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郎被捆电线杆喷灭火器……恶俗婚闹“辣眼睛”,“热闹”怎能滑向“胡闹”?

2021-10-25 09: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最近

网上一段视频引发关注

山东枣庄出现低俗婚闹

新郎被捆电线杆

喷灭火器、撒面粉

目击者纷纷表示

婚闹无底线,令人不齿!

枣庄市马兰屯镇人民政府通报称

经核实

该行为发生在辖区一酒店附近

视频为新郎朋友录制

相关部门已对当事人进行了批评教育

一段时间以来

恶俗婚闹事件时有发生

令当事人苦不堪言

婚闹莫瞎闹,婚俗拒低俗!

变了味的“婚闹”

“闹婚”,是我国民间办婚礼的传统习俗,源于“越闹越喜”的思想观念,亲友可借此表达对新人的祝福。婚礼是喜庆且有仪式感的时刻,亲朋好友相聚一堂祝福新人,本是喜事。沿袭传统习俗,让婚礼更加热闹,这无可厚非,但热闹如果把握不好分寸和界线,就容易走向胡闹、瞎闹。

近年来,不堪入目的“婚闹”现象越来越多:新郎被扔鸡蛋、泼墨汁、用竹条抽打;伴娘被袭胸猥亵;新娘被无下限“开玩笑”……原本美好的婚礼被搞得乌烟瘴气,新人深受其害,甚至因此酿成悲剧。这些变了味的“婚闹”,早已从“风俗”变成了一种“恶俗”。

有调查数据显示,最常出现的闹婚方式为“被绑”,多在其他项目开始前实施,免得新郎、伴郎溜之大吉;其次为“被辱打”“被扮丑”“被游街”等。从地域分布看,闹婚事件的分布呈现两极分化:大中城市相对较少,小城市与乡镇更为普遍。

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由于文化生活、文明素质的更新与发展相对迟缓,生活情志枯燥单一、落后文化大行其道,闹婚现象仍然较为普遍,让新人及家长难堪、出丑,甚至侮辱人格尊严。

受访专家指出,越是偏远乡村,亲朋好友的意见在婚礼筹备中就越举足轻重,越容易把所谓的“传统”婚礼习俗延续下去。长此以往,一些低俗、封建的闹婚方式便假借着“文化传统”的名义得以延续。

应为“婚闹”行为划下法律红线

适当的“闹”,可以活跃气氛、增添趣味,可一旦“闹”过了头,甚至借“婚闹”之名行猥亵、伤人之事,就违反了道德,甚至违反了法律。有法律工作者表示,强行亲吻、搂抱和涂抹异物等“婚闹”行为,轻则是行政违法,重则构成刑事犯罪。但在现实中,“婚闹”参与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侵犯了他人合法权利,被侵权人也缺乏相应的维权意识。

此外,尽管人们对恶俗的婚闹深恶痛绝,但在不少人看来,结婚毕竟是私事、喜事,考虑到人情世故,即使发生了比较恶劣的婚闹行为,也会避免走法律途径。但是,婚礼本身也是在公共场所举办,具有非常明显的社会属性,已经超出“私事”的范畴。

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他人或者侮辱妇女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聚众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犯前款罪的,或者有其他恶劣情节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由此可见,婚闹不是闹着玩的,一旦出格就会出事,吃不了兜着走。

婚闹恶俗与否,关键看是否违背新郎、新娘或其他参与者的个人意愿,上海普世万联律师事务所律师李璇表示:

若违背了意愿,强行触碰身体,限制人身自由或有言语侮辱、性骚扰等行为,情节轻微的可能构成民事侵权行为;违反治安处罚法的,可能会被处以行政处罚;情节严重或有其他涉及刑事法律相关规定的情形的,甚至可能构成犯罪。

