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汉密尔顿》:非主流的嘻哈音乐剧如何演绎美版《建国大业》

小慢
2016-08-02 10:21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2015年夏天,美国财政部想把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头像从十美元上换掉,认为是时候加一个女性人物的头像到美元纸币上了。当时美国财政部打算拿自己的奠基人汉密尔顿开刀。然而,几个月后,《汉密尔顿》,这部以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的生平经历改编的音乐剧席卷了全美:八项纽约剧评人奖、十一项托尼奖、格莱美最佳音乐剧专辑奖毫无悬念地被剧组收入囊中。原价不到两百的票在二手市场上被炒到三、四千美元。连最刻薄挑剔的剧评人都说,《汉密尔顿》是一部值得你倾家荡产买票去看的剧。

《汉密尔顿》剧照

汉密尔顿到底是谁?一部”非主流“的主旋律音乐剧又是如何扭转乾坤,让汉密尔顿从“被遗忘的”国父成了最受关注的国父?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比小说还要精彩的人生

美国建国史上,从签署独立宣言的各州代表、参与独立战争的将领,到战后稳固美国政治体系的领袖,基本都是出身于新英格兰殖民地的资产阶级。混迹其中的汉密尔顿却出生在加勒比海上一个偏远贫穷的小岛上。小岛各方面都十分落后,殖民者依靠黑人奴隶维持朗姆酒生意。汉密尔顿的母亲跟人私奔,在生下汉密尔顿后生父又遗弃了他们。背负私生子之名长大的汉密尔顿是个极有野心的人。在他十四岁给朋友写的信里说,他对所处之地极度鄙夷,对自己的境遇厌烦之至:他渴望改变,渴望一场战争。多亏了他母亲留下的书籍,汉密尔顿自幼读到不少古罗马英雄故事,在马革裹尸、 为国献身的理想中长大。对他而言死亡一点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辈子都困在这个破岛上。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才略出众,思维超前。他十七岁的时候终于离开小岛来到纽约上大学。现在看来年龄正好,然而那个时代不少精英人物都是十四、十五岁就开始接受大学教育了——比如那个亦敌亦友的副总统亚伦·伯尔。于是汉密尔顿拼命学习想提前毕业,还努力自学,似乎是要弥补“输在起跑线上”的过去。在革命期间他也不忘学习地理和贸易知识。处理起国事时的汉密尔顿总是十分客观理智。独立初期,十三州的代表都难免过度牵挂自己所在的州,对中央政府十分反感。而外来的汉密尔顿倒是很有大局观,毫无偏颇、坚定拥护联邦政府。战争刚结束他便自学法律、花了半年时间就获取资格证成为优秀的律师。在人们对联邦宪法犹疑不定的时候,他承担起捍卫宪法的责任,用《联邦党人文集》一步步稳固了革命初成后步履艰难的美国。

汉密尔顿与乔治·华盛顿合作了十几年,虽然彼此十分熟悉但并不是朋友般的亲密无间。华盛顿对他总有一种长辈照顾小辈,然而骄傲如汉密尔顿者,并不想要人照顾。不过这不妨碍二人携手治国相得益彰。汉密尔顿的智慧、口才和工作狂性格如同出鞘的利刃,在解决现实问题时所向披靡。但是他不懂得约束自己。华盛顿不那么善于谋划对策,却有着卓越的胆识和决策能力,能领导汉密尔顿恰当地发挥才能。更重要的是二人都十分钦佩对方的才能,可谓“英雄惜英雄”。虽然争执过很多次还闹翻过,华盛顿仍然会在他最艰难的时候表示支持。正是依靠华盛顿的背书,汉密尔顿才有机会不断将设想付诸现实。

