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淮河蒙洼蓄洪区难题:居民不愿搬迁,有人已遇7次分洪仍难离

澎湃新闻记者 李珣 发自安徽阜南
2016-08-04 08:37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82岁的刘克义,在淮河蒙洼蓄洪区生活了一辈子。

他缓缓从老屋正厅的木桌上取出一叠纸质微黄的旧报纸,“这些年的事,都在上面。”报纸上刊登的是淮河蒙洼蓄洪区15次蓄洪和刘克义因此7次搬家的事。

对于多数生活在蒙洼蓄洪区内的人而言,自懂事时起,淮河洪水便成为生命中挥之不去的记忆。

蒙洼蓄洪区所在地安徽阜南县的水务局党组成员、河道管理局局长朱虹日前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蒙洼蓄洪区在建成以来的63年里15次开闸蓄洪,累计蓄滞洪水75亿立方米,因分蓄洪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累计约35亿元。

多年来,蒙洼蓄洪区一直在进行移民迁建工作,一是迁入堤坝围成的保庄圩里,一是鼓励居民向洪区外迁移。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刘树坤对淮河蓄洪区多有研究。日前,他向澎湃新闻表示,从减少分洪损失和当地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鼓励蓄洪区里的人迁移出来,“大家出去打工,不再完全依赖于内部的土地,从这个角度看其实也是有利于减少分洪损失的。”

但他同时强调,把居民迁移出去实施起来确实有难度,“(改变)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这需要一个过程。”

朱虹也称,鼓励外迁并没有取得好效果,“土地还在蒙洼蓄洪库里,(居民)不愿意搬到外面去。”

蓄洪记忆

王家坝水闸旁的“王家坝精神”宣传牌。从1953年建成至今,王家坝闸共开闸分洪15次,蒙洼蓄洪区人民为淮河防汛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澎湃新闻记者李珣 图

蒙洼蓄洪区主体位于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东南部,并有小块位于与阜南县东面相邻的颍上县境内,是淮河干流中游第一个蓄洪区,区内分布着王家坝镇、曹集镇、老观乡和郜台乡等两镇两乡和18万亩耕地,总面积达180.4平方公里,设计蓄洪库容达7.5亿立方米。、

王家坝闸同蒙洼蓄洪区建成于1953年,至今已在12个年份共分洪15次。王家坝闸素有淮河防汛晴雨表之称。澎湃新闻记者李珣 图

王家坝闸身后便是面积达180.4平方公里的蒙洼蓄洪区。澎湃新闻记者李珣 图

王家坝闸是蒙洼蓄洪区的进洪控制闸,与长达95公里的蓄洪围堤、曹台孜退水闸共同构成蒙洼蓄洪工程。

蒙洼蓄洪区内的王家坝镇郑台子庄台。澎湃新闻记者李珣 图

盛夏时节的蒙洼蓄洪区内,高出地面数米的阜南县王家坝镇刘郢庄台,在一望无际的绿油油庄稼中略显突兀,刘克义正蹒跚着脚步,从自家的农田内返回庄台上的家中。

刘克义亲历了蒙洼蓄洪区的每次蓄洪,其中有7次举家搬离后再回来。

“我们这个位置特殊得很,1951年建蓄洪工程前选址都选了大半年。”7月17日,刘克义向澎湃新闻回忆道。

淮河上游的364公里河段落差达178米,占淮河总落差的90%。每逢集中降雨,上游山区洪水来量大、来得快,对河道平缓弯曲的淮河中下游地区构成巨大防洪压力。

因此,位于淮河上游与中游节点的王家坝闸和蒙洼蓄洪区,对确保淮河中下游地区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王家坝闸于1954年7月6日第一次开闸蓄洪,刘克义的7次搬家史也自那时开始,“当时我在的刘郢庄台都是泥土做的,也没有现在这么高。2003年之前分洪,水太大人就要搬走。”

在众多关于洪水的记忆中,1968年的淮河洪水最让当地人记忆深刻,那一年王家坝水位达30.35米,远超当时的分洪水位29.0米,为历史最高纪录。

“当时情况特殊,蒙洼淮堤破了好几个口子,大水一下子冲进来,防不胜防。”当时刘克义两口子和老母亲以及8个子女被围困在刘郢庄台上,庄稼全部被淹,洪水仍在逐渐上涨,几近绝望之时,解放军官兵驾着冲锋舟前来营救他们。在穿过茫茫洪水后,刘克义一家便在淮河大堤上的简易庵棚里熬了一个多月。

