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蓝胖子有过几个名字?哆啦A梦、机器猫、小叮当、阿蒙……

梦见乌鸦
2016-08-03 17:40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时钟拨回7月22日,周末,一部《哆啦A梦》新剧场版在内地院线公映。

截至8月1日,这部名字很长的《哆啦A梦:新·大雄的日本诞生》,不声不响地拿下了9800万票房,在竞争强烈的暑期档位列票房榜前五。

严格来说,这个成绩并不突出。但对比同期上映的影片,郭天王的《天亮之前》票房刚刚3500万,印度耗资最大的史诗巨片《巴霍巴利王》早已下落不明,票房破千万都困难。

两部口碑都不错的电影,也只取得这样的成绩,由此可知今年暑期档有多擅长生产炮灰了。

对比之下,这部《哆啦A梦》作为一部2D动画电影,无论最终能否破亿,这个成绩绝对算是突出的了。至于原因,无外乎电影的主角,是那个承载了无数人童年记忆的蓝胖子——哆啦A梦。

然而以上内容与本文无关,本文的纠结之处,在于这个蓝胖子的译名问题。

蓝胖子的官方译名是“哆啦A梦”,也被称为“机器猫”或“小叮当”。但其实,蓝胖子和他的小伙伴可不只有这三个名字。

翻开这套脍炙人口的动漫形象的翻译历史,包罗万象,只有你想不到,没有看不到。

下面就进入非常严肃的八卦时间,深挖一下哆啦A梦的译名野史。要八卦,就要晶莹剔透,毫无保留。

一、官方译名!汉字中为什么还有个A?

官方译名“哆啦A梦”中,三个汉字夹着一个英文字母,看上去好像有点不对劲。

1、哆啦A梦诞生记

哆啦A梦诞生于1970年,其形象到命名的确立,有一段小故事。

故事发生在1969年的某一天,漫画家藤子·F·不二雄正在创作新的漫画,这一天也是截稿日。这时,家中进来一只小猫,藤子老师玩性大发,跟小猫一玩就是几个小时,结果发现没有时间完成漫画手稿了。

这时,老师像热锅上的蚂蚁走来走去,突然踢到了女儿的不倒翁玩具。灵光乍现,他决定将猫的形象和不倒翁结合起来,由此创造了带给我们欢乐的哆啦A梦。

在藤子·F·不二雄的自传漫画《哆啦A梦诞生记》中,他用漫画形式记录了这一故事,哆啦A梦的造型是由野猫和不倒翁玩偶组成的。

2、不走寻常路的命名

哆啦A梦的日文名为“ドラえもん”,罗马文Doraemon,这是一个合成词,可拆解为两部分。

前半部分“ドラ”接头词缀,罗马文“Dora-”有“粗野”的意思,野猫的日文是Doraneko,用于指代当年激发藤子老师灵感的那只野猫。

同时日语“Dora-”也引申为铜锣烧,铜锣烧的日文是Dorayaki,“銅鑼”的发音也同样是ドラ,但为民间引申义,引申出了哆啦A梦喜欢铜锣烧的设定,其实是歪打正着。

后半部分“えもん”,罗马文“-emon”,日语里写成汉字其实是“衛門”。日本古代很多家臣、武士都以XX卫门来称呼,比如我们熟悉的《聪明的一休》中的武士前川新佑卫门,大盗石川五右卫门等。这里用来指代蓝胖子辅佐大雄。

“哆啦A梦”翻译过来,正确的释义其实是“野猫卫门”,但实在太难听了,不如用引申义“铜锣卫门”。

如今“哆啦A梦”这个名字,实为音译,这是藤子·F·不二雄老师的遗愿:“希望亚洲地区统一使用日文发音音译,使读者一看一听就知道是在说同一个人物。”

出版社根据老师的遗愿做出了修改。1997年台湾的出版社首次将其音译为“哆啦A梦”,之后香港、大陆等出版社也逐渐开始使用该译名。

3、致敬原版,土洋结合

为什么官方译名中是汉字夹杂着英文字母呢?

这是日文原版的一次致敬,日文版在蓝胖子的命名上,是片假名和平假名混排的设定。

在藤子·F·不二雄的助手方仓阳二所作的《哆啦A梦百科》中,有过哆啦A梦名字的历史。

原本蓝胖子的名字全都是用片假名书写的(ドラエモン),但在工厂生产完、进行机器人登记时,想不起来后半部分的片假名“エモン”怎么写了,只好写平假名えもん。于是哆啦A梦的名字就成了片假名+平假名的混搭了。

汉语版“哆啦A梦”的译名,采用一半汉字一半字母,其实是对这个设定的致敬。

二、两个“大雄”!那些年追过的央视版动画

在“哆啦A梦”这个名字被确立之前,很多80后对蓝胖子的记忆,多数为“机器猫”或“小叮当”,甚至“叮当猫”,这与当时中国大陆地区引进的动画片和各类漫画有着直接的关系。

