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家门口的好去处 | 行走上海曹杨,看曾经的工人新村大变样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说起上海的曹杨新村,很多人的记忆被带回到上世纪五十年代。
为了解决上海工人阶级住房难的问题,1951年,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亲自批准了曹杨新村的选址和建设。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工人新村,是上海工人之家的摇篮。入住的第一批居民中,许多是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因此,曹杨新村也是远近闻名的“劳模村”。它是一个时代独特的记忆,具有重要的社会和文化价值。
10月22日,“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重点样本社区之一的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以“幸福曹杨”为主题,开展了一场“双美讲堂,行走曹杨”的城市漫步活动。由同济大学建筑规划、社会学等专家和来自民间的城市⽂化学者组成的导师团,带领不同年龄层的公众一起漫步曹杨新村街道,通过“行走+座谈”的活动,向公众介绍曹杨新村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环浜水下森林、村史馆、兰溪青年公园、文化馆、红桥、百禧公园……大家边走边思,观察曹杨工人新村的变迁,探讨未来社区的模样。
曹杨环浜:从“臭水沟”,到“水下森林”
曹杨社区的城市漫步路线从曹杨环浜开始。
这条环浜全长约2.14公里,将曹杨新村重要的生活中心很好地包裹其中。主要道路沿河布置,房屋沿着道路与河流走向排列,由阶梯形向扇形变化,河浜两岸草木葱茏,勾勒出了新村最早的轮廓。
2005年,曹杨新村中最早建成的曹杨一村被列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
当年的曹杨新村为什么会选址于此?
根据《上海通》记载,曹杨新村的选址是“全面而谨慎的”。 1951年,上海市政府曾专门成立了一个专家小组负责选址工作,在五个备选基地中,选择了普陀区中山北路以北、曹杨路以西一带,原因是这里“地势平坦,足够开阔,可以满足未来大规模的新村建设”。更为重要的是,“新村的位置远离市区,却靠近沪西工业区,在疏解市区人口的同时,方便工人上下班”。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能住进曹杨新村,对于工人来说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资料图
于是,在随后的近40年时间里,曹杨新村始终不断地进行扩建和续建,发展到9个村,居民从最早的1000余户发展到3.2万余户。
曹杨新村的住宅设计是当时最时髦的。 资料图
曹杨新村的住宅外观设计借鉴了苏联农庄和上海新式里弄的风格,“白墙壁、红屋顶,石子路”可以说是当时最时髦洋气的建筑。路旁栽种法国梧桐,环滨上还有一座座风格迥异的小桥,如枫桥、桐柏路桥、杏山路桥、花溪路桥等等。
其中,位于曹杨新村第一小学旁的“红桥”名气最响:1952年6月25日,《解放日报》记者在这里为纱厂女工孔阿菊和其丈夫徐真华拍下一张照片,成为反映曹杨新村新生活的著名历史照片之一。
纱厂女工孔阿菊和其丈夫徐真华站在曹杨新村的“红桥”上。 资料图
著名的“红桥”今日模样。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期间,艺术家通过装置雕像,重现了这一历史场景。 澎湃新闻记者王昱 图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时代的更迭,曹杨新村也渐渐 “老去”。环境也发生着改变,曾经的“绿色项链”曹杨环浜,由于大量城市污水和垃圾的注入,水体逐渐发黑发臭,一度成为上海城中心出了名的“臭水沟”,居住在其周围的10多万居民深受其苦。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针对曹杨环浜的水体问题,政府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综合整治工程。其中规模最大的就是2003年起开始实施的占地9800平方米的“水下森林”生态修复工程。
如今的曹杨环浜和沿岸口袋公园。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简单地来说,“水下森林”就是在环浜水域里种养大量水生植被,尤其是沉水植被,依靠它们的自净功能,改善水质,使水体清澈;然后通过沉水植物,促进底栖生物滋生;最后,有序地放入鱼、虾、蟹类等原有土著水生动物,让它们成为“森林”里的常住居民,平衡沉水植被的生产力,形成具有良性循环能力的水生生态自净系统。
曹杨环浜的“水下森林”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如今,记者站在环浜沿岸,可以清晰地看见郁郁葱葱的植被在水中摇曳,不少鱼虾在其中游走,不仅没有了异味,水质也清澈见底。