刘克义告诉澎湃新闻,当时在被水围困的庄台上,四周都是上游河南淮滨、潢川、信阳等地被洪水裹挟而下的猪马牛羊。

同在刘郢庄台居住的66岁老人王学珍语气低沉地回忆道,当时自己屋后的树上挂着从上游冲下来的一位老奶奶和一个孩子,她估计那是老人的孙子。“那孩子估计就十七八岁,那场景,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1968年上游地区洪水肆虐后的惨状,使乡亲们真切体会到了蒙洼蓄洪区设立的意义所在。

“舍小家,保大家。我们还是做好了再淹的准备。要不然溃堤了,别的地方受损失更严重。”王家坝镇郑台子庄台村民郑应远说道。

“分洪时,乡亲们会用十几个灯泡把庄台围一圈,怕人掉到水里,一个庄台就一个1.5千瓦的发电机,更没有风扇和空调。”郑应远回忆道,由于庄台上柴火少而且潮湿,没有热水洗澡,只能用明矾净化后的水随便擦擦,“有时温度高,水都被太阳晒烫了,倒也省事。”

“之前船也少,一个庄台都是固定一个时间接乡亲们出去。有的村民把两三个木盆用三根竹竿绑起来当船用。庄台上的生活真正得到改善,还是在2003年洪水后。”阜南县委书记崔黎回忆。

7月22日,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防汛抗旱办公室副主任吴旭对澎湃新闻表示,目前淮河的水利工程已比较完善,科学调度也比较成熟,自2008年以来一直没有明显的大洪水,“目前问题主要就是支流的防洪标准还不够高,再就是淮河一旦水位较高,内涝水不能及时排出。”

补偿之弊

王家坝闸自1953年建成以来,分别在1954、1956、1960、1968、1969、1971、1975、1982、1983、1991、2003、2007年12个年份开闸蓄洪,其中在1982年、1991年和2003年,王家坝闸在一个月之内两次开闸蓄洪。

阜南县水务局党组成员、河道管理局局长朱虹向澎湃新闻介绍,根据国家防总《淮河洪水调度方案》,当王家坝水位达到29.30米,且继续上涨,视具体情况将适时启用蒙洼蓄洪,“淮河防总和安徽省协商后提出意见,并报请国家防总批准,我们阜南要无条件服从。”

蒙洼蓄洪区是淮河干流使用最为频繁的蓄洪区之一,而在2000年前,历次分蓄洪,国家和地方政府只给予了基本生活救济,没有就分洪运用损失给予补偿。

“当时是‘三省共保’,安徽、河南和江苏一起为蒙洼蓄洪区提供保障,保温饱并适当给点补助,但以解决基本的温饱为主。”刘克义说。

2000年,国务院《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出台,蓄滞洪区分洪后没有补偿的局面终于被打破。蒙洼蓄洪区2003年和2007年启用蓄洪后,均获得了补偿。

时任阜南县防汛办主任的杨升东告诉澎湃新闻,两次补偿按照相关规定,都只对农作物、农业养殖和居民个人财产进行了补偿,而厂矿企业和公共设施都没有给予补偿。

“2000年之后的蓄洪补偿还是很有限的,带来的基础设施的损坏,如路、桥涵等都没有直接算进去。”王家坝镇镇长余海阔无奈地说。

根据阜南县水务局提供的数据,2003年蒙洼蓄洪区群众共得到了7933万元补偿,2007年得到了8838.5万元补偿。但2007年分洪,算上损坏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蒙洼蓄洪区的直接损失约6亿元。

杨升东向澎湃新闻表示,两次补偿的具体操作略有不同,2003年是农作物分品种按蓄洪前三年当地平均产值的70%来补偿,专业养殖按50%;2007年的补偿是不分品种,农作物统一按每亩685元来补偿,经济林为每亩712元。“2003年是县里的平均产值,2007年是全省的平均产值,后者要高于前者。”杨升东说道。

对于2007年的分洪补偿,刘克义仍记忆犹新,“虽然和2000年之前没有补偿比有了很大变化,当时我一亩甘蔗地补偿了700多,但是我各种投入就达到了3000多。还是不够本。”

余海阔表示,过去的政策不一定能适应今天的情况,一亩大棚蔬菜可能投入几千,一亩小麦投入几百,在“一刀切”的分洪补偿方案前,只能拿一样的补偿,“2003年还很少有高效农业、适应性农业这样的概念,而补偿条例只针对常规作物,一旦蓄洪,希望以后对投入比较大的高效农业等特殊对象有特殊的补偿。”

