,有些问题则永远没入“正在加载”的省略号。提问者最终有没有选择接种疫苗,大多时候网络没能告诉我们答案。

自满:“感染上的概率比车祸还低”

比起对新冠疫苗缺乏信任,少部分网友反而觉得接种新冠疫苗是“没有必要”的。

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人们似乎时常忘记自己仍身处疫情反弹的风险之中。网友“喵喵喵12358”就表示:“全市没一例新冠,谁会打那玩意儿。”

有些人觉得自己足不出户,感染新冠的概率很低:“我这样应该可以不用打疫苗吧?几年没出过远门最远就是下楼拿快递”(网友“Tkshelters”);有些人觉得口罩和抗体便足以将病毒隔绝:“像我这种连出门扔个垃圾都要把口罩戴得严严实实的,新冠疫苗就让给更需要它的同志吧”(网友“彦小歪爱粗咕噜肉”)“有抗体也不需要疫苗吧?”(网友“Tifa”)

其中也含有对“不打疫苗就限制出行”“强制接种”等措施的逆反情绪。网友“Bxxxxxx-”抱怨道:“打疫苗就成为了一般强制性的了,天天催,为了达到一定的数量吗?”

便利:“不是免费的话,我选择等死 ”

新冠疫苗的可获得性和人们的支付意愿同样是疫苗犹豫的影响因素。

尽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屡次强调,我国疫苗接种工作按照知情同意、自愿和免费接种的原则,仍有网友担心新冠疫苗会在某一天迎来收费。

石家庄、邯郸等地疫苗接种违规收费更加重了人们对于疫苗收费的担忧:“新冠疫苗免费吗?为什么河南这边还不是免费打的呢?”(网友“b2薄荷味的小清新”)。

接种人数增多后,基层接种点大排长龙也劝退了一些人:“非常想打新冠疫苗,但我就是不去排队。”(网友“我是只娇傲的大猫”);“没别的办法了吗?基层接种点真的耐不住了…… ”(网友“逍遥游尼卡卡”)

谣言:“她听人说胃不好的不能打”

网络谣言真假难辨,一旦产生并通过社交网络传播,哪怕迅速辟谣,其带来的影响也难以根除。从疫苗安全性到打疫苗的禁忌,谣言五花八门。

“听说整容的不能打疫苗”(网友“就酱紫很好啊”);“年轻的小伙子要生孩子的最好不要打”(网友“羡长江之无穷200811”);“听说有人打了新冠,因为抵抗力不够反而感染了,害怕。”(网友“不加糖的皇后”)

这些散落在网络各处的言论有时也难以寻得定论。“之前有看到说长期吃优甲乐的不能打,到底是不是真的”的帖子下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不看新闻吗?说优甲乐不能打的那篇文章早就辟谣了”(网友“Gerberr-”);“我这卫健委直接说服用优甲乐不予接种,可能还是怕吧”(网友“卖火柴的小妮孑”)。

发帖人“桃小胖不胖”回复道:“真没看到辟谣,所以想知道官方的意见”。

网络中的各种情绪与声音让我们意识到:人们对疫苗的犹豫并非毫无来由,信任(confidence)、自满(complacency)、便利(convenience)以及谣言(rumor)都在“疫苗犹豫”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因此,提升信任、告知风险、增加便利、阻断谣言,也许是通往缓解“疫苗犹豫”的可行路径。

身处“疾病王国”:疫苗仍是最佳武器

桑塔格在《作为疾病的隐喻》一书中说:“疾病是生命的阴暗面,是一种更麻烦的公民身份。”身为“健康王国”和“疾病王国”的双重公民,人类渴望摆脱疾病,而又被迫与其共存相生。

百年来,疫苗接种有效降低了疾病传染率,恶性传染病的暂时匿迹似乎让你我低估了传染病的威力,这次新冠疫情便是对人类的警示。当我们还在因为种种原因拒绝疫苗接种时,潜于深林的未知疾病正在伺机肆虐人间。

2021年5月之后,辽宁、安徽、广州等多省多地出现疫情反弹,疫情防控再次敲响警钟。钟南山院士在5月28日表示,按照疫苗保护率达到70%计算,中国的新冠疫苗覆盖率需要达到近80%才有可能形成群体免疫。对于覆盖率尚不足40%的我们来说,实现“群体免疫”依旧任重道远。

摘下口罩的时刻尚未到来。当疾病来袭,除了一致对抗致病微生物的勇气外,疫苗仍将是也始终是抵御疾病的最好武器。

 

数据来源

新浪微博

国家统计局

RASHID H, KHANDAKER G, BOOY R. Vaccination and herd immunity: what more do we know? [J]. Curr OpinInfect Dis,2012,25(3):243-249.

EHRETH J. The global value of vaccination [J]. Vaccine,2003,21(7-8):596-600.

KESTENBAUM LA, FEEMSTER KA. Identif ying and addressing vaccine hesitancy [J]. Pediatr Ann,2015,44(4):e71-75.

史金晶,唐智敏,余文周.疫苗犹豫现状及其应对措施[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9,25(04):481-486.

Stephen Barrett, M.D. Lancet Retracts Wakefield Paper. May 29,2010. https://quackwatch.org/autism/news/lancet/.

作者团队

陈奕宁 李泽雨 涂樱芝

联系方式

903802001@qq.com

指导教师

卞清 徐翔

出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