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行业是如何影响收入的?
行业是如何影响收入的? 原创 秦广强 定量群学
原文信息
陈钊,万广华,陆铭.行业间不平等:日益重要的城镇收入差距成因——基于回归方程的分解[J].中国社会科学,2010(03):65-76.
齐亚强,梁童心.地区差异还是行业差异?——双重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收入不平等[J].社会学研究,2016,31(01):168-190.
王天夫,崔晓雄.行业是如何影响收入的?——基于多层线性模型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0(05):165-180.
文章导读
本期推送将视线从欧美国家转移到国内,聚焦中国社会中行业等结构性因素是如何作用于收入差距的。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时间里,中国在取得令人瞩目的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学者们不断探索其背后的发生机制,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即使条件相同的个人,可能也有着巨大的收入差距,而且进一步地,有别于因教育回报上升等因素导致的“收入不均等”,某些特定行业(如垄断行业等)的收入过高会带来明显的“收入不公”问题。可见,收入差距并非仅仅由个人层次的因素造成,制度性与结构性的因素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甚至更为重要的原因。那么,行业间收入差距对于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程度到底有多大?其影响有怎样的变化趋势?行业影响收入不平等的路径与逻辑如何?这是本次推送的文献主要回应的问题。
地区差异还是行业差距?
目前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由制度性和结构性因素相互交错叠加而形成的多重分割,这些不同的分割机制共同影响着转型期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收入分配格局。
齐亚强、梁童心(2016)利用CFPS2010调查数据和地区及行业统计资料,从条块分割的制度现实出发,综合考察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之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收入分配的关系,以有效厘清行业分割和地区分割对当前收入分配格局的独立效应,系统揭示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居民收入分化的影响。
鉴于所考察的劳动年龄在业人口同时隶属于特定的地区和行业,行业和地区属性相互叠加但不存在简单的嵌套关系,因此选用交叉分类多层模型(cross-classified multilevel model)。为了分解不同层次的结构性因素对个人收入的影响,首先拟合不包含解释变量的方差构成模型(variance components model),具体表示为:
将式(2)代入式(1),可得
其中,下标j和k分别代表第j个地区和第k个行业,由于二者之间互不隶属,上式中将它们并列置于括号内。式(3)中μ01、v0k和εi(jk)分别表示因变量在地区、行业以及个人层次的变异,利用对这些变异的拟合结果可以将个人收入差异的来源进行方差分解。
在方差构成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在模型中加入个体层次解释变量、地区及行业特征变量,以考察不同层次变量对个人收入的效应。最后,通过检验地区及行业特征与个人层次解释变量之间的交互效应,以探讨不同宏观环境下个人特征对收入影响的可能差异,从而更为系统地考察社会结构性因素对现阶段我国居民收入分化的影响机制。
分析结果表明,第一,行业和地区分割都是导致中国居民收入不平等的重要原因,二者合计可以解释居民个人收入差距的1/5。相对而言,行业因素对个人收入不平等的影响远大于地区因素,前者大概可以解释个人收入变动的14%,后者约解释7%。
第二,地区及行业的特征对其所属成员的平均收入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地区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对当地居民的收入具有普惠性的促进效应,在非农产业就业,在女性从业者所占比例较低,高学历从业者比较集中以及国有企业所占比例较高的行业就业都有助于获得较高的收入水平。
第三,值得指出的是,随着一个行业中国有企业所占比例的上升,该行业内部各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呈明显扩大的趋势,这突出反映了行业垄断因素已经成为导致中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重要原因。
行业影响收入差距的程度
