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别拿独立来攀比 | 独立女性本身就是“伪命题”

2021-11-22 17: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你认为的“独立女性”

随着我国时代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阶级”“种族”逐渐被模糊化,“女性”话题却热度不减,成为大众心中的“先锋”和“前沿”热点之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标榜女性独立自主,号召杜绝社会性别分工。作为社会大众的一员,你认同“独立女性”的观点吗?你心中的“独立女性”又是怎样的呢?

下面,请你来做道选择题,看一看哪位女性更符合你心目中的“独立女性”形象?

A:单亲妈妈,带着3个月大的女儿在没有暖气的公寓里生活,靠微薄的救济金度日,曾因为生活极度困苦想过自杀。

B:知名作家,热爱文学,主修法语,坚持写作十余年,著作等身,获奖无数,热心公益,最富有的女性之一。

相信你的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但其实A和B是同一个人

《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

无论你选择了A抑或是B,在你做出选择的时候就已经将“独立女性”用自己的标准下了定义,然而“独立女性”真的可以简单地被这些物化而又具体的特征“标签化”吗?

 

“独立女性”舆论话语建构

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推动“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媒体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媒体除了宣传“意见领袖”呼吁女性独立的观点之外,还持续报道“女性”的负面话题和社会困境。

微博热搜女性话题关键词词云

在搜索关于“女性”的234个微博热榜话题中(2019年10月25日-2021年6月17日),不乏存在“焦虑”、“歧视”、“超重”、“性侵”、“堕胎”、“辞退”等负面词汇,以及“泡泡玛特面试让女性填生育计划”、“女性职场地位降低只需几分钟”、“作为女性所遭受的语言暴力”等敏感话题,这让相当一部分女性群体产生反抗心理,想要打破性别不平等文化的束缚,寻求女性群体的身份认同。

我们发现,“独立女性”逐渐从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扩大成为整个时代的鲜明特征,且与此相关的同质化话题不断发酵,在“倡导女性独立”的背后,暗含的是什么呢?

谁在规定 “独立女性”

在当代社会,生产力状况和思想解放都达到了较高水平,我们必须承认,女性的地位相比之前那个时代,确实提高了。为什么女性获得了更多的权利后,互联网上对于“独立女性”的呼声却有增无减呢?这本质上体现了两个字——“攀比”。

“独立女性”一方面蕴含着“女性”对“男性”的单向攀比。“女性买房是独立的表现吗”、“独立女性应不应该收彩礼”、“18至49岁职场女性超重率达30%”等话题频频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公众的广泛讨论。

部分女性将独立买房、结婚不收彩礼、收入自由作为“独立女性”的评判标准,企图打破传统来证明自己的独立。在“职场女性超重率”这个话题爆出后,许多人的回复为“职场女性的体重管理可比男性强多了”,“男性挺着啤酒肚的更多”,这些话语自然地将男女性别对立起来。

本来只是正常健康报告结果的发布,但这些充满戾气的言论却使整个报道变了味道,致使发布者不得不关闭大部分微博评论来维护正常的舆论秩序。

媒体关于女性独立的大规模报道使得一旦有敏感话题出现,偏激言论者总会引出两性关系在这些事件中的差异,如买房、产假、职业、身材、年龄和语言暴力,让社会话题的讨论变成男女之间权利实现和义务履行的争议。

另一方面,“独立女性”也暗含了不同女性之间关于独立标准的双向攀比,这些攀比主要集中在女性自我提高上面。无论是在《都挺好》《我的前半生》《三十而已》这些火热的影视剧里,还是网络上公众对“独立女性”的定义上,“独立女性”总是“有钱有颜,自立自强”的女强人形象。

受这些网络媒体的影响,不同背景的女性会不自觉地在人格魅力、个人能力、消费水平、身材容貌、技能爱好之间互相攀比,而自身条件优渥的女性则会利用网络来展示她们的优越性,以此来定义“独立女性”,这一定程度上会产生负面的示范作用,也加剧了其他女性的不满,在无法成为社会标准下的”独立女性”时,她们会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自暴自弃,这可能会导致女性群体内部的分裂,并不利于女性真正的独立。

除了公众自身内化的“攀比”外,社交媒体等外部环境也为“独立女性”话题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土壤。随着社会开放水平的提高和公众人权意识的完善,“独立女性”话题也具有了市场流量,营销号利用女性维权心理和信息差漏洞,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宣传女性独立,在大数据算法的帮助下吸引大量粉丝,即使在大多数情况下女性主义的污名化无可避免,但它们追求的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真正的女性独立。

而当市场需要女性消费时,品牌方则会请来有影响力的女性,大谈特谈“自我与独立”,让女性产生更多的物化欲望,从而陷入消费主义陷阱。

“独立女性” 话题陷阱

在以往的历史中,女性没有独立的人格,男性是女性人格的参照坐标,但这种现象只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现代以来,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对社会活动的参与度大幅增加,这促使着女性话语权不断提升,自我意识不断加强。

尽管现代女性的地位俨然很高了,但当代社会仍然没有给予女性足够的尊重,对“独立女性”的过度解读就体现了这一点。

随着近几年“独立女性”话题的井喷,女性群体逐渐被标签化,社会上对于女性独立的标准层出不穷。

微博“独立女性标准”关键词词云

“独立女性”标榜的是独立,尽管这听起来很自由,但当它成为一种标签式的身份时,实际上是对女性新一轮的规训,而这跟传统的“贤妻良母”并无不同。

“独立女性”标签化的事件并不在少数,其中较为典型的是由papi酱引起的“冠姓权”问题,papi酱因之前在节目中提起自己不办婚礼、每年过年各回各家、双方父母没见过面的一番言论,成功地塑造了独立女性的形象,引发了众多网友的支持。但孩子仍要随父姓这一举动使其“独立女性”的人设崩塌,更有甚者开始对她进行道德羞辱和人身攻击,很显然女性又被约束在了一个新的“角色”中无法解脱。

拒绝女性 “伪独立”

“独立女性”这个说辞,既没有办法通过先天分析证明其意义,亦不能通过综合经验判断其真假,其本质就是一个“伪命题”。

公众视角下的女性往往不够独立,所以才会通过不断强调独立来弥补她们潜意识里的不自信。社会看似改变很多,可是仔细窥探内部细则和约定俗成,便会发现它还是囿于传统思想,强调女性独立本身就是社会对女性“傲慢与偏见”的另类体现。

刨除带节奏的言论,挖掘本质,我们会发现,那些大火的女性题材剧以及热议话题并没有真正赋权女性,而是在标榜女性主义的同时,嵌入了隐蔽的传统性别逻辑与狭隘的女权主义。

撕掉独立女性的标签,才是男女平等真正的开始。我们要成为的不是“独立女性”,而是“独立自然人”,我们追求的不是女权主义,而是真正的两性自由平等。我们不能简单地通过女性的财产职业与性格心理来判断她是否独立,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即使没有获得世俗所认为的成功,但女性生而独立,任何人都生而独立。

文案:张宏睿 刘慧雯

图表:张宏睿 刘慧雯

排版:张宏睿 刘慧雯

指导老师:卞清 徐翔

单位: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数据来源:

李浣纱《独立女性的标签与成见》

微博 papi酱回应评论

《2020“她”经济研究报告》

微博热搜榜“独立女性”话题

高倩《独立女性:性别与社会》

网易《”女性独立买房的表现”是一个伪命题》

360智慧《女性消费特征分析报告》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