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糯叽叽“粘喉咙”的东北豆包,蘸了白糖贼好吃
糯叽叽“粘喉咙”的东北豆包,蘸了白糖贼好吃! 原创 鼓小北 风味星球 收录于话题#东北 9 个内容 #粘豆包 1 个内容 #儿时回忆 1 个内容
今天的文章来自粉丝投稿。
如果你喜欢写作,对自己家乡的美味有深刻的记忆,也欢迎给我们投稿。我们的投稿邮箱是:communications@labsdoc.com
我们要求稿件从未在任何其他平台发表过,字数2000~2500字为佳。一经采用,我们将提供非常有竞争力的稿酬。
前两天朋友突然问起我家乡特色美食,脑子一下就宕机了。“我家乡没什么特色美食”,为了缓解突如其来的尴尬,我随便找了个理由搪塞她。
聊完的当晚,我就忍不住在想:不对,我家明明有好多美食啊!冬天有炸丸子、腌酸菜、烧肉、粘豆包、酸菜冻豆腐、冻梨,夏天有乱炖、菜包、蘸酱菜… 一不小心,我把我自己想馋了。
酸菜冻豆腐是东北人过冬的保留项目,不吃不是东北人
*微博@大王要巡山啊
果然人类不能思考。
而且当记忆如电影片段不停流动时,粘豆包竟成了最想念的滋味。记忆里的冬日在一点点拼凑,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在家乡过冬天了。
正宗的粘豆包味道在外地是很少有的,所以让东北游子们格外想念
*微博@阿豆子a
在东北,一入冬,家家户户要做的事,就是为冬天储备食物。凡是一切抗冻的、好储存的,都逃不出东北人的手。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冷——这里催生出好多专属于东北的冬日美食,粘豆包就是其一,地位大抵可以和腌酸菜平起平坐。
每年入冬,屯上个200斤白菜来腌酸菜是东北人家的必备环节
*微博@微微v姐
在东北人心中,如果开始包粘豆包了,就说明开始“冬眠”了。
然而,小时候的我并不喜欢粘豆包。黏糊糊、酸叽叽,偶尔还会呼嗓子。一整个冬天,我吃的粘豆包用半个手指头就能数的过来,一般都是在刚蒸豆包的那天。
刚出锅的时候,大人们让我尝尝今冬的第一口粘豆包的“锅气”。改变源自于这几年人在外地,我开始愿意尝试黏糊糊的东西了。但这也是成年后的事儿了。
大人们一般都在过年时节蒸豆包
*《过年第一季·忙年》
正宗的粘豆包,一定诞生于东北农村的炕头和土灶大锅里。粘豆包的原料并不复杂,大黄米(或江米)加上红豆馅儿即可。
发面的同时捣碎红豆并制成红豆馅,以备包豆包时可以有绵软热腾的馅
*《过年第一季·忙年》
难度在于前期的准备工作:粉米、煮馅、发面,需要至少两三天的时间。蒸豆包蒸的是一冬的口粮。
你能想象,发好的面团一米多高,在一个大大的水缸里,还有几大盆的红豆馅,一群乡邻围在炕上从太阳升起包到太阳落山。
进入豆包季,家家户户都会定好日子,挨家挨户蒸豆包。你家蒸完我家蒸,这样大家可以互相帮忙。
家里的大人们会为豆包运动全体出动,其场面不亚于过年包饺子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作为冬季里的大工程,一场豆包运动,会消耗掉多户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至于我们小孩子嘛,在这种事情上,除了一张嘴,什么忙都帮不上。
蒸豆包的所有环节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发面”。记忆里很多个冬天,都会在蒸豆包发面的那个夜晚,不能安睡。
发面前要加水反复揉搓面团才能有豆包粘粘的口感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有时甚至只能睡在床上、沙发上,因为炕必须热,房间里的面才能够温度,才发得起来。但炕热了,屁股就烫了,即使铺了一层又一层的褥子,仍旧不能坐人。
都是发面害的。
“发面”是粘豆包里的大事。一方面在大人眼中,“发起来了”预示着来年的好日子;另一方面,发不发得好关系到一整个冬天的生活质量。
发一个大面团,为一个冬天的粘豆包做准备
*微博@齐齐-1972