这也提醒我们,在整治低俗“婚闹”乱象时,需更加明确法律红线的存在,不仅要加强对参与者的教育,让他们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还要鼓励被侵害人敢于寻求法律帮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考虑到当事人会考虑人情世故,不愿主动报警,根据我国相关的治安管理及刑事法律规定,有关单位可以在发现违法行为时主动干预。李璇说,即使婚礼参与者无人报警,也一样可以由周边群众报警、民警主动干预等形式,启动相应的追责程序。

打击“婚闹恶俗”需综合施策

需要强调的是,仅仅依靠司法和行政部门的治理,难以有效约束“婚闹”行为,整治这一乱象需要全民努力。各地政府部门应尽可能增强公民的文明意识,将抵制低俗“婚闹”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

事实上,多地都曾发文倡议抵制低俗“婚闹”行为。

早在2016年10月,云南省大理市就发布《大理州进一步整治不文明闹婚行为的通知》。其中明确禁止在县市城区道路和公共场所闹婚,禁止出现庸俗下流的歌舞表演、搞笑闹剧以及裸露身体、着猥亵性奇装异服、扔鸡蛋、乱扔杂物、践踏草地、污染水源等行为。

山东省自2016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建立起“红白理事会”制度。理事会的会长、副会长,由当地村居德高望重的长辈担任,全程参与指导操办红白事,为婚丧嫁娶箍上村规民约的“八项规定”。

贵州省麻江县近日发布倡议书,号召干部群众抵制低俗“婚闹”行为,在举办和参加婚礼过程中自觉做到“不要粗俗挂物坏形象”“不要乱涂乱画辱人格”和“不要泼墨撒粉污环境”等十不要,获得网友和舆论的普遍称赞。

2020年5月,民政部印发了《关于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要深入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促进婚姻幸福、家庭和谐,开展对低俗婚闹等不正之风的整治。

今年9月,民政部印发通知,同意将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等17个单位确认为第二批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点击链接,查看详情)民政部要求,实验区要按照民政部关于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工作有关政策文件要求,大力推进婚姻领域移风易俗,遏制婚俗不正之风,不断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和群众精神风貌。

有民俗研究学者认为,新风换旧俗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此过程中更应重视精神层面的移风易俗。通过倡导文明婚礼、增强法制观念等方式,引导村民在潜移默化中转变思想认识,遏制部分农村地区恶俗“闹婚”行为,使新的婚姻风尚成为农村婚俗的主流。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高永安等专家指出:

要遏制部分农村地区的扒衣、捆上树、喷辣椒粉等恶俗“闹婚”行为,就要加强对群众的社会文明宣传教育。尤其是在社区、农村,通过村规民约、社区共识等柔性条例实施监督和引导,建立起基于熟人社会的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引导基层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观。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传统习俗也应当与时俱进,转化为能够被认可的形式。在信息化时代,年轻人应当追求高雅文明积极向上的婚礼习俗,比如将两人相识过程的照片剪成视频播放,在婚礼现场出对联让亲戚朋友参与等,祝福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完全可以更加温馨而多元化。婚姻登记、婚庆公司等单位和部门,还可以利用自身资源,提前让新人知晓当地“闹婚”规范,宣传、引导公众转变婚俗观念,用更新颖的婚庆创意和更专业的环节设计来营造欢乐喜庆氛围。

大喜之日,欢乐要有,涵养更须有。尤其在全国城镇化迅速推进的当下,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精神文化水平是否能跟得上物质生活的提升,已成为中国社会下一步发展的时代需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精神文化的小康是其中应有之义。婚俗的文明化、去低俗化,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小步,却也是提高全社会精神文化水平、实现精神文化小康的一大步。

“闹婚”不是“胡闹”

风俗不是违法行为“挡箭牌”

抵制低俗“婚闹”

让婚礼回归美好

是我们的共同期待

原标题:《新郎被捆电线杆喷灭火器……恶俗婚闹“辣眼睛”,“热闹”怎能滑向“胡闹”?》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