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吴晓波:90后的独立
她就坐第一排,穿着那时很流行的、领口绣蕾丝的小长裙,手上握着一个笔记簿。我问她,你读的是什么专业。
物理,物理系在读博士。
我非常吃惊,问她,你喜欢物理吗?
答,不知道。
那么,为什么会读物理系,而且读到了博士呢?
答:是我爸爸妈妈让我读的。
这个场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又有一次,在一个经济论坛上,与一位相熟的经济学家聊天,不知为什么,聊到了这个故事。他突然变得非常沉默,神情之间居然透出几分落寞。接着,他讲起了自己的故事。
这位经济学家有一个宝贝女儿,他的期待是,女儿长大也成为一个经济学家,“至少我书房里的那些书不会白白地扔掉,那可都是传家宝”。
“80后”的女儿是个乖宝宝,先是考上了北大的经济系,然后出国进耶鲁,硕博连读,一路快跑拿到了博士帽。毕业典礼那天,经济学家越洋专程飞波士顿,泪眼朦胧中,目睹女儿把一顶伟大的博士帽扔到缤纷的半空中。
晚上回到酒店,激荡的心情尚未平息,女儿来敲门。
她把博士帽丢在爸爸的床上,淡淡地说,我已经替你拿到了经济学博士的帽子,现在我要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了。
女儿的手上拽着一张飞机票,明天她就要飞新加坡,去那里的一家服装设计公司报到了。
结果:排名第一的是“工作前景”,27%的同学选了这一条;第二是“兴趣爱好”,23%;第三是“薪酬待遇”,22%;第四是“工作时间和地点”,15%。七个选项中,有一个是“父母期待”,得票1%。
也就是说,只有1%的“90后”,在职业选择时,会考虑父母的期待——而且是在多项选择的前提下。
这算不算晴天霹雳?
没有一个人生下来,是为了实现别人的期待或梦想——这一句话,写下来,说出来,貌似轻描淡写,天然的正确,可是,要去实现它,却隔着一百双草鞋和千山万水。四川大学的那个“70后”物理女博士,可能想都不敢想,经济学家的那个“80后”宝贝女儿,反叛在博士帽被抛到半空之后。
然而,在今天的“90后”的职场观里,自我选择与父母的期待终于不再纠缠在了一起。
而所谓的独立,又可以被分为三个层面,即思想的独立、身体的独立和经济的独立。
近百年来,女性对男权社会的挣脱,便是建立在这三个独立的前提下,它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觉悟,更是技术与社会制度创新的结果。而今天,“90后”们的我行我素,并非完全是个性上的独特——事实上,就个性而言,几代人之间的差异远远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大,而是中国社会环境变化的自然演进。
作为中国进入财富时代的第一批中产阶层子弟,他们是天生的全球化和互联网一代,这使得“90后”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摆脱了父母师长们的拘束,甚至在知识呈现、知识结构及获取模式上也拥有极大的自主权。从而造成的现象是,“90后”更敢于独立思考及做出判断——也许思考的结果及判断是幼稚的和有缺陷的,但用他们的话说,who cares?
其次,他们对自己的身体的理解,也与前辈们有很大的不同。不久前的吴亦凡事件,若放置于十年、二十年前,恐怕会让吴同学千夫所指,再难翻身,而在今天,他无非完成了一次从少年偶像到成熟男子的形象转型。这不仅仅是宽容,更是一次价值观上的决裂,无所谓对错。
在经济上,绝大多数的“90后”并没有实现金钱能力的独立,可是,中产及高净值的家庭背景,使得他们对贫穷、饥饿和职业风险的理解与父辈完全不同,对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来说,职业并非生存和物质获得手段的全部,而更与自我成长和价值实现有关。
上述所言及的变化,自然发生,同时也不可逆转。它让我们非常不适应,但又无可奈何。代沟从来不是用来填平的,它让每一代人隔沟相望,各安其位。
她的女儿是98年的,前几天闹着要去纹身,在小蛮腰上刺个东西。妈咪当然不同意,狠狠地吵了一架。可是,小蛮腰长在女儿的身上,谁也拦不住,在今年暑假,她硬是任务达成。
回到家里,女儿骄傲地给妈咪展示“战果”,刺上去的那行字是——
“Mom is never wrong。”
妈咪总是对的。
本文发表于微信订阅号“吴晓波频道”,原题为:Mom is Never Wrong,澎湃新闻“翻书党”经授权转载吴晓波频道所有吴晓波专栏。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