陈钊、万广华、陆铭等人使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S)数据(1988、1995、2002等年份),对行业间收入差距对收入不平等的贡献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考察。他们基于回归方程的收入差距分解方法,对决定收入差距的各个因子按其重要性进行了排序。其研究发现,1988年、1995年和2002年,行业间收入不平等对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解释贡献度越来越大,而且这主要是由一些收入迅速提高的垄断行业造成的,某些具有国有垄断性质的行业是收入差距拉大的“始作俑者”。
首先看日益扩大的行业间平均工资的差距。图1用两个指标展现了1978年以来《中国统计年鉴》中十余个行业之间的平均工资差距。一个简单的指标是最高行业平均工资和最低行业平均工资之比,这个比值从1978年的1.66上升到了1997年的2.26,继而快速地上升到2006年的4.75。另一个指标是所有行业的工资基尼系数。将同行业的职工视为一个同等工资的人群,并且用这个行业的职工人数作为计算基尼系数的组内人数,这样计算出的基尼系数也呈现出了上升的趋势,1978年基尼系数为0.05,1997年为0.1,之后迅速上升到2006年的0.19。
第二,通过表2来看各行业工资差距情况,在控制了其他变量之后,行业间工资差距明显存在。以制造业为参照组,1988年和1995年,分别有4个行业与制造业存在显著的行业间工资差距。到了2002年,与制造业存在显著行业间工资差距的有6个行业。这表明,行业工资结构在1988-1995年间出现了比较剧烈的变化,之后行业间差距更趋于明显,但其相对结构变化并不大。其中,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和金融、保险业这两大行业的系数在1988-1995年间,均从不显著为正变成显著为正,而且其系数的值也有所增大;1995-2002年间,这两个行业的系数保持为正,而且其系数在1995年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增大。2002年,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和金融、保险业这两个行业的工资分别比制造业高16.3%和21.0%。
第三,行业因素对于收入差距的贡献度及其变化如何呢?利用基于回归方程的分解框架来分析收入决定方程中各变量对于收入差距的影响。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收入决定函数的某一个自变量X取样本均值,然后将X的平均值和其他变量的实际值一起代入决定方程,推测出收入数据,并且计算对应于这个收入的不平等指数。此时,该指数已经不包含X的影响了。该指数与根据真实数据计算出的收入差距之差衡量了X对于收入差距的贡献。
数据结果显示,如果完全按照原始数据中的行业划分来估计收入方程,并且据此来进行收入差距的分解,那么,行业因素对于收入差距的贡献是逐渐扩大的,从1988年的1.03%提高到1995年的3.02%,然后再上升到2002年的10.07%。而且,1995—2002年上升得特别快。进一步地,研究表明,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和金融、保险业等带有垄断色彩的行业在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已经成为扩大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
行业影响收入的路径与逻辑
行业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一种结构性因素,不仅影响着行业从业者的平均收入,而且对行业内不同特征的劳动者的收入回报也具有额外的效应。
王天夫和崔晓雄(2010)通过使用多层线性模型(HLM)来分析经由巧妙对接生成的多层结构的数据(《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与CGSS2003数据整合),详细讨论了行业影响收入分配的两个截然不同的逻辑与路径:
一是直接影响不同行业的平均收入。个人收入的整体差异中,有超过13%的份额是由于行业的不同造成的。特别在某些垄断行业—诸如金融、房地产、能源、交通传输及供应等行业,其整体个人收入高于其他行业;
二是行业结构性地调整不同行业中个人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等)的收入回报率,行业规模、行业年龄、行业高学历比例等行业特征对于个人特征的收入回报的影响呈现出多种显著的方式。
例如,国有比例较高的行业对于性别造成的收入差异具有减缓的效应;而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行业对于教育的回报系数有进一步加强的作用。还有的行业特征并不是简单地减缓或加强个人特征的收入回报率,而是改变其效应曲线。又如,对年龄而言(如下图1所示),在新兴行业与大规模行业中,年龄的收入回报曲线变得更为平缓。由此可见,这些行业层面的因素对于收入的影响决不仅仅是在不同行业导致不同的平均收入这一个方面,它同时还改变了个人层次因素的回报方式,从而起到对收入分配的多重影响作用。
导读人 |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秦广强
原标题:《行业是如何影响收入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