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乾隆南巡期间的“江南内卷”
“咱们府正在姑苏扬州一带监造海舫,修理海塘,只预备接驾一次,把银子都花得淌海水似的!”
《红楼梦》中的部分情节,尤其是省亲前夕关于皇帝出巡接驾排场的描述,一直被认为意有所指,影射的正是曹雪芹身处的清朝史实——皇帝南巡。一说此书立足于曹家故事,自然是指康熙南巡,另一说则称,清朝的宫妃出宫省亲制度始于乾隆在位时期,所以便是指乾隆南巡也不无可能。当然,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无论康熙还是乾隆南巡,的确排场盛大,奢侈靡费。
(清)王翚《康熙南巡图卷第三卷·济南至泰安》局部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在南巡的气派上,乾隆皇帝比起祖父无疑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他还另有诏书,下令接驾地方要俭省,不必为他特意准备歌舞,但就事实而言,依然只是冠冕堂皇的表面功夫——为了让乾隆皇帝所到之处能光彩照人、歌舞升平,整个江南的官吏民众,无不绞尽脑汁、殚精竭虑,比起今日的极致“内卷”,只怕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清)乾隆皇帝朝服像轴,故宫博物院藏
首当其冲的,是两淮盐商。
南巡之前,他们就闻风而动,“踊跃急公,捐输报效”。盐业自古即是暴利,历来被各个统治机关牢牢掌握,清代乾隆时期,两淮盐业已达顶峰,南巡必经之地的扬州是两淮食盐转运集散地和全国盐商聚居地,还是盐运、盐政管理机构所在地,这就为各大盐商在皇帝南巡的御驾前积极表现提供了最充实的金库与最便利的环境。
“天下第一等贸易为盐商”,然而“士农工商”,商为最下品的成见却并没有多少改变,并且盐商们也不可能主掌盐的贩运大权,官督商贩的现实之下,监督盐商的盐官们,不可避免地对着巨额暴利红了眼。盐官盘剥盐商,巧取豪夺的作为并不罕见,所以盐商们也是无奈之法,只得全力报效盐官们的最高统领——皇帝,争取皇权的偏爱来获得对抗的实力。甚至也不只是南巡,凡是“大工大役”,都少不了盐商们“冲锋”在前,一掷千金的身影。
(清)徐扬《乾隆南巡图卷第二卷·过德州》局部
阿尔伯塔大学博物馆藏
每次南巡,盐商们至少都能直接捐出百万两白银,此外为了周到伺候皇帝驻跸时的衣食住行,盐商们花去的白银更是不可计数,以致“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为了压下其他强有力的竞争者争取更进一步,让皇帝对自己留下深刻的好印象,这就真的很难不“卷”了。
据载,江南八大盐商之一的汪石公,他死后,夫人汪太太主持家中内外事务,南巡时汪太太与其他盐商议定营建亭台园林来迎驾,工程接近完工时,还剩一处水池未曾动工。汪太太毫不犹豫,一个人就掏出几万两,连夜凑齐工匠和建材,只一晚就建出了一座“三仙池”。当晚建好,翌日皇帝就来了,正好赶上接驾。
比这更胜一筹的是盐商总商江春。乾隆皇帝巡幸大虹园时,认为某一处景观与燕京八景之一的“琼岛春阴”相像,只是没有白塔,美中不足。江春听闻此事,不惜万金贿赂乾隆皇帝身边的近侍,得到了塔的图样,然后调派良材名工,一夜就把塔建成了。第二天乾隆皇帝又来到园中游玩,赫然发现新塔矗立,惊异非常,以为是临时搭起的假景之类,结果走近一看,确是货真价实的砖石建起来的,只得感叹:“盐商之财力伟哉!”
