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履新满月:12次调研,了解和重视基层工作

澎湃新闻记者 徐益平
2016-07-31 14:47
来源:澎湃新闻
长三角政商 >
字号

江苏省委书记李强。

“从今天开始,我就是江苏的‘一分子’,我将把全部的身心投入、融入到江苏各项事业中,把自己根植于这片热土、根植于广大干部群众之中,与江苏人民同呼吸、与江苏发展共命运,绝不辜负党中央的信任,不辜负人民群众的期望。”

6月30日,57岁的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强转任江苏省委书记,在当天下午江苏省委召开的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上,他如此表态。

如今李强履新江苏省委书记已整整一个月。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在这一个月内,为尽可能在短时间内熟悉省情,他先后下基层调研12次,分别前往盐城、淮安、无锡、苏州、扬州、南京、宿迁、徐州、镇江、常州等市,涵盖苏北、苏中和苏南。

此外,他还先后出席江苏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中央第三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江苏省工作动员会、江苏省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等会议并发表讲话。

在这一次次的调研和讲话中,李强阐述了什么观点和看法?对各地提出了什么要求?最关注什么问题?澎湃新闻进行了梳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位新晋省委书记对以“苏南模式”著称的沿海经济大省江苏的观察与思考。

任职表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7月30日上午,江苏在省政协礼堂召开全国双拥模范表彰大会,省委书记李强出席会议并讲话。这是李强第4次出现在这个会场上。

一个月前,正是在这里,江苏省委召开全省领导干部会议,李强正式接任江苏省委书记。在作任职发言时,他以浙江和江苏的两个著名典故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他说,离开浙江前,我又到杭州西湖的苏堤上走了一趟,这是苏东坡在杭州知州任上为疏浚西湖修筑的一条长堤,今天已经成为西湖十景之一。而在江苏徐州有一座黄楼,也是当年苏东坡在徐州知州任上治理黄河决堤后修筑的,今天已经成为徐州五大名楼之一。

“我讲这‘一堤一楼’,主要是提醒自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从踏上江苏这片热土开始,我就是江苏人了。我将把江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勤勉履职、脚踏实地、扎实工作,努力用实干托起我们共同的梦想,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澎湃新闻注意到,在发言中,李强对自身提出要求,表示从严要求自己,带头执行党纪党规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大力弘扬优良作风,坚决抵制和反对一切消极腐败现象。

“我到江苏来,带来的只有一颗真心、满腔热情,绝不带任何利益关系。”李强声明,“如果有人打着我的旗号来办事,请大家一律不要理睬、不要帮忙、更不要办理。对任何违法违规现象必须从严查处。恳请大家对我严格监督。”

注重发展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

7月1日是李强履新的第2天,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日。当天下午,江苏召开庆祝大会,李强发表讲话。

李强说,全省党员干部要结合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习掌握党章党规,把准目标方向,认清职责使命、发挥先锋作用,争做“四讲四有”的合格党员干部,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接续奋斗,为建设新江苏贡献出全部力量。

在讲话中,李强从坚定信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人为本、尊崇法治、加强党的建设等5个方面,对“建设新江苏”提出要求。

李强要求全省党员干部要带头尊崇法治、掌握法律、遵纪守法、依法办事,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使法治成为江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澎湃新闻注意到,注意到,在地方调研时,李强也突出强调要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多次对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提出明确要求。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位从基层成长起来、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省委书记对基层的了解和重视。

7月25日,李强在泗阳县卢集镇考察党群综合服务中心。

李强履新后的首次调研,去了盐城市阜宁“6.23”特大龙卷风冰雹灾区。他在慰问救灾一线的广大基层干部和志愿者时提出,希望盐城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全力做好抢险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夺取这场抢险救灾硬仗的全面胜利。

7月13日至14日,李强在扬州调研基层党建工作时强调,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实际行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根本利益,确保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7月27日至28日在镇江、常州调研时,李强则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充分发挥作用,把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各项任务和举措中,注重发挥优势、创造特色、惠及民生,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把脉”江苏经济:急不得慢不得

在这一个月里,李强对江苏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把脉”,也紧锣密鼓地展开。

改革开放以来,“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是中国最著名的两大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曾在温州担任过市委书记的李强,在履新后的第一周,接连去了“苏南模式”的发源地无锡与苏州。

