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FIRST观影报告|繁荣时代的清醒和冷静

澎湃新闻记者 陈晨
2016-07-26 13:45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西宁FIRST青年影展评审团

7月21日至30日举行的西宁FIRST青年影展今年已经是第十届,尽管评审团阵容已经豪华“升级”到请来王家卫当主席,汤唯、陈坤等明星也来为今年的FIRST撑场面,不过地处偏远的青海,电影节自带一种天然的“边缘气质”。

曾经捧出《光棍儿》、《美姐》、《心迷宫》、《黑处有什么》等在影迷圈子里颇有口碑佳作的FIRST,今年的片子怎么样呢?

有一幕场景大概可以说明点问题——展映过半的一天,几个志愿者在转场途中交流心得,共同的一句感叹是“好沉重”、“看得好难过”、“下一部好像还是这样”……

在这个影展上,一部部无比接近当下普通人生活的影片,生动淋漓地把现实砸在观众眼前,这些影片大多是长镜头下慢节奏,细致描摹着无可辩驳的当下生活困境,在这里“刷片”,难免刷出些“苦大仇深”的郁闷感,而这又是这个影展最有力量的宣言。

部分入围影片

作为一个以“处女作挖掘机”为己任的影展,FIRST充满年轻的朝气与活力,当然,作为处女作的这些影片,大多生涩且带着难以忽略的瑕疵,优缺点都来得显眼。

而更加值得说道的是,作为一个半民间半政府主办的展映,影片的独立气息,和其中对于当下中国社会的关照和担当,都令人感受到中国电影的一部分青年创作者在这个繁荣时代的另一重清醒和冷静。

这份片单,仅盘点本届竞赛片单元的八部剧情长篇处女作。

迷信乡村

《保守之地》:风水宝地和经济效益都是自私的挡箭牌

故事从采石场的事故说起,村里人心惶惶,传闻灾祸源于周老板的石场给村里引来了诅咒。村中长者八叔更是煽风点火,使谣言四起。周老板被逼无奈下,导演了一幕另类荒诞的祭神闹剧——巨型充气土地公接受着村民的朝拜,也保佑着一方土地的“风水财源”。

“迷信”是本届FIRST的另一个主题,好几部剧情片和纪录片都有所涉及。对于神明的崇拜在影片中一方面作为传统的象征与经济发展相互对立,另一方面村民对此的态度除了保守守旧,又将其作为满足自己一己私利和嫉妒心理的挡箭牌。在这片土地上,所谓的风水与敬畏,都蒙上了双重色彩。

男主角周老六的扮演者是曾经贾樟柯御用的男主角王宏伟,“小武”已经成了面带沧桑和油腻感的大叔,脸上有着招牌式的鄙夷和不屑。

导演在映后阐述中坦言,自己是看着小镇的建筑逐渐改头换面而深感传统与当下文明的冲突而萌生灵感。因为自身也抱着迷茫的心态不知如何评判两者的优劣和价值,故事最终走向一场荒诞的仪式。但兴许也是这种并不明朗的态度让整部影片在呈现一个原本可以更犀利的主题和故事时显得多少有些底气不足。

《中邪》:特别糙的片子没一个特效但特别吓人

两名大学生去农村拍摄有关算命题材的纪录片,在山东临沂,“还人”是一种家喻户晓的民俗传统,男女主人公跟随当地最灵验的王婆来到偏僻的山庄,却意想不到地发生一系列的狰狞可怖的事件。

算命以及农村人的迷信,装神弄鬼的仪式感,以及由于迷信而营造出先天的悬疑感,给影片提供了天然的施展土壤。最终,迷信的“中邪”当然要被揭破,但每个人又似乎都中了人性中某个弱点的邪而无从摆脱。

《中邪》大概是本届FIRST被谈论最多的一部影片,没上过大学的导演,带着一群做服务员、传菜员的“横漂”,用七万块的成本,拍了一部比院线上大多数洗钱恐怖片好看得多的恐怖电影。

