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学“打开院子”:开放街区该如何落子?
大学真的要“打开院子”了,但这并不是拆墙。
近日,北京规划部门表示,将在海淀区率先开展“高校用地内城市路网规划”研究管理工作。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已经重新钉桩道路红线,以优化街区路网结构。
事实上,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明确“今后城市里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目前,“街区制改革”新政已然走到你我身边。
实际上,街区制的规划实践之前已经在不断推进,例如,北京通州建设城市副中心的规划方案,以及三里河地区的窄巷拓宽工程。新政先在新建地区实施,同时率先打开单位大院的做法,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
在这一逻辑下,打开高校大院促进城市道路微循环,包括公安、住建、城管执法在内的有关部门应该慎重、周全地出台系列配套措施,及时回应合理关切,方能使得这一政策为包括学生、教师、小区居民在内的更广泛的公众接受,避免成为“失败案例”。
首先,应该明确,打开大院并不意味着“拆围墙”。路网打开后,相对小的地块里头还是可以拥有围墙或栏杆,以实现安保目的。例如,以复旦大学邯郸校区来说,其北区、东区和南区都是各自拥有大门和围墙的独立地块,但穿行于不同板块之间需要经过居民区、菜场与马路,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乘坐公交车出租车,或就餐娱乐,都很方便。只不过,原有大院制的楼栋关系,可能未给院内子地块之间建设围墙、门禁留有足够的空间,道路与建筑之间后退距离也可能不足,导致噪音防护能力不够。这些都需要统筹进行改造完善。相对而言,中国人民大学这样“统一大院式”的单位,改造难度更大一些。
再者,公众对于安全的担忧并非无的放矢。所以,街区形态转型的同时,还要安全投入充分,如以高标准配备的技防设备、增加相关派出所警察与辅警员额、提高路面见警率,并且针对违法犯罪强化执法。开放式街区有利于城市道路交通微循环,政府可以用安全投入换得交通效益,这样通过价值交换,得以皆大欢喜。
至于对小贩摆摊、附近居民进出校园的恐惧,也不必过分渲染。其实,发达国家诸多知名高校,基本不存在我国这种封闭的校园,甚至有的高校连教学楼都是租赁附近街区的商业写字楼。正是在自己选择室友、租房居住、外出上课实习的过程中,年轻人逐渐变得成熟独立起来。同时,美丽、年轻、开放的校园环境,也与当地社区相融相生,形成了高校的外溢贡献。
真正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是邻避效应和本位主义。个别“大院单位”或许可能仗着行政级别或者以内部“民意”为借口,拒绝开放院内道路,导致新政难以实施,断头路仍旧“断头”。
实际上,路网通畅后,首先受益的即是这些单位,例如,清华大学从主校门走路到最北侧的紫荆公寓,竟需要半个小时,从公寓骑车到最近的地铁站,竟也要一刻钟,并且打车极其不便;一些行政机构大院嵌在路网中间,造成周边拥堵,内部上班人士亦苦不堪言。
所以,打通路网还得克服“封闭保守心理”,避免“我文化高,你素质低下”的猜忌,这不利于社会群体之间的对话互信,反过来强化了不安全感。
这次人民大学、北航等大学试点“打开院子”,搞街区制改革,是一件大事,相关部门还得统筹配套、回应关切,把好事办好。
(作者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