(清)张若澄《燕山八景图·琼岛春荫》,故宫博物院藏
其实或要深究,类似这样的传闻总不免有夸张之嫌——便是如今的科技水平,要一夜间造好一座池或塔都不太可能,更何况造塔比造池更难,算上破土动工、聚合人力物力的动静,皇帝真能整晚一点不知情?于是另有一种传说称,江春利用了身份的便利,让工匠用盐包为基础,再用白纸扎出塔的表面,当然这样的塔只可远观,不可近赏,是为“一夜堆盐造白塔”。无论真假,这些都足以说明,盐商对待皇帝南巡的态度和作为,确是不计代价、全力以赴。
众多急于表现争宠的盐商中,最后脱颖而出的江春“一时异数,诸商无出其右者”“系两淮盛衰者垂五十年”,也并不只因他能一夜造塔。比起相当一部分只是附庸风雅,骨子里还是土大款、暴发户的同行,江春的家族世代经营盐业,生活富裕优渥,祖父接驾过康熙南巡,叔父走上仕途,历任户部郎中、嘉兴知府等,因此虽是盐商家族,也传承士人风气。江春自幼受到出色教养,能诗能文,一直留心结交不少士林好友,成为盐商后依然如此,这让他在眼界见识与审美水平上可以直接力压群雄。
乾隆皇帝首次南巡,江春就第一个制定了详尽完备的接待程序。虽说不少野史话本总爱编排乾隆皇帝下江南留下多少风流逸事和私生子,实际上,乾隆皇帝并非不需声色,只是也想要好名声,顾忌影响还是不能明目张胆地放飞自我。江春深知其意,于是“屏女乐而专事杂剧”——乾隆皇帝热衷观剧赏曲,还算个“票友”,据他传曾自编自演独角色《花子拾金》为其母祝寿,宫中伶人更是时刻接受着挑剔严苛审视,习艺不佳就会被裁退,但若是真的出类拔萃,奖励丰厚甚至可从民籍入旗籍。要满足这样刁钻的胃口谈何容易,然而这还是难不倒富可敌国的两淮盐商们。
(清)绿褶子戴桥梁巾花脸泥人,故宫博物院藏
“南巡须演新剧”,为了取悦上意,江南梨园也跟着“卷”了起来。
因为上行下效,传统戏曲在清代乾隆年间已至巅峰,尤其江南一带,经济繁荣,交通便捷,富户名流聚居,自然有观赏戏曲的要求,即便是康熙皇帝的南巡相对来说不讲铺张排场,行程里也必要看戏。于是众多知名伶人、戏班、剧作家很早就聚集在江南讨生活。为了在乾隆皇帝南巡时呈上最惊艳的戏曲,江南三织造、两淮盐务与各种官府戏班一早就以官方名义网罗出色艺人与剧本,原是“草台班”的民间职业戏班,也凭着宫中难得一见的野趣俚俗和绝技绝活,在皇帝视野里有着一席之地,甚至有不少可以被皇帝带回京城,在南府担任教习。
可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麻雀飞上枝头变凤凰的机会,所以不独盐商们想邀功请赏,伶人们为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也苦心孤诣地钻研提高自身技艺,同时积极联络接洽手握巨大资本的盐商与官方势力。
(清)黄马褂戴红风帽老生泥人,故宫博物院藏
有财力和权力作为支持,伶人们也才能全力开发提升演出水平。传统曲目的完美发挥已无法满足需求,既要技艺精湛,又要新奇亮眼,为了从伶人们身上榨取创造力,便是高高在上的织造盐史,也要对着身份低微的伶人不耻下问——第六次南巡时,两淮盐史和江南织造听取名伶金德辉的建议,从苏州、杭州、扬州三地数百部戏班中精选优秀演员乐师,组成迎銮戏班。超高质量的演出让乾隆皇帝龙颜大悦,因集腋成裘之效,故得名“集成班”,后更名“集秀班”。效果之佳,轰动朝野,全国各地都有不少戏班给自己取了“集秀”的名号来“蹭热度”。
不过,“整活”最好的还是富可敌国的大盐商,因为他们的财力可以直接包办从邀请名伶名师到置办舞台道具的一切流程,并且每一环节几乎都能做到不计成本,钱烧得再多也完全不心疼。六次南巡接驾的头面人物江春,对个中利害和取胜之道早就谙熟于心,在京城因禁戏令辗转至扬州的名伶魏长生,江春对他很中意,“演戏一出,赠以千金”,并聘来家班中教习演绎。
彼时曲艺兴盛,存在“花雅之争”——雅部指昆曲,花部则是昆曲之外的其他戏曲,虽有相争,但乾隆皇帝其实两者都爱听,于是江春创办了专唱雅部的德音班与专唱花部的春台班,春台班更是乾隆南巡时必献艺于上的唯一花部班,仅此一下就又出于众人之上了。当然,两班仅供家宴就要每年花去三万金,对于盐商总商江春来说,这点必然的投入并不足挂齿。
(清)石青色折枝花果纹妆花缎女岥,故宫博物院藏
盐商家的戏班,比起文人士大夫对高雅格调的追求,更热衷于舞台效果的新奇多变,竞争比拼也大多集中于此。《南巡秘记》中就记载,盐商汪某支持的四喜班以著名女伶雪如为中心,演出深得乾隆皇帝喜爱,江春自然就有失宠之感,于是他加大资助力度,让名伶蕙风也集合集庆班众伶人,安排了一出《千奇万怪之水剧场》——“剧中一切位置经历皆如真境,几令人不知此身方观剧”,山水林木、室庐家具、花鸟虫鱼等景致无缝转接,光怪陆离并且不间断,乾隆皇帝看得入了迷,连所乘御舟已然起航,行至京口也浑然不觉。因此蕙风得到乾隆皇帝亲自召见,江春也得到了传旨嘉奖,恩宠的局面一下逆转。