而自2016年曹杨新村更新项目被列入上海中心城区城市更新试点以来,环浜的岸线景观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增加了不少绿化、休憩区、亲水平台和公共驿站,不少市民在岸边散步、钓鱼、下棋、唱歌、跳舞。传说中的曹杨环浜“八景”——“山水小筑,鲤鱼嬉水,花溪休闲,红桥垂钓,曹杨健身,兰园登舟,桂巷雕塑,拱桥香飘”,又得到了重现。
岸边的桂花树。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设计师在水管上设计的艺术小装置。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作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曹杨一村自2019年12月启动了新一轮改造,依照“恢复建筑原貌”的原则,保留了红色屋顶、红五星式门头、山墙的回纹镂空等经典记忆标志。环浜两岸其他的新村建筑也脱去了过去单调的“水泥色” 外衣,披上了缤纷的色彩,为社区增添了活力。
改造中的曹杨一村保留了红色屋顶、红五星式门头、山墙上的回纹镂空等经典记忆标志。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作品《曹杨的微笑》。艺术家通过影像,记录曹杨社区人们的美好生活。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新村建筑披上了缤纷的色彩。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你知道曹杨社区里有多少公园吗?
作为我国第一个以现代“邻里单位”规划理论完整建造起来的大型社区,曹杨新村的规划设计在当时具有先进性和超前意识。
今年75岁的社区居民徐女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年上海市民普遍还在拎马桶、烧煤炉,曹杨一村的工人们就已经用上了抽水马桶和煤气灶。不仅如此,商超菜场、医院学校、电影院大浴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早早就做到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各种需求。
“出门500米就有公园、步行5分钟就有公交,自己的医院、文化宫、影院、幼儿园、小学、中学……这些曹杨新村早就有了!”
曹杨新村早在设计之初就实现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理念十分超前。 澎湃新闻记者王昱 图
如今沿着棠浦路,到兰溪路,再到枣阳路、杏山路、回到花溪路,溜达一圈,仍然可以感受到“城中城”的热闹与繁华。而最让记者感到惊奇的是,即便是一块“弹丸之地”,这里的绿化建设仍然相当丰富,连续的景观步道和大大小小的美丽公园,让人倍感舒适和惬意。
沿着环浜顺时针走,首先遇到的就是兰溪青年公园。这座公园南邻曹杨一村,北连普陀区中心医院,1981年在规划风景环浜时,作为环浜三大风景区之一开始筹辟,于1984年5月建成开放。
园内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一尊名为“彩虹”的雕塑,因为当时入住曹杨新村的首批居民中,有不少是纺织女工,所以雕塑的造型就是一位典型的纺织女工形象,穿着工作围裙,右手高举着一朵棉花。
兰溪青年公园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名为“彩虹”的纺织女工雕塑。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2017年,兰溪青年公园进行了重新的改造,拆除了原有大铁门,增加了公园出入口,完善了游览路线,还新建了更符合现代审美的亲水平台、景观桥梁,成为了普陀区首座24小时开放的公园。
兰溪青年公园成为了普陀区首座24小时开放的公园。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今年恰逢曹杨新村建村70周年,为有效提升区域内的景观环境面貌和街区配套设施功能,普陀区绿化市容系统按照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对曹杨一村周边的花溪路、棠浦路、枫桥路这三条道路进行绿化景观提升。因此走到棠浦路和花溪路路口,可以看到一座新建的口袋公园——棠浦园。
景观提升后的“美丽街道”。
棠浦园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棠浦园虽然不大,但很好地利用了环浜的环境资源,将“人行道、绿化带、滨水泾”三者充分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处开放共享的绿色空间。更重要的是,它也起到大型绿地之间的承接作用,再继续沿着环浜行走不到五分钟,就是曹杨新村历史最悠久的大型公园——曹杨公园。
曹杨公园 澎湃新闻记者王昱 图