这七万块的成本让电影节执行长在谈起这部电影的时候用了“心疼”这个词,而导演自己也在映后交流上说不忍看第二遍,因为“太糙了”。

廉价的机器在夜晚拍戏的时候根本达不到保准的感光度,剪辑中没剪干净的残余画面和字幕中不时出现的错别字,简直让《中邪》在技术上比绝大多数的学生作业更加业余。而这部“糙”片创下了本次影展竞赛单元最高的上座率,满座的影厅连台阶都坐了人,放映过程中全场不断发出各种惊呼和喊叫。

而这种恐怖并不来源于画面和音效,影片没有任何特效化妆镜头,没有血腥残忍的道具,也没有煽动情绪的音乐,甚至因为剧组太穷,根本没有布置任何自然光源之外的光。

一切的恐怖来自于对拍摄现场环境的把控和剪辑节奏,伪纪录片的拍摄方式和主观视角对于心理恐惧感的营造不断将气氛推向黑暗的高点。

作为一部处女作,《中邪》中看得到太多拼贴各种欧美以及本土电影的影子,从各种伪纪录片的欧美小成本鬼片到国内文艺片,甚至在不少时候导演在其中练手喜剧。

完全非科班出身的导演和借钱来西宁的部分剧组成员,有着与其他“学院派”创作者截然不同的“怯生生”和“质朴”。导演马凯主动跟观众交代自己借鉴了这样那样的影片,面对观众的提问,会谦虚地说“我也没学过电影,不知道这样拍对不对”,制片人说自己其实从来没什么电影梦想,就是被初中同学“忽悠”说国外的小成本电影能番翻赚大钱

老龄社会

《喜丧》:喜大普奔地告别礼义廉耻孝

本届FIRST最值得推荐的影片,也是最“苦大仇深”的一部影片。《喜丧》是一个惊喜。作为一个青年导演的处女作,它有着很高的完成度。影片通过一个老人对几家儿女的走访,串联起农村关于现实和伦理的种种问题,传统的礼义廉耻孝在最后的这点日子里一一瓦解,而每一个家庭又的确有着自身难保的无奈。

86岁老人林郭氏,35岁守寡,育有四子二女,四世同堂。影片开头,几家子女坐在一起,儿子对她说,“你摔到以后,我们都走不开,都得围着你转,可各家都有自己的生活。”子女们凑了钱想送老太太去敬老院,可敬老院床位紧张,只能等其他老人去世。于是老太太提出要到子女家轮流居住。

老太太在片中不断地拜观音,每次祈愿只说同一句话,“菩萨保佑孩子们平平安安。”

在大儿子家,她鼓励想要离开农村去江浙打工的孙女离家出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被气急败坏的媳妇扫地出门。

在二儿子家,她的孙媳妇想要进城打工多挣一份收入,要二儿媳帮她带年幼的孩子,婆媳矛盾不断恶化。

三女儿对老太太说,“我要是老了没用了,我肯定自己去死,不去敬老院,给孩子们多留点钱。”三女儿的儿子在外跑运输,在老太住在那家期间,出了车祸白发人送黑发人。

还有两个孩子直到母亲死都只寄来钱,从未露面。

有一个镜头,前景是老人与女儿的话别,景深处是年幼的曾外孙女对着死去父亲的遗物说话,生离和死别以一种波澜不惊的方式从生活的琐碎中匆匆略过,细思之下多少唏嘘。

中途老太太得了笑病,每有触动神经的事情发生,她都狂笑不止,这样的设定对生活充满了讽刺。在她一次次停不下的笑声中,儿女们的生活逐渐乱了套,孙辈们陆陆续续离开了这个看不到出口的小村子。

敬老院里终于有老人去世了,去敬老院的前一天夜里,林郭氏仔细打扮了自己,然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儿孙们给她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喜丧。丧礼上每个人都发自内心的高兴,欢歌笑语地准备迎接新生活。