至于乾隆皇帝最关心的剧场机关,蕙风解释说,是在舞台四面安装了来自南洋外域的凹凸镜,再将实景置于戏台后,以圆木底轴旋转变化,通过镜子反射效果形成的影像,入人眼中就如同实景——这简直是清代的“3D技术”,然而不过还是为博皇帝恩宠罢了。
不过,要是既无财无权,又不能以声色逢迎,难道在南巡时就只能当个背景板,无所作为?其实乾隆皇帝南巡还有一个重要目的——选拔人才,笼络江南士人。于是南巡中的“召试”,是从康熙皇帝南巡时就开始的传统,为天下读书人,尤其是江南士子提供了另一种金榜题名的可能。
(清)乾隆皇帝御铭澄泥仿宋德寿殿犀纹砚,故宫博物院藏
这下,莘莘学子们也要开始“卷”了。
比起康熙南巡时,乾隆皇帝南巡的召试流程更加严格。召试前要进献诗册,必须要由巡抚进行核对,再经学政甄别挑选,最后经由皇帝御览,如此决定参与召试的士子名单。召试的题目由皇帝钦定,乾隆朝内容为赋一、诗一、论一,形式上类似科举考试,但题目多样,除了传统的科举类试题,切合南巡现实的题目也并不罕见。
对于广大学子来说,这是除了科举之外另一个改变命运的绝佳机会,并且选拔流程还不像科举那样周期长、层次多,同时召试的监试大臣多为满蒙亲贵大臣,虽是因为乾隆皇帝对江南士子和汉臣尚有提防,却也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平,至少大多数汉人学子走不了这种“后门”。当然,机会也就极其有限,所以只要能抓住良机,参与答卷,表现出色被皇帝看上,就可以一飞冲天。
(清)青玉交龙纽“御书房宝”,故宫博物院藏
然而,也因为是自己直接参与主持的考试,乾隆皇帝格外上心,不仅为防既有官吏安插亲信,下令禁止官员子弟参与召试,他自己也仔细审阅拿到的每一份试卷。在乾隆五十三年的召试中,乾隆皇帝就发现一位叫叶栋的考生,进献诗册与试卷文风文笔截然不同,因为试卷必由本人作答,可见诗册就是由他人代笔以通过审查。
作弊现象令乾隆皇帝极其震怒,也就对召试的质量更加严抓不放。比如南巡的一个重要目的其实是巡查水利,于是就在乾隆二十七年的召试中考了时务策——“海塘得失策”,要求学子们就如何解决江南水患、提高水利工程质量作出解答,并让有二十余年治水经验的名臣刘统勋担任阅卷大臣。虽然阅卷大臣也必须要保证有一二名满蒙官员,但大多还是在江浙担任过巡抚、学政的官员,如此也就能在体察当地风土人情上尽可能不出谬误。
(清)徐扬《乾隆南巡图第四卷·阅视黄淮河工》局部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不过,另一项“耗羡有无利弊策”,直接牵涉了官员中饱私囊的潜规则——火耗银,反而是歌功颂德,不置可否的试卷拿了第一名,直言分析利弊的反而成了第三名。毕竟人才再好,不能维护皇帝的颜面和立场,也就不被需要。
所以想要出人头地,就必须把潜规则也牢记在心,展示才能也要有的放矢,恰到好处。同是盐商家族出身,程晋芳的经营才干完全不如江春,父母去世后就家道中落,直至入不敷出,于是程晋芳将筹码都投到了召试一事上,积极钻研经史,结交文士儒者,在南巡召试中献诗册,得第一,最终官至翰林院编修。
(清)文竹几式文具盒,故宫博物院藏
另一位名叫顾堃的考生就更是坎坷,他原名顾陶,两次被学政推荐,第一次却在皇帝御览时被刷下,第二次才被选中。即便第二次得以参加召试,还是名落孙山,后来的科举也没有名次。然而他并不气馁,后来辗转到了京城,改名顾堃,入顺天府学,又获推荐参与天津召试。这一回他终于把握住机会,后来升至礼部左侍郎,也担任了召试阅卷官。
(清)清人画弘历射狼图像轴,故宫博物院藏
其实就事实而言,乾隆皇帝的南巡并非全无积极的作用,减免赋税、以工代赈、访贤任能乃至考察河工,于民生亦有助益,然而整体观之,以帝王享乐为重头戏的活动,到底还是劳民伤财,甚至助长了官商逐利攀比的风气,就像如今“内卷”并非健康的竞争机制,只是弊大于利。随着康乾盛世光芒淡去,继任的嘉庆道光不仅无力南巡,还裁撤内廷伶人,改南府为升平署,宫中的曲乐终是不复往昔的热闹光景,就像清朝本身走上的下坡路。
繁华已成过往,而今睹物怀古,今人或许在惊叹之外,也应有所反思。
原作者:沈渊
注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参考文献:
赵莎莎《戏曲视野中的乾隆皇帝下江南》
朱蕾《乾隆南巡与扬州研究》
朱平《文人、戏曲、园林:清代寓扬徽商江春的生活世界》
霍聃《康熙乾隆南巡召试研究——以苏杭召试士子群体为例》
陈思晗《浅谈乾隆南巡诗对江南士林之影响》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