不难发现,在改造过程中,曹杨社区充分考虑到了社区老龄化的现状,为满足老年人对日常公共活动的需要,每一处公园都开辟了对弈、垂钓、歌舞、闲谈为主题的“邻里微空间”,使用率非常高。
“这里很安静,我每天过来锻炼一下身体,跟朋友下下棋、唱唱歌,以前的公园没有现在这么漂亮。”今年已经80岁高龄的张先生说道。张先生还告诉记者,每天早晨和傍晚沿着环浜河岸慢跑一圈,是自己的“长寿秘诀”之一。
公园里开辟了满足老年人日常公共需求的“邻里微空间”。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当然,除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如今的曹杨社区也有充满艺术感的新建设。近日,历经近一年的规划建设,位于枫桥路地铁站东侧的“百禧公园”落成,成为上海首座艺术高线公园,也是此次“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曹杨新村街道的主展区之一。
百禧公园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百禧公园”的前身是真如货运铁路支线,后来铁路支线退出历史舞台,留下了一段近800米、平均宽度15米的线形空间,变成曹杨铁路综合市场,也被称为“铁路市场”。市场以兰溪路为界,北段为农贸市集,南段为综合市集。
北临曹杨路,南接中山北路,百禧公园拥有近800米长的天桥廊道。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带遮雨棚的廊道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百禧公园的篮球场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百禧公园霓虹灯墙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铁路市场”拆除后,设计师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剩余空间,打造了一个多层级、复合型步行体验式社区公园绿地,分为上、中、下三层。北临曹杨路的入口为主入口,南接中山北路。
景观长廊划分为南北两翼,北区有广场、篮球场和咖啡店等设施,南区休闲座椅较多。市民还可以在桥下展厅了解曹杨新村的建设发展历程、劳模事迹,重温别具曹杨特色的历史场景。
百禧公园艺术装置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百禧公园夜晚的市集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桥下展厅的展览。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打造一个幸福的“宜学空间”
本次空间艺术季中,曹杨新村街道以“幸福曹杨”为主题,展示了曹杨社区“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五块内容。
作为一个老龄化社区,其中的“宜学”板块,通过举办宜学微展览、“双美讲堂,行走曹杨”城市漫步、在线课堂、学习活动周等多场活动,创新地探讨了“终身学习”在社区教育发展中的现在和未来。
“双美讲堂,行走曹杨”城市漫步地图。
“宜学”板块策展人之一的方昕,带领记者参观了位于曹杨路805号的“尚学中心”。它是由上海开放大学普陀分校与曹杨社区共同打造的开放性学习空间 ,中心内部依托上海图书馆、喜马拉雅、阿基米德、上海学习网、昕明工作室等优质教育资源,开设有展示区、公益区、自习室、多功能厅等多个覆盖全年龄段的学习场景。此次艺术节期间,它也成为了“宜学微展览”的举办地。
位于曹杨路805号的“尚学中心”由畎亩建筑创始合伙人尹舜设计,是一个开放性的社区学习空间。 潮字文化/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方昕介绍说:“上海是一座充满学习力的城市,有很多老年学校、街道社区学校、继续学院,教育资源非常丰富。我们采访了曹杨社区的很多老人,他们也提到了自己学习的故事,分享了对于终身学习的需求,所以我们就想为他们打造一个可以学习的地方。”
尚学中心为社区居民打造了一个学习空间,也通过举办“宜学微展览”,传播“终身学习”的理念。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除此之外,曹杨新村村史馆已经整修一新,设置了“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和“新世纪·更上一层楼”两个主题板块,展现了70年来的社区变迁历史和动人的劳模故事。曹杨社区文化馆在艺术季期间也将举办“苏河水岸”文化旅游节天天演文艺活动,馆内功能和服务都得到极大的完善和提升。普陀区妇联还与普陀区体育局共同打造曹杨社区“共享”亲子活动室、亲子运动乐园。
方昕表示,“我们希望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使终身学习成为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