《汉密尔顿》剧照

汉密尔顿的口才和文字功力让他得以改写自己的人生、推动美国历史的进步,也让他陷入困境甚至伤害到自己和家人。他过度敏感的内心对功名看重得近乎偏执。虽然汉密尔顿的职位是财政部长,但是美国定都、组建军队、外交政策等大事小事他都参与决策,并且态度强硬,也由此得罪了约翰·亚当斯、托马斯·杰弗逊、詹姆斯·麦迪逊等政坛要员。这些总统级人物自然要捍卫自己打压政敌,这也为汉密尔顿名誉受损埋下伏笔。

十美元上的汉密尔顿

情场上的汉密尔顿与战场上的他一样攻无不克。在战争期间他为纽约权贵的女儿伊莱莎·斯凯勒(Eliza Schuyler)神魂颠倒,虽然无名无权,却靠个人魅力和一封封情书俘获了伊莱莎的心。二人的爱情简直是琼瑶剧般浪漫,也是TVB一般狗血。有了好几个孩子之后的他与有夫之妇马莱娅·雷诺兹(Maria Reynolds)搞过外遇,还被马莱娅的老公讹了不少钱。政敌追查他的银行账户、质疑他挪用公款之时,他为了证明自己的清廉,不惜公开被人讹钱的真相。一时间桃色丑闻沸沸扬扬,他的事业遭到严重打击,他的家人也受到了极大伤害。

论人生轨迹戏剧化的程度,汉密尔顿的故事可算是莎士比亚级别的,就连死法也很奇特。汉密尔顿年轻时结识了同样精明的亚伦·伯尔,二人曾经在法庭合作辩护过。当他们都开始从政后,汉密尔顿认为伯尔是个自私自利的政客,与之争锋相对,这导致了二人的冲突升级到决斗的地步。中年汉密尔顿的基督教信仰愈发坚定,他认为一个人没有权力剥夺他人的生命。但是在决斗面前退步是懦夫的行为。为了名誉他选择接受伯尔的挑战。为了自己的信仰他不得不放弃开枪的机会,在决斗中拔枪射向天空,最后用死亡捍卫自己的荣誉。

汉密尔顿祈求过一场战争,于是他领导了美国独立战争最光辉的约克镇战役;汉密尔顿曾渴望像凯撒一样开辟一个新的帝国,于是他促成了美国联邦制又开启了华尔街;汉密尔顿说过要用光辉的方式离去,于是他坚守着善念和荣誉、在生命轨迹的制高点戛然止步。所有这些故事,都被《汉密尔顿》剧组忠实地搬上了舞台。

历史、嘻哈、音乐剧:美国版“建国大业”的诞生

从他17岁踏上纽约的土地到49岁在纽约去世,汉密尔顿大起大落的人生被罗恩·彻诺(Ron Chernow)写成了800多页的传记;这本传记到了百老汇作家林·曼威·米兰达(Lin·M·Miranda)手里,被改编成了嘻哈说唱形式的音乐剧。

彻诺所著的《汉密尔顿》一书中文版,米兰达正是在书店看到了这本书之后,萌生了创作《汉密尔顿》的想法

历史,嘻哈,音乐剧。没错,最开始连剧组演员都不相信这几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词汇居然会连在一起。不过在才华横溢的米兰达笔下,一切皆有可能。从小听着百老汇音乐剧和嘻哈流行歌曲长大的米兰达在自己的第一部作品中就把两个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融汇贯通:由他创作并主演的音乐剧《身在高地》(In The Heights) 主打嘻哈说唱歌曲,明快俏皮的风格把米兰达身边的生活琐事讲得令人热血沸腾。这在百老汇舞台上开创了先例,米兰达也借此获得了第一个托尼奖。

米兰达创作的第二部音乐剧就是《汉密尔顿》,而且又一次主演自己创作的剧。这部集大成的作品展现出米兰达艺术生涯的方方面面——对音乐剧的传承、与角色性格的共鸣和强烈的个人风格。

