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杨泳梁 X 施瀚涛:山水·城市回顾
From series Phantom Landscape No. 1, 2006
© 杨泳梁
在Prix Pictet 百达摄影奖的历史上,曾经有三位中国摄影师入围过,摄影师杨泳梁就是其中之一。在10月17日下午,我们邀请到摄影师杨泳梁和策展人施瀚涛,两人分享交流了他们对“摄影、城市与山水”的理解。
杨泳梁有独树一帜的数字拼贴手法,他的作品里带有一种山水与城市相融合的视觉感受。他的创作手法始于他对艺术作品的独创性和不可复制性的探索,旨在将自己自身最不可复制的经验融入到他创作的艺术作品当中,因此杨泳梁大多数作品的创作形式,都融入了他自小接触的传统中国画的元素。
分享会现场
杨泳梁和施瀚涛在分享自己的创作
杨泳梁出生于嘉定,这是一个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小镇。基于他的成长经历,中国传统文化就像是融入在他血液里面的,与他共同成长的像基因一样的存在。但是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当他时隔多年再回到嘉定的时候,他发现几乎找不到儿时熟悉的东西,包括脚下走的路,他对于这个城市里传统园林建筑的记忆全部都被抹除了。这种感受引发他去思考:我们在大力发展的过程当中,到底牺牲了一些什么东西?为这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建设付出了什么代价?
杨泳梁在分享自己的创作历程
杨泳梁 : 关于我为什么会去关注城市化的建设,这个和我的个人经历也有关系,因为我出生在一个上海边上的小镇,就是叫嘉定,它在古代是属于苏州的。它其实相比上海来说更具有传统文化色彩。那里也有苏州的传统园林,我小的时候住的地方就有小桥流水,周围有森林、有水箱,像周庄现在一样的那些水箱。我小的时候在河边还能看到有很多乌篷船,经过这些景象,家乡在我儿时的记忆里边是充满了乐趣或者说是充满了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意义的地方。
但是从我去上海上大学开始一直到在上海工作几年后,再回到家乡的时候,我发现我儿时记忆全部都被抹除了。我回去的时候发现我几乎找不到任何我儿时的东西,包括脚下的路都已经找不到了,那个时候对我心理的冲击还是很大的。一方面我经历了上海城市化建设的过程,看着上海的浦东从只有两三幢楼,变成现在这样的高楼林立的样子。另外一方面我看到我的家乡从我的记忆里面一点一点消除,然后彻底找不到,这种反差或者说是这种状态引发我去思考:我们在大力发展的过程当中,到底失去了一些什么东西?
基于这些问题,我开始关注整个上海,花了10年左右的时间,记录城市改造产生的巨大变迁过程。在记录上海之后,我开始更宏观地去看城市化的发展,整个社会的变迁。我关注更需要我们去关注的地方。所以我花了几年的时间去了一些更加内地的地区,刚开始是重庆,然后是山西的煤矿。
其实在我的作品里,有很多的山石记忆是在国外拍到的。我的某个作品看上去虽然像一个中国山水,但是实际上它画面中的石头或者说是它的素材其实是来自于全世界的,因为对我的而言,我只是需要这种山石记忆,可能它是意大利的。因为有的时候画面中的那种山水氛围,未必只有中国存在。其实它存在于很多地方,也许你会在国外看到某一个小节,惊人的觉得好像是宋代的绘画的里面产生的东西,这也是我会用国外的素材的原因。
我的《早春》(Early Spring)系列正在在上海德玉堂画廊展出,在这个系列里我弱化或者说隐藏了很多城市化发展的内容,展现了更多的自然环境与环境生态。在看似很和谐的画面里面,仔细看,你会看出隐藏着的人为的东西,比如采石场。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看。
From series Early Spring,2019
© 杨泳梁
From series Early Spring,2019