7月5日,李强赴无锡调研。他在调研时说,无锡是我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也是当年乡镇企业的发源地,当前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突出创新驱动发展,在创新发展中构筑现代产业新高地。

他表示,无锡制造业发达,产业基础雄厚,当前要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把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大力发展物联网、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积极创新商业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催生更多的创新型企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快向产业中高端迈进。

7月5日,李强在无锡博世汽车柴油系统有限公司考察。

7月6日,李强又前往苏州调研。他说,苏州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经济社会发展一直走在前列,在新的发展阶段,要肩负起新的使命和责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子,在全省转型升级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他强调,苏州加快转型升级,要突出创新与开放的“双轮驱动”,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把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放在重中之重,统筹抓好创新平台建设,推动科技资源的集聚与共享,学习借鉴自贸区建设经验,融入全球产业分工。要推动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的“融合催生”,鼓励和引导企业利用“互联网+”改造传统制造业,全面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要实现企业追求与政府支持的“同频共振”,注重发挥好企业家的才能,创造更好的产业生态系统。

澎湃新闻发现,“转型升级”应是李强对江苏未来发展考量最多的关键词。他在7月25日至26日赴“江苏经济洼地”宿迁、徐州调研时同样表示,苏北要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突出转型升级重点,闯出更多发展新路。而在各市考察的企业,绝大多数为当地的高新技术企业。

除了对各城市“开药方”,李强对江苏的发展全局亦开始战略思考。7月14日下午,李强主持召开江苏省委常委会会议,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最新判断和工作要求,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研究下一阶段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按照中央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做好经济工作,做到看得要远、目标要明、方法要多、工作要实、底线要守住。

“看得要远、目标要明、方法要多、工作要实、底线要守住”,应是李强对江苏未来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而《新华日报》7月12日头版头条刊发的一篇评论《急不得,也慢不得》,也被外界认为是李强观点的阐释。文章提醒各地尤其是苏北地区,新常态下搞建设抓发展,“急不得,也慢不得”;不能“捡到篮里都是菜”,要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7月29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这是李强履新后,江苏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召开的第一个专题性大会。会上,李强强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科技创新这个“核心的核心”用功发力,努力建设科技强省,打造江苏转型发展主引擎。

他指出,“江苏发展已经到了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这样一个阶段”,直言“科技创新是江苏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更提出在贯彻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推动科技强省建设过程中,要体现江苏“高度”,形成江苏“标志”,作出江苏“示范”。

“GDP数字重要,但老百姓的感受更重要”

履新一月期间,李强除了在省内调研,还出了一趟远门。7月21日晚,央视新闻联播播发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的新闻。画面中,李强出现在与会者行列中。

关注基层民生、关注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关注低收入人群的生活状态,从浙江基层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李强,在转战江苏后,延续了他一贯的工作风格。

赴宿迁、徐州调研时,李强进果园、访农户、看党群服务中心和企业加工点,他说,要根据各乡村实际和资源特色,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鼓励吸引更多有专业知识的年轻人从事高效农业,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尽快找到一条农民致富路子。

7月25日,在泗阳县卢集镇郝桥村村民李正寅家中,李强向其了解生产生活情况。

在镇江、常州调研时,他说,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要围绕百姓增收、生态良好、社会平安,积极回应群众关切,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澎湃新闻注意到,同为东部经济发达省份,与近邻浙江相比,江苏老百姓普遍感觉没有浙江人富足。而在江苏省内,苏南、苏北百姓收入更是差距巨大。如何让苏南苏北共同富裕,并真正实现“百姓富”,这是摆在李强面前的一道待解之题。

7月22日至23日,江苏省委召开十二届十二次全会。在有关这次会议的新闻报道中,有这样的表述:加大保障改善民生力度,提高财政资金用于民生建设的使用效率,提高民生实事的实际成效,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高度关注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深入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深入推进综合医改试点,全力做好公共安全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澎湃新闻获悉,李强在江苏调研中提醒各地干部,要保持定力,对GDP数字一个百分点、半个百分点的起落不必太纠结。