《汉密尔顿》的编剧、作词、作曲及”汉密尔顿“的饰演者米兰达

对米兰达影响最大的音乐剧作曲家中,一个是拿过八个托尼奖的传奇作家,史蒂芬·桑德海姆(Steven Sondheim)。桑德海姆作品的特点之一是类似于说唱的快节奏歌曲,以及对歌词韵律的雕琢。另一个作曲家则是《吉屋出租》(RENT)的词、曲和剧本作者乔纳森·拉森(Jonathan Larson)。1996年上演的《吉屋出租》用摇滚风格的音乐讲述了纽约底层人民的生活,也是拉森身边发生的故事。摇滚乐的情绪爆发出年轻人的愤世嫉俗,又带着一丝无奈和一点期许。这部剧的故事颠覆了多年来主导百老汇舞台的题材,艺术上的突破和当年的影响力与《汉密尔顿》不相上下。米兰达作品的风格受到许多前辈艺术家的影响,而这二人的印记最为鲜明。

亲自演绎自己创造的人物和故事,这在百老汇舞台上并不多见,他似乎已经与角色融为一体了。米兰达与《汉密尔顿》有强烈的精神共鸣——对革命的热情,对使命的责任感,对女性形象和人权表达出的尊重,对人性脆弱一面的挣扎和痛惜之情,对爱与亲情的珍视和感激,对伟人形象的钦佩和对民族历史的认同感。看完这部剧,你感觉他不但思路清晰地给你讲了个动人的历史故事,而且还把自己的感受掏心窝子地跟你交流了一番,讲到欢喜处笑,讲到动情处哭,讲到得意处眉飞色舞,讲到悲痛处伤心欲绝。

当然舞台制作远不止词曲剧本创作这么简单。汉密尔顿这部剧真正的秘密武器是米兰达的团队——导演托马斯·凯尔(Thomas Kail)、编舞安迪·布兰肯博勒(Andy Blankenbuehler)和乐队指导埃里克·拉克莫(Alex Lacmoire)。2008年的《身在高地》是四人第一次合作,便一举拿下最佳词曲、最佳编舞、最佳乐队编排奖并获得最佳导演提名,以及该季度的最佳音乐剧。

导演、乐队指挥和编舞

米兰达与导演凯尔这对搭档一如当年的汉密尔顿与华盛顿:米兰达不断构思新歌曲,想法层出不穷,但是真正的创作进度很慢,毕竟一开始他也不确定这个嘻哈剧能否实现,于是前两年总共只写了两首完整歌曲。凯尔认为这是个可行的剧本,于是他开始要求米兰达严肃对待,监督、鞭策他把各种想法落实到纸上,协助他取舍权衡。

《汉密尔顿》开演之后立马就占据了所有戏剧媒体的评论板和相关专栏,成了全美最受关注的舞台剧。这只是一个开始。《汉密尔顿》在百老汇上演了几个月就把之后一年的票都卖光了,原价不到两百的票在二手市场上被炒到三、四千美元。奥巴马自己到剧场看了两遍,今年春天,奥巴马更是将整个剧组邀请到白宫表演剧中的片段。音乐剧所能获得的所有奖项几乎都被收入囊中。米兰达登上了《滚石》杂志的封面,又被《时代》杂志评为年度最有影响力的百位人物之一。在许多剧评人和观众心目中,《汉密尔顿》已经可以和《悲惨世界》并肩,作为最伟大的音乐剧之一而被载入史册。

图中的两个背影,左边是米兰达,右边是奥巴马。照片正面是剧组。当天饰演汉密尔顿的是他的替补。米兰达表示要以作者的身份跟总统先生一起看剧。

摄影:Pete Souza (奥巴马御用摄影师Chief Official White House Photographer.)

颠覆与传承:小众且”非主流“的嘻哈音乐剧何以征服全美?