© 杨泳梁
吴栋:中国传统文化是留在杨泳梁血脉里的东西,同时,也有他面对现实问题的出发点。
这次的对谈主题叫“山水·城市”,除了杨泳梁的作品之外,我们还请到了施瀚涛,施瀚涛对城市话题也是比较关注的,并且在他的策展项目里经常把城市与历史结合着来看。我想请施瀚涛也分享一下对杨泳梁作品,对“山水·城市”这个主题的看法,或者进一步引申的,关于山水所代表的某种传统意义上的东西,与城市代表的某种现代化之间的一种联系。
施瀚涛:杨泳梁的作品系列里有一系列名称是 phantom landscape,phantom这个词就是魅影,鬼影的意思。我个人来说,我看杨泳梁的作品很难说清楚这张画面到底是山水还是城市。就像他的题目一样,是一个phantom。仿佛是一个山水的壳,但里面装了一个城市的心。假如说山水的壳是一种传统的意象的话,那么城市的心就是一种非常现实的东西,就比如我们每天经历的生活,我们身边的环境问题。
再者,我看杨泳梁的作品觉得像盆景,因为它就好像是被构造出来的特别美的一个景观,它是一个再现,而不是真实的山水。我最早看到杨泳梁的作品的时候,第一反应是一个正在建设过程当中欣欣向荣的城市意象,被结合在山水里面,我是感觉到一种积极的态度,好像在表达城市的繁荣。但细看后,我意识到他的作品里面实际上是带有非常强烈的一种反思态度的,甚至是批判。
吴栋:如今,我们的生活离传统越来越远,对于一些山水,古人或许是真切看到过的,但今人却大多只能通过书本、画卷一些载体去感受。你们是如何理解古代传统绘画里作者表达的山水,以及今人与传统之间的关系的?
杨泳梁: 我自己个人的理解就是中国传统绘画即便是贯穿了中国历史上几千年的时间,实际上是没有一个画家在画真正的自然的,他们画的都是自己内心的一片风景,如果与西方的西洋绘画中的风景画去比,就会发现差别是很大的,西洋绘画中的风景是在现实中找得到的,你甚至能够站在画家所站的地方,看到他所画的景象。
但是中国绘画在我的理解里,它其实是个很形而上的东西,而不是简单的描绘过程,它其实是在表达内心的。比如富春山居图,观看者是找不到这个地方的,找不到画家站什么地方进行的绘画,对于这一个地方在中国古代10个画家会画出10张不同的作品。我所说的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绘画是在表达内心指的是,他们所画的风景就是他们的心之所向,例如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也许是一种美好的愿景。
施瀚涛:就像杨泳梁说的,传统山水就像前面说到的盆景也好,园林也好,甚至诗歌也好,例如我们都知道的诗句:独钓寒江雪等等,这些理解其实是表达文人自己的内心和情怀。他们有这么一个底线,即使在官场上面或者是一个非常现实的社会环境里面,就算碰到各种困难,也要忠于自己的内心和原则。“山水”其实是他们给自己造的一个美好意象。
说回现在,当今时代的人大多数都喜欢旅行,当我们走到山水里面的时候是觉得很开心的,但是我们看到的山水和山水画其实是两个东西。我的理解对于杨泳梁的创作来说,倒不存在这个矛盾,他把很美的山水拿过来了,作为一个容器,但他其实在内部构造一个矛盾点,制造了一种悖论性的东西。
现场观众提问
观众观后感:刚才听杨老师的分享,我觉得毋庸置疑的是,杨老师对于我们实践的领域来讲,引起的反思和共鸣是非常强烈而有效的。甚至我相信在很多遗产保护的议题里,当人们谈到中国的遗产保护的紧迫性的时候,都会出现杨老师的作品。关于早期的海市蜃楼的系列作品,我认为,一方面是中国画本身的形式,会让人对于杨老师作品中的中国性格有非常深刻的认知,另一方面是它的图像质量,制作特点和所有的细节都是非常具有识别度的,是让人引起强烈反思的。杨泳梁老师的作品给了我们非常多的力量。
SCoP 当前展览《希望》百达摄影奖已于10月24日晚正式闭展,我们将于10月25日-11月04日期间闭馆。
原标题:《SCôP Artist Talk | 杨泳梁 X 施瀚涛:山水·城市回顾》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