这一年的粘豆包好不好,主要就看面发得如何了。发面的时候会用一个大缸,通常都是自家的水缸,把揉好的面团放到大缸里,面缸在屋里及炕头的双重高温下,发上整夜,顺利的话,第二天就可以准时叫上邻居,开始一天的蒸豆包生活了。
也有出差错的时候,温度不够,或者发面缸捂得不严实,轻则延长发面的时间,重则影响面团口味。
在大缸里发好面团等待一夜后即可使用
*微博@萌新吕姐
蒸豆包用的叶子,通常是梨叶,至少在我家乡是这样,我猜可能是就地取材。
以前我们家后山上有两颗梨树,在每年叶落之前,把梨叶子保存起来,就等待着蒸豆包的日子。
蒸完的豆包,要拿去外面“晾”一会。当豆包开始冷却发硬,就把豆包一个个捡下来,放在墙上冻着。隔天再把冻得梆硬的豆包们转移到大缸里,在外面放着。
正好的粘豆包冒着热气就被端到屋外用天然冷气晾起来
*《过年第一季·忙年》
这样的一缸豆包,能吃到来年开春。
蒸豆包也是每年年前最热闹的一项活动,几乎每家都会在蒸完豆包之后,准备一桌丰富的下酒菜。
大人们热热闹闹地吃个晚饭,喝点小酒,告别一天的劳作。而小孩子也格外开心,因为大人们吃饭喝酒,就没心思管我们了。那一天可以玩到很晚。
包完豆包,一家的大人就会像这样摆桌子上菜,吃酒聊天,松解做粘豆包的疲劳
关系不错的几家都蒸完豆包之后,也就知道今年谁家的豆包好吃了。各家都会互送一些给对方。乡村生活的幸运之一,大概就是有几个关系不错的邻居,互相照顾,吃百家味。
有一种说法。东北粘豆包,源自山西同治“蒸黄蒸”,是早年部分来到东北的山西人带过来的。
山西妈妈常给在外许久才回家的孩子蒸上家乡美味“黄蒸”
*鹤鸣堂
我查了一下“蒸黄蒸”,果然和粘豆包类似。长相类似、原料类似。都是用大黄米或江米,包上菜豆或者红枣一类的馅儿,蒸熟的粘性食物。同样是在腊月时节的美食。
更深的历史我们暂且先不去考究。光是豆包这个叫法,我知道的就有两种不同的食物。一是东北的粘豆包,二是豆馅馒头(馒头里面加上红豆沙蒸制而成)。
豆馅馒头的面皮会比粘豆包的更蓬松一些
*微博@要好好努力呢宝
当然在东北,豆包是指粘豆包。粘豆包最大的特点就是粘,尤其蘸上白糖之后,会给人一种吃甜食的感觉。冻着的粘豆包,不光可以热透了直接吃,还能用电饼铛煎着吃。两面煎得皆成金黄色,一口下去,特别满足。
粘豆包配白糖在东北人看来是绝配
*微博@猫大王nekomania
豆馅馒头我们一般都以豆沙馒头代称了,不会去和豆包混淆。
粘豆包也分甜和不甜。我们家蒸豆包经常是一半一半。当然,甜的豆包通常都是为了满足小孩子的口味,老人们更愿意吃些不甜的。(豆馅里不加糖的)
我家已经好多年不蒸粘豆包了。
随着我长大,父母逐渐老去,记得有一年,我妈和我通过电话。她说她正在邻居家蒸豆包,问我吃不吃,我说不爱吃。
蒸豆包在现在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大规模,早就换成家庭用具,自家做自家吃了
*微博@飘飘cccc
打那之后,我家就好像断了这蒸豆包的习俗。再之后,每年吃的豆包,就是由仍然坚持蒸豆包的亲戚邻居们送了。
我们成了真的“吃百家饭”。
我爸是最爱吃粘豆包的,但是随着他肠胃越来越差,也吃不了几个了。我也不爱吃,他们就索性不蒸了。
在东北,做了粘豆包才能算是过年
*电影《后来的我们》
这么一想来,粘豆包随时代而生,也随时代而落。兴起于缺精粮的时代,人们把粗粮做成粘粘的细粮。衰落于物质充裕的时代,现在东北人的生活里,精米白面已经贯穿于一年四季了。
但是也许有一天,年轻的一辈儿们,也许会捡起这门手艺。通过当年的故乡食物,去找回当年的故乡之味。
东北游子唤醒家乡记忆,在面团上下功夫,做成了紫薯红薯粘豆包
*微博@我还是那个彩虹啊啊
汪曾祺曾在《人间草木》里说过类似这么一句话,能让人产生感情的东西,一定是对其有记忆。用来形容故乡的食物,再合适不过了。食物因为承载着记忆和过往,而变得格外不同。这已经不是“美味”所能涵盖的了。
想念豆包了。今年冬天得回家吃一次。
作者:鼓小北
排版:风味君
头图:微博@猫大王nekomania
图片部分来源网络
如有疑问请联系
communications@labsdoc.com
原标题:《糯叽叽“粘喉咙”的东北豆包,蘸了白糖贼好吃!》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