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起学党史|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前的五组雕塑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东路9号的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
将从7月15日起
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馆前巍然矗立着五组主题雕塑
气势恢宏,震撼人心
这五组雕塑由中国文联、
中国美协组织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等
艺术团队精心创作
创作过程历时3年
这五组雕塑是如何创作而成的?
一起了解
↓↓↓
主题雕塑《旗帜》
这面旗帜是方向的引领,是革命的希望。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前展示这样一件作品,它必须具有标志性、符号性,更要有鲜明性,而鲜明性就是要体现党的本质、党的初心,展示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历史和中国共产党战胜艰难险阻的气概。
——主题雕塑《旗帜》主创人员、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
由中国美术馆组织创作的主题雕塑《旗帜》,整体造型为一面迎风招展、气势如虹的党旗,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伟大历程,意气风发的气概。作品以深刻反映“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力量”为主要内涵,旨在通过飘扬的党旗这一形象,展示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
作品造型庄重、概括简练,蕴含着强烈的精神指向。雕塑长21米,高7.1米,象征1921年7月1日。当参观者走近这面旗帜时,会被这满目的红色所震撼。火红的党旗是血染的风采,是无数革命先烈紧跟党走,抛头颅、洒热血的象征,更代表着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雕塑外部以不锈钢板材进行手工锻造,以微妙变化的弧面、曲面、平面,构成明快的体面,形成富于韵律的线条,将起承转合、跌宕回旋的节奏和雕塑的块面、体积、空间融合在一起。由于受光面的不同,雕塑在阳光下产生不同的光影效果,具有流动感,象征着不断砥砺前行。
主题雕塑《信仰》
创作中,我们突出表现了作品的精神性、象征性、叙事性和当代性。为了加深对党员人物原型的认识,我们从大量不同时期的英雄人物、劳动模范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图片资料中发掘灵感。为避免形象塑造上的同质化,我们相互穿插进行创作,并互相修改,有效避免了风格和手法的单一化和概念化,使作品的整体结构和人物融为一体,突出了信念的庄重与坚定。
——主题雕塑《信仰》主创人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吕品昌
由中央美术学院组织创作的主题雕塑《信仰》由四面、四个板块构成,共表现人物71位。其中,以革命先驱、早期共产党员、红军战士等为代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物形象31位;以石油工人、农民、乡村医生等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人物形象10位;以科学家、农村改革先行者等为代表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人物形象7位;以公务员、博士、大学生、航天员等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物形象23位。71位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代表人物,形象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党员庄严宣誓的场景,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披荆斩棘、继往开来的豪迈气概和豪情壮志。
整体看,这组群像雕塑既艺术地再现了宣誓的场景,又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个体形象,营造出神圣庄严的现场氛围。构图上,山石和人物融为一体,人势与山势相结合,形成层峦叠嶂、巍峨挺拔、众志成城的意象,凸显信仰的崇高与坚定。人物的宣誓动作具有一致性和韵律感,气势宏大,给人强烈的精神震撼力和视觉冲击力。
主题雕塑《伟业》
人民创造历史,人民创造伟业。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雕塑表现了各行各业的人物形象,凸显“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的豪迈气概。作品中,人物的姿态是奋进向上的,人物的表情是自信饱满的。我们就是要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和浪漫主义的情怀,关照现实生活,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主题雕塑《伟业》主创人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曾成钢
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组织创作的主题雕塑《伟业》,以深刻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党的伟大事业为主要内涵,强调“山”和“旗帜”的意象,底座以体块表现复兴之路的崎岖与光明。雕塑以“包产到户”为起点,由后向前分两个段落推进,反映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和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雕塑塑造了党员干部、大国工匠、农民、军人代表、知识分子、企业家和宇航员等共65位人物。奋力前行或挺拔站立的人物,与道具等元素组合,形成了“大学生村官”“援外维和”“建设绿水青山”等局部场景,凸显新时代成就,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奋进、继往开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壮阔历史画卷。
整件作品以具象表达为主,意象塑造为辅,刚直的线条、明确的转折关系与有力的块面,形成强烈的轮廓感和丰富的光影效果。雕塑既是统一的整体,又含蓄地分成两个段落,中间通过“火炬”和“旗帜”的形象进行连接和升华,突出了伟大事业“薪火相传”“接续奋斗”的深层含义。
主题雕塑《攻坚》
雕塑整体造型如巨石一般,象征着伟大斗争的精神,攻坚克难的气势,以及万众一心、坚如磐石的意志。近观细节,作品化为12组群峰叠起的人物群像,山高人为峰,展现了波澜壮阔的时代图景。创作中,我们着重突出作品的纪念性、象征性和创新性,并充分汲取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和大量民族元素,使得雕塑整体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
——主题雕塑《攻坚》主创人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杨奇瑞
由中国美术学院组织创作的主题雕塑《攻坚》,共雕刻67位不同的人物形象,以12个场景激情讴歌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卓绝、攻坚克难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伟大精神。作品正面以“脱贫攻坚”为核心意象,构成顶天立地的新时代攻坚群像。自正面开始分为“开路先锋”“高原蓝图”“抢险救灾”“石油会战”“红旗天渠”“搏风击浪”6个部分;背面先后为“铜墙铁壁”“飞夺泸定桥”“为了新中国”“人民小车”“极地科考”“建设家园”6个板块。
雕塑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重大场面编织在主体结构中,以纪念性手法营造百年攻坚的典型场景、典型事件、典型人物。艺术家们以写实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技法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共有的朴素高尚、意志坚定的内在精神品格。同时,作品也是中国美学精神的集中展现,汲取了传统艺术的营造法式和叙事特点,既有大开大合的视觉张力,又有行云流水的叙事节奏,形成了雄浑有力、深邃辽远的雕塑视觉效果。
主题雕塑《追梦》
为了把作品做好,无论是写实的情景再现,还是抒情的意象表现,每一位创作者都悉心研究。作品中塑造的这些角色是现实生活中最鲜活、最真实的人物形象。创作团队精心查考文献、购买民族服饰,悉心揣摩人物精神内核,体会特定时期人物的思想情感,捕捉历史的真实,体现时代的特征,带着崇敬和敬畏的心投入创作。
——主题雕塑《追梦》主创人员、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
由鲁迅美术学院组织创作的主题雕塑《追梦》,重点表现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为实现民族复兴,在百年接续奋斗历程中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坚毅前行的豪迈气概。作品旨在通过视觉化的艺术语言,形象展示我们对于梦想的不懈追求,鲜明昭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雕塑着力刻画了中华民族大家庭载歌载舞、昂扬向上的宏大场面。作品以“团块结构”作为主体造型语言,73位人物形象融入主体之中,形成团结一致、阔步前行的恢宏阵势。雕塑家生动塑造了农民、工人、党政干部、知识分子和军人等形象,在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中融入了浪漫的人文情怀,在充分表现精致细节的同时,生动地展示了人物的姿态与神情。整件雕塑在借鉴传统经典作品优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精神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将学院雕塑、工艺雕塑以及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在力求艺术品质精益求精的同时,彰显作品的创新性,体现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新时代创作要求。
原标题:《一起学党史|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前的五组雕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