对此,水利部今年5月30日曾回复澎湃新闻称,现行的分蓄洪补偿办法存在补偿范围狭窄、补偿过程繁琐、缺乏洪水保险等市场经济模式等弊端,国务院水行政管理部门已经开展了对现行补偿办法的相关修订工作。

移民迁建

7月15日,蒙洼蓄洪区居民赵庆祥正在淮河河滩的耕地上为旱稻施肥。澎湃新闻记者李珣 图

赵庆祥未曾想过要离开自己生活了60年的蒙洼蓄洪区。

12年前,他从王家坝镇中心西边4公里的一处洼地,搬迁到了新建的王家坝保庄圩里,“就是在淮堤下用堤坝再围了一个圈圈”。

2003年淮河大水后,国家在蒙洼蓄洪区内投资8.68亿元,除实施蒙洼全堤加固和蒙洼蓄洪区安全建设等工程外,还有一项重要内容便是蒙洼移民迁建。

“主要是2003年蒙洼两次蓄洪期间,蒙洼四个乡镇居住在库内低洼地、不安全庄台、淮河河滩地及生产圩因蓄洪而转移的常住居民。”朱虹说,在2003年蒙洼蓄洪时,蓄洪区内1.9万老百姓在16个小时内完成了转移。

2003年淮河大水后,蒙洼蓄洪区内启动了蒙洼移民迁建工作,新建了4座保庄圩。澎湃新闻记者李珣 图

在2003年及之前的历次分洪中,蓄洪区内居住在洼地的群众在得到消息后,便会匆匆忙忙收拾好家里的行李,再转移到淮河大堤上生活,直至水退时再返回家中。“之前每一次分洪就意味着要搬一次家,水退了再回到屋里,打扫下继续住。”赵庆祥回忆道。

赵庆祥清楚地记得,2003年7月2日一大早,村里的干部通知大家紧急转移的情景。收到通知后,他急匆匆地跑到自家在蓄洪区的三亩旱稻田里,束手无策。那时旱稻才种下去没多久,一点庄稼也抢收不了,“淮河河滩上还有一亩地,但是早就淹了。蓄洪区里大部分人住在淮堤和庄台上,我住的地方是洼地,必须要走。”

而那年大水后实施的移民迁建工程,赵庆祥便是受益者。包含新筑保庄圩、圩内移民建房、配套基础设施的移民迁建工程于2003年10月开工,并赶在2005年汛期前完成。2003年大水中因蓄洪需要转移的5331户19228名居民,搬进了分布在蓄洪区4个乡镇、占地总面积为4.8平方公里的4座新建保庄圩。

位于曹集镇的蒙洼蓄洪仓库于2015年6月建成,占地10亩,在今年3月就完成了全部物资储备工作。澎湃新闻记者李珣 图

在搬家那天,赵庆祥有如释重负的感觉,“以后不用再折腾了”。2007年再度分洪时,蒙洼蓄洪区需要转移居民的数量下降到了3684人。

阜南县水务局党组成员、河道管理局局长朱虹告诉澎湃新闻,这项移民迁建工作是统一规划、自主建房,“国家每户补贴1.7万元,其中1.5万元补助房屋建设。当时也鼓励移民户到蒙洼蓄洪库外建房或者买房子,也给同样的补助。”

但在朱虹看来,鼓励外迁并没有什么好效果,“土地还在蒙洼蓄洪库里,都不愿意搬到外面去。”

在赵庆祥眼中,自家的那四亩土地除了能填饱肚子,同时也是个舍不得的老朋友,“淮河河滩上的旱稻都是趁着不涨水种,一涨水就淹了。如果水太大,蓄洪区里的那三亩地也被淹了,但是自己种种多少有些收成。”他有两个儿子在外地打工,“不想给孩子添负担,农民不种地靠啥?”

“你往哪里搬?很多群众不愿意去县城,年轻人想去也顾虑到方方面面。你搬走了老房子怎么办?这都是遇到的问题,也一直在探索,想办法。”王家坝镇镇长余海阔说道。

根据阜南县水务局的数据,目前蒙洼蓄洪区有约17.9万人,而在2008年,这一数字为16.74万人。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刘树坤对淮河蓄洪区多有研究,他向澎湃新闻表示,近年来蒙洼蓄洪区的安全情况和居民生活水平同过去比确实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从减少分洪损失和当地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鼓励蓄洪区里的人迁移出来,“大家出去打工,不再完全依赖于内部的土地,从这个角度看其实也是有利于减少分洪损失的。”

但刘树坤同时强调,把居民迁移出去实施起来确实有难度,“(改变)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这需要一个过程。”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