而一转头,收着老太太传家宝的那个最强势的二儿媳成了带着留守儿童的空巢老人,她在一次操劳过后摔倒,一切似乎又要重演。

《喜丧》在每一个环节都做了精心编排又尽量使之不着痕迹,导演熟悉农村生活,也洞悉农村的人情世故,这让他在讲述这个残酷的故事时带着一份让人心生寒意的从容。

《冬天里》:长生不老,求死不得

这大概是整个FIRST影展最沉闷的一部片子,但沉闷中带着不像处女作的成熟和冷静。

和《喜丧》一样,《冬天里》讲的是农村老人的故事。老人把地和房子都给了老二,却因为偷偷给小儿子汇了5万块钱被二儿媳赶出了家门。老人去投奔女儿,又遭到女婿反对默默离开。村长出面调节,两家人吵得不可开交,老人委屈地对二儿子说了一句“你结婚我给你花了20万”,这几乎是他唯一的反抗与辩驳。

被扫地出门的季节正值寒冬,没拿到赡养费的老人搬到了村口暂时没人住的小破屋里,他在雪地里捡垃圾、赶牛车讨一点生计,还要遭到儿子的嘲笑嫌他丢人。在外地的小儿子来看了他一眼,初衷竟是“谈了个女朋友想结婚,回家再要点钱”,见老人山穷水尽,也就头也不回离开了。

老人用攒了好久的零碎钱投了一注彩票,“中奖”后拆穿了一个骗了村里人好久的假彩票销售点;拖着残躯跋涉到卫生所开来的安眠药也只让他在吃完“最后的饱餐”后睡了一个安稳觉,然后重新睁开眼面对操蛋的生活。

村里请来公益律师要帮他跟儿子打官司讨要赡养费,但他怕官司对儿子有影响,还是决定不告了。走投无路之下,他卖掉了养了十几年唯一陪伴他的老牛伙伴,卖牛的过程却被人盯上,当晚就闯进小屋抢了个精光。

村长又来通知他这房子卖出来了,于是大年初一,合着热闹的鞭炮和恭贺新禧的歌曲,老人拖着摇摇晃晃的佝偻身躯和一点点破家当行走在雪地里。

影片中主人公和其他人的互动很少,人情的冷漠和整个影片的基调是一致的。每一个事件发生之后老人也几乎没有任何的情绪反应,沉默无言的生活在继续。

导演的镜头也极其克制,变化非常少,保持距离感的中景占据了大多数的时间。

没有批判,没有争吵,没有主导事件,一路平铺直叙一段冬天里的流水账,流水就在这样冷冷的铺陈中结冰了。

生活时代

《八月》:九十年代里的黑白质感

特别轻描淡写的一部片子,黑白摄影很考究,把小城镇的往昔岁月描摹出精致的怀旧感。

准备升初中的小雷,开始无所事事的暑假,连假期作业也没有,他看着身边大人们忙忙碌碌的生活。恰逢国企改制,铁饭碗被打破,下岗成了个横空出世的新词汇,小雷父亲的单位家属院里每一个家庭的生活都被改革影响着。有人早早跳出去另辟炉灶,有人郁郁寡欢消极怠工。小雷的父亲总说着不愿低下“高傲的头颅”,日日被母亲数落。

百无聊赖的暑假,因为发生地在偏远的西北小镇,倒没有什么闷热的感觉。影片几乎没有矛盾冲突,也不存在推进故事的主线,导演执迷于刻画生活的种种细节和他记忆中黄金时光中人与人单纯的人际关系。

但相比《冬冬的假期》、《一一》等以儿童视角看到成人生活的影片,《八月》里的生活还是太过流于琐碎和表面。导演还有从小人物看整个时代的野心和诉求,但显然影片中的事件和人物走不到这么远。

《野长城》:开阔写实荒野里压抑荒诞的畸爱

关于农民工爱上名校女大学生的故事。民工李占强两年前在公交车上被女大学生冯丽丽让座,他对女孩的笑容一见钟情,之后尾随女孩掌握了她许多个人生活信息,还自学英语希望拉近和女孩的距离。

李占强收藏了冯丽丽被贴在学校宣传栏里的照片,却发现工友偷了他的照片进行自慰。不允许“女神”被玷污的李占强气急败坏割下工友的蛋,在决定自杀前将冯丽丽绑架上了野长城。