1、“机器猫”是谁

相信很多80后第一次接触蓝胖子,是通过央视版的动画片。记得最初是每周日下午4点多播出,后来改在了黄金时间6点半。

央视版翻译很有意思,引进片名叫做《机器猫》,可这个名字从未在剧集中出现过,也是醉了。

剧中蓝胖子叫做“阿蒙”,是名字后半部分的音译。

野比大雄被翻译成“康夫”,这个名字既不是音译也不是随口一说,而是日文中大雄的罗马文“Nobita”有健康的意思,所以给其起了一个很有创意的名字“康夫”。

无论“康夫”还是如今的“大雄”,都有健康、茁壮成长之意。其实野比大雄的日文名为“野比のび太”(Nobi Nobita),直译过来可以是“野比伸太” ,但其中的“のび”无法直接翻译成汉字,因此才成了如今的模样。

2、音译与意译

央视版中,除了阿蒙为音译外,其余出场角色全部为意译,倒是体现了央视对角色名称的内涵挖掘。

大雄的其他三个小伙伴,名字都像是外号,小静(静香)、强强(小夫)、大熊(胖虎)。三人的名字与康夫类似,同样来自各自日文名的内涵。

小静,日文名字“しずか”,本就是安静、娴静的意思。

强强,日文名字“スネ夫”,有强迫、闹别扭的意思。

大熊,原名刚田武,这个是真正的外号,“ジャイアント”(Giant),是巨人的意思。“大熊”这个词,很好地反映了这个角色的身形。

藤子老师在访谈中曾表示,胖虎这个角色,一开始只有“ジャイアン”这个外号。在连载途中,需要用到名字时,想着要取个“强而有力”的名字,才临时取了“刚田武”这个名字。

但这个名字,在如今的漫画和动画中,除了老师会称呼他之外,几乎没怎么用过。

3、大熊与大雄

当年央视版与如今官方正式版造成了一大歧义,就是对两位角色译名的同音。

康夫与大熊,如今对应成了大雄与胖虎。

大熊与大雄的角色名字直到今天也经常被人弄混,记得小伙伴说过,康夫如今怎么取了一个经常欺负他的人的名字,难道是精神胜利吗?其实都是意译惹的祸。

假如大雄使用直译“伸太”,恐怕就不会有今天的歧义了。但这样就无法体现角色名字的内涵。日语中,“太”有“大”的意思,比如叫“太郎”的肯定是家里的老大。

4、配音:从董浩到刘纯燕

央视版《机器猫》给阿蒙配音的换过三个人:第一个是万能的董浩,他除了给米老鼠配过音,也给机器猫配过音,时间不长;随后换了第二位,具体是谁早已淡忘,只记得这位配音时间比董浩还短;之后换成了一直延续至今的刘纯燕,她把哆啦A梦善良可爱、活泼好学、贪吃呆萌的声音逼真地“演”出来了。

董浩

刘纯燕给阿蒙配的音调其实参考了董浩。平心而论,二者差异不大(进一步证明了董浩的万能),但她把声音压得扁扁的、尖尖的,听起来特别滑稽有趣,不过这也造就了一种异乎寻常的可爱。

刘纯燕版阿蒙的声音非常经典,几乎成了蓝胖子的代言人。

刘纯燕

央视版《机器猫》目前还没有见到过网络上流出的版本。原因在于,央视当时对动画签订的是播映权,而没有音像制品的发行权。

比如当年董浩、李扬配音的《米老鼠与唐老鸭》,到现在网络上也没有正式流出过。《机器猫》也一样,仅有当年用录像机录下来的VHS版,渣画质,所以只能从记忆中寻找当时的声音了。

三、五花八门,漫画版百家争鸣的时代

《机器猫》动画在亚洲风靡一时,内地引进略早于港台。

当刘纯燕的配音风靡神州大地、俘获大片少年儿童时,1993年左右,TVB林保全配音的港版才出来,台湾版也稍晚才出现。

不过内地与港台不同的是,港台那边在动画片引进之前,漫画书早已火爆。比起动画版,漫画的引进可谓五花八门。

1、最早的哆啦A梦漫画

在央视动画还未播出之前,最早的哆啦A梦漫画绝对不是我们熟悉的那种32开漫画版,而是彩图书,当时称之为画报。

上世纪80年代,出现过一批稀有的彩图画报。第一本是1980年的哆啦A梦第一部剧场版《大雄的恐龙》(2006年那个是翻拍版)的故事。

内容是彩色电影截图配文字的16开书籍,名字叫《野比太郎的恐龙》,同期还有《宇宙小战争》、《铁人兵团》等来自剧场版截图的同版彩色图书。

当时哆啦A梦还未引进中国内地,因为都是电影截图,而且书中的叙述和文字有误导性。

全书以野比太郎为主角,蓝胖子的地位被极大地削弱。只知道野比捡到一个恐龙蛋,最后孵化出恐龙,完全不明白这个蓝色的圆滚滚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书中所有角色都是毫无创意的音译,除了“野比太郎”这个名字外,蓝胖子叫“锣卫门”,三人组是“思赖夫”(小夫)、“静娃”(宜静)、“加依安”(胖虎),图中都有说明,知之者甚少。