他说,数字固然重要,但发展的质量更重要、老百姓的感受更重要。虽然GDP与老百姓的收入和生活有关系,但没有哪个老百姓会每天盯着GDP数字看,他们更在乎的是收入、就业、环境、医疗、教育、治安等事情,要把工作着力点放在这上面。

“让良好的生态成为重要品牌”

澎湃新闻注意到,这些年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绩,但是生态环境的承受力也趋于极限,生态脆弱的问题凸显,生态环境治理的任务十分艰巨。

李强非常关注江苏的生态文明建设,7月15日,也就是李强到江苏履新后的半个月,中央第三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江苏省工作动员会在南京召开,中央第三环境保护督察组组长吴新雄、副组长赵英民就做好督察工作分别作了讲话,李强作了动员讲话。他要求各地、各部门要把接受督察作为改进工作的重大契机,把配合督察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把问题整改贯穿督察工作的始终。

李强强调,对督察组发现并指出的问题,各地、各部门都要虚心听取、勇于面对,不回避、不护短、不推诿,少讲客观理由,多查主观原因,迅速制定和落实整改方案;能够马上整改的,要雷厉风行,立行立改,并及时报告;对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的地方,该通报的通报,该约谈的约谈,该追责的追责。全省要进一步健全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着力提升环境保护整体水平,以这次环保督察为动力,推动环境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让江苏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李强在江苏各地调研时,也反复强调要保护好优美环境、发挥好生态优势。

在南京江北新区调研时,他强调要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凸显新区的生态优势。在宿迁徐州调研时,李强要求当地倍加珍惜生态资源,提高产业进入门槛,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让生态优势发挥更强竞争力。在镇江扬州调研时,李强特别提醒当地干部,要切实保护好长江生态环境,采取多种办法减少污染排放,让良好的生态成为重要品牌。据了解,李强来苏后已多次就群众反映的环保问题作出批示。

“南京要进一步丰富长三角特大城市定位的内容”

李强关注的“清单”上,还有江苏的城市工作。

7月22日至23日召开的江苏省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对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做好该省城市工作作出部署。

全会提出,要科学把握新时期城市发展新趋势、新特点,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着力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着力彰显城市文化内涵,着力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着力创新城市管理服务,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城市发展路子。

澎湃新闻注意到,在召开此次全会前的7月18日,李强特意在南京进行了城市工作专题调研。

他表示,南京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坐拥山水城林自然资源,要进一步丰富长三角特大城市定位的内涵,加强城市设计,彰显城市个性,提高城市品位,进一步增强城市活力,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把城市建设得更加宜居宜业、富有特色。

事实上,强调特色、注重文化,是李强对于城市建设一贯的认知和思考。而江苏地域文化差异较大、历史积淀丰厚,城市建设做好特色和文化的这篇大文章,空间更加广阔。

值得关注的是,《新华日报》在7月21日和27日接连刊发两篇署名辛苏的短文《让城市散发文化的温度》、《多一些 “长”出来的地标》,其中的观点,被认为是李强对于城市发展思考的另一种传递表达。

其中,《让城市散发文化的温度》写道:摒弃千城一面,塑造城市之美,我们必须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努力寻找特色、强化特色、建构特色,让城市携带“文化基因”,富有个性魅力,使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传统之美与现代之美交相辉映。

文章认为,城市的 “美”不是高楼大厦撑起来的,而是源自其独具韵味的文化,充满魅力的生态,富有特色的产业。城市建设应当求精不贪大,求美不追高,求特不崇洋。要学会并善于用建筑来表达城市的历史、文化以及城市特性、城市气质、城市精神。唯有深入挖掘城市的人文底蕴、生态禀赋和产业特色,城市才能更有文化、更有活力、更有颜值,才能真正让每个生活其间的人“诗意栖居”!

《多一些 “长”出来的地标》则认为,如果让外地人挑出最能代表南京的建筑,他们会选明城墙、中山陵,而不是近年冒出的“地标建筑”。道理很简单,这些老建筑,是在城市肌体上“长”出来的,而有些新“地标”,与城市风格品位格格不入,是硬“加”进来的“陌生人”。

“城市建设出‘新’不能忘续‘旧’,以保护城市风貌的完整性,多些‘长’出来的城市地标,多些‘长’出来的城市特色。”文章说。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