连最刻薄挑剔的纽约时报剧评人本·布兰利(Ben Brantley)都说,《汉密尔顿》是一部值得你倾家荡产去买票的剧。无论是流行乐坛的《滚石》、影坛的《好莱坞报道》、《美国时尚》,还是英国的《经济学人》,在形容这部剧的时候,最爱用的词是“革命性”和“改写历史”。这是1776年美国史的关键词,也是这部音乐剧给多数人带来的第一印象。

该剧的选角是这场“革命”的一部分。一群少数族裔讲白人祖先的故事,这在百老汇主流舞台上是第一次。主演汉密尔顿的是西班牙裔的米兰达,女主角伊莱莎是有亚裔血统的菲利珀·苏。这部剧里的三个总统配角——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弗逊和詹姆斯·麦迪逊——也都由非裔黑人演员饰演,除了有特殊寓意的英国国王是白人演员,其他演员都是拉丁裔、非裔和亚裔等。这种选择是刻意的:当今的美国是一个多种族移民的国家,米兰达要用现代的语言讲述旧时移民的故事。 这种颠覆性选角方式给百老汇带来的多元化刺激立竿见影:2016年复排的《1776》(讲述美国独立宣言的音乐剧)也采用了多元化选角,同样大获成功。

The Schuyler Sisters,三姐妹由不同肤色不同族裔的演员饰演,正暗合了今日美国的族群状况

《汉密尔顿》将说唱歌曲的叙事技巧发挥到了极致。但剧中歌曲风格并不单调:不同年代的说唱歌曲节奏、嘻哈与流行风格的交融、爵士和布鲁斯歌曲穿插都是米兰达的拿手好戏。更为显著的是歌词里绵密的押韵。米兰达的押韵技巧并不限于每句句末音节,而是精确到一个个短语,再扩展到整个段落,颇有中文的长句对联的巧妙之感。如同诗句一样的韵律与节奏感强烈的嘻哈音乐交融,一层又一层音调与语义的前后呼应,让人感到震撼之余回味无穷。

举个例子,在亚伦·伯尔的精彩歌曲《静候良机》(Wait For It)里面,伯尔表述了自己冷静克制的人生观,对生死与爱情的感悟:

伯尔也明白,与他的信条相反,汉密尔顿的人生是不停地冲锋:

富含哲理又回味无穷的歌词前后呼应,也暗示着剧中两位主角的命运交织。

这样精致又朗朗上口的音乐把小众的舞台歌曲带回大众的流行文化。在采访中,米兰达反复说道,很多嘻哈音乐家的故事和这个流派本身就是一种从底层走向主流的精神。纽约时报剧评人说,剧里的嘻哈音乐是年轻人、反叛者、革命家的语言。的确,说唱的那种急切、坚定和力量感放在年轻汉密尔顿身上真是再合适不过。 对于年轻观众来说,曲风熟悉而亲切,而老年观众和非流行乐爱好者也能够理解 。举个或许不那么恰当的例子,这与《明朝那些事》受欢迎的原因一样:遥远和尘封的历史变得好看,是因为作者的叙事方式消除了观众与历史的距离感。 就连高校和中学的历史老师们相当喜欢《汉密尔顿》,认为米兰达的音乐剧可以当教材听,轻轻松松就让孩子们对这个历史人物产生极大兴趣。

小观众模仿The Schuyler Sisters。来源:剧组推特 https://twitter.com/HamiltonMusical/status/717859105386459137

有人说《汉密尔顿》是美国版的《建国大业》。回顾建国历程的艰辛、了解民族的过往会激发观众的民族自豪,但最触动观众的则是人物的真实感。剧中的那些伟人也有弱点,会犯错,会在危机面前犹豫,会偏执狭隘或者自私自负,在美色面前无法抵御诱惑。但这并不能抹杀他们的功业和光辉,以及他们为这个新国家做出的贡献。他们像每一个有梦想的人一样,为人生难题挣扎,为爱人的逝去哭泣,为信仰战斗到最后一刻。

《汉密尔顿》剧照

最后说一句,2016年的夏天,在更换头像的方案出台一年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汉密尔顿》粉的呼声——美国财政部表示保留十美元上的汉密尔顿,女性头像就拿来替换二十美元的纸币上的安德鲁·杰克逊(Andrew Jackson)吧。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