因此,蓝胖子那时并没有流行起来。很多小伙伴甚至都不知道这一版画报的存在。

2、内地漫画书后发制人

随着央视版《机器猫》的火爆,内地漫画书这边开始折腾。

那个年代,盗版漫画盛行,在人物名称方面未有系统化甄别。记得与央视《机器猫》同时(也许更早)出现的一套漫画,就叫《机器猫》,其格式与海南摄影出版社的《圣斗士》、《七龙珠》一样,是32开小薄本,定价1.9元。

里面蓝胖子就叫“机器猫”,大雄叫做“野比”。这个“野比”采用的是音译,选用了其全名“野比大雄”中的姓氏名称,这是非常少见的。

其余三人中,只有小夫的名字很特别,叫做“小孬”。这个译本大概是参考了日文名字的内涵和角色的表现,倒是与其人设比较相符。

3、源于港台译本的漫画

后来就出现了《小叮当》漫画,很厚一本,也是当时流传最久最风靡的译版。

这一版由于是盗版台湾漫画(当年内地的漫画书几乎全都是盗版),名字采用了台版的译名。

蓝胖子叫做“小叮当”,是根据它戴铃铛的形象和铃铛发出的声音取的名字(哆啦A梦脖子上挂着铃铛),可爱又便于记忆。随着漫画书的风靡,“小叮当”的名字广泛流传起来。

“大雄”这个称号,也是流传最久且最终被官方译名确立下来的名字。

三人组分别是“宜静”(静香)、“阿福”(小夫)、“技安”(胖虎)。其中“宜静”与如今的译名很像,都取自名字中的内涵。“阿福”是原创,大概考虑到其家境优越的原因。“技安”是胖虎外号“ジャイアント”(Giant)的音译。

4、王聪明是谁!

当时流传的各种盗版漫画还有另一个版本,似乎比较少见。

台湾译名有一段时间有个很奇怪的地方,就是对日文名字进行“汉化”,多数根据日文音译的姓氏,随意捏造一个华人姓氏加上去。例如《乱马》中的主角早乙女乱马,到了台湾就成了“姬乱马”,九能带刀成了“游带刀”。

不仅姓名这样,连地区名也如此。漫画翻译直接把整个故事改为发生在台湾,剧中阳明山、高雄、花莲、台南等地名随处可见。

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在台湾市场上流通的大部分哆啦A梦单行本,是一个叫做刘明昆的台湾漫画家临摹出来的,不是出自藤子先生之手,而且这些漫画很多都通过盗版流传到内地。

书中,野比大雄摇身一变成了“叶大雄”。

还有如下奇葩的华人名字↓

袁宜静、林宜静、陈宜静、陈静香、林静宜……(一个女孩子,凭啥那么多姓氏)

王小夫……(为啥姓王)

武技安、武刚健……(“武”是人家的名字,到这儿却变成姓氏了)

其中最离谱的是大雄的情敌——出木衫同学,书中将其翻译成“王聪明”!

出木衫的全名叫做“出木衫英才”,“英才”本来就是聪明的意思,但台版这边硬是给人家添加了一个姓氏。姓“王”!(想起了大雄成年与静香结婚生子之后隔壁王叔叔的梗)

四、 记忆永存!官方译名的确立

“小叮当”这个名字流传久远,包括后来吉林美术出版社引进的正版漫画,都采用了这个译名。其余人选也基本使用台湾译法(去掉姓氏),除了把“王聪明”替换成了原来的名字“出木衫”。

藤子先生之所以如此看重自己作品的译名,是因为在他生前,哆啦A梦在亚洲其他地区盗版现象非常严重,翻版书层出不穷。加之哆啦A梦除了剧场版外,都是一个个独立成章的短篇,各种混搭和随意更改不在少数。

1996年“哆啦A梦”官方译名正式确定后,台湾大然文化在1997年修改了漫画译名,随后大陆的吉林美术出版社、香港的青文也相继修改,而央视、香港TVB、台湾华视也在2000年后相继做出修改。“哆啦A梦”这个名字才成了蓝胖子唯一的名字。

而那些五花八门的译名,都已成为过去式,却是不少人心中不可磨灭的童年记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