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杨浦大桥的故事(下)

2021-10-24 17: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上一期《杨浦大桥的故事(上)》中提到,在克服一系列困难后,大桥终于横跨黄浦江上。建成后的杨浦大桥全长8354米,其中主桥1172米,中孔跨度602米,主桥面宽30.35米,设六车道,两旁各有两米宽的人行道。两岸桥塔高208米,桥塔两侧各有32对共256根鹅黄色拉索将桥面凌空悬起,索面成立体扇形布置,蔚为壮观。

这座大桥承载着无数老上海人的记忆,一起来回顾那些“老故事”吧!

杨浦大桥的两个桥墩都在岸上,跨度602米,是当时世界桥梁的“第一跨度”,为世界桥梁理论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杨浦大桥建成后,居民兴高采烈地走在桥上

桥梁设计首要的问题是计算出桥梁的内力。杨浦大桥比南浦大桥主跨长出179米,古典的桥梁理论在这样的主跨长度面前已显得无能为力。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总设计师林元培早在主持设计重庆嘉陵江石门大桥、重庆长江二桥和南浦大桥等跨径超过400米的大桥时就发现,古典理论的内力计算同桥梁的实际内力存在误差,而跨度越大,误差也就越大。

针对这个难题,林元培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适用于一切空间结构而不只囿于桥梁的“空间结构稳定理论”。有位外国专家用古典理论做了一个杨浦大桥设计方案,供有关方面参考。该方案与“林氏理论”计算的方案比较时,其结构的刚度存在明显不足,内力计算误差则高达62%。

建设中的杨浦大桥

由于杨浦大桥工程向亚洲开发银行申请了巨额的建桥贷款,因此亚洲开发银行先后组织专家对工程进行了五轮审核,还请来了世界级桥梁权威专家。1992年8月17日,亚洲开发银行组织的三位代表充分肯定杨浦大桥的设计、制造与施工都是现代化的、安全的。同年9月,世界级桥梁设计巨匠云集于美国纽约,共同参加国际土木工程会议斜拉桥会议。林元培作为中国代表,向与会的近百名桥梁设计师清晰地阐述了他对上海“南浦”“杨浦”两座斜拉桥的设计理念,并描绘了中国斜拉桥的发展前景。他的发言,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建设总指挥朱志豪曾深情地回忆邓小平三次视察两桥的情景。1992年,邓小平第二次视察南浦大桥时,了解到这座桥的投资还有结余,便轻声地问道:“这座桥是不是世界第一?”朱志豪回答说是世界第二,世界第一的杨浦大桥正在施工,邓小平听后微微地点了点头。

1993年12月13日,90岁高龄的邓小平再次来到杨浦,冒着寒风细雨,登上完工不久的杨浦大桥主桥,并坚持下车冒雨走了二十多米。当得知这座桥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斜拉桥时,他高兴地握着朱志豪的手,赞叹道:“感谢上海的工程技术干部,感谢上海的造桥职工,向他们问好!这是上海工人阶级的胜利,我向上海工人阶级致敬!”

“杨浦大桥”四字由邓小平题写

邓小平一行在杨浦大桥留影

在杨浦大桥留下珍贵记忆的还有巴金先生。1994年,已经90岁高龄的巴老经医院同意后,在家人的陪伴下,圆了自己的心愿——花一天时间游览正在建设中的浦东。杨浦大桥、东方明珠等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经过杨浦大桥时,原本坐在车上的巴老特别兴奋,还特意下车由女儿推着轮椅,在桥面上走了一段,细细观赏桥上风景。

如今,黄浦江上已有了十余座跨江大桥,而杨浦大桥依旧是人民心目中开辟浦东、浦西结合新格局的“焊接点”。大桥巍然屹立浦江两岸,桥下行驶着万吨巨轮,桥上飞驰着熙攘车辆,不断谱写新的发展乐章……

文字/图片:党诗

原标题:《杨浦大桥的故事(下)》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