《野长城》值得肯定的地方在于这部影片试图探索在单一空间场所中用镜头表现人物关系的变化。以上所有的内容全部在两人的对话中产生。因为绑架的关系,女生始终处于静态,大部分时间连动作都没有,只有面部表情的表演。在明明开阔的野外,导演却力图表现压抑和紧张,使得野长城这个场景显得十分封闭。

但导演的追求实现得并不好,尤其是以对话撑起整部影片的骨血这样的做法,要求对话本身的内容必须足够经得起品评。诸如《爱在黎明破晓前》及其三部曲中,男女主人公在一路闲聊中相爱,不仅展现了彼此的吸引力,还让人看到欧洲文明的华彩。

而影片前大半,内容完全重复,男人一再说着对女人近乎变态的留恋,而女人一味闪躲恐惧并表示两人不可能。对话内容对于情节推动近乎为零,在交代完背景之后完全处于“卡壳”复读机的状态,加上本身遣词造句的粗糙,以及影片几乎通篇是近景特写镜头只能描述女主角的“羊癫疯式恐惧”的演技,让这部影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令人如坐针毡。

类型探索

《吾心雀跃》:少女心的自然和做作间有道模棱两可的坎

作为整个影展最“小清新”的一部影片,刘紫薇导演的《吾心雀跃》简直是本届影展的颜值担当,这样一部作品的入围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个影展在第十一个年头逐渐开始关注类型和大众化叙事的转变。

“青春片”其实不是一个严格的类型电影划分门类,但在眼下中国商业电影的浪潮中,这绝对是举足轻重的一个重要分支。姑且把它当作一个类型探索来看,《吾心雀跃》的确比市场上大多数的青春片少了几分伪残酷的俗气。

女性导演笔触下缓缓道来的青春,颇有些早年《城南旧事》中散文诗的意味。阳光、花草和黑板上粉笔扬起的灰尘。少女和暗恋的美术老师之间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一颗少女心却起起伏伏大费周折。

未满十八岁的女演员长得真是太好看了,不过导演似乎在另一个层面上过于有意强调少女在性意识上萌动,过多的柔光大特写中是不是掺杂了些《洛丽塔》或者《少女情怀总是诗》的窥视感,这份萌动与生物老师的成熟美丽相对应,但没有相应对的良好互动,时而又成为片子过于描摹的累赘。

另外,在音效、摄影、剪辑上这部电影都是影展中非常精细的一部。

《白雾谜岸》:悬疑气氛做足故事还得讲圆才行

看片名应该很容易想到之前另一部在影展和票房上双丰收,至今仍然被视作中国文艺电影里程碑力作的《白日焰火》。这部电影还真的和后者颇有相似之处,一开始也以命案开场,在雾气弥漫的城市迅速升起谜团。

影片背景被架空在一个封闭的小城,接二连三的命案桩桩离奇,尸体都被抛诸大庭广众之下,且面目狰狞。外来的美女心理专家与本地民警办案理念不合,两人以各自的方式向真相接近,一路上挖掘出小城里不起眼的小人物的种种秘密,而所有线索终于交汇,凶手浮出水面并被就地正法后,似乎背后还有一重让人不寒而栗细思恐极的幕后黑手。

在犯罪悬疑片的探索上,《白雾谜案》是力图在视听表现上往极致上走的,虽然在为数不少的时候过犹不及,太过于直白和硬推的音效反而阻断了观影的情绪,而一些太过于追求感官刺激而营造的氛围场景又降低了故事的说服力。

最后一些前面过于渲染的疑团并没有完全解释圆满,导演在讲故事的能力上显然还有进步的空间。

有意思的是,比起其他“穷山恶水”的影片,这部电影一开始就自带眼下正被热炒的“互联网+金融+电影”的“网大”背景,这部影片的入围同样说明了FIRST选片眼光的开放。但《心迷宫》成功之后,如果影展希望汲取更多有类型元素的青年导演佳作,这两部似乎都还有些稚嫩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