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Chindia Watch|宝莱坞大片能增进中印互信吗?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斯瓦兰·辛格
2016-07-20 10:24
来源:澎湃新闻
外交学人 >
字号

本月22日,由印度地区性影业公司Tollywood制作的电影《巴霍巴利王:开端》在中国的6000多块银幕上公映。这部历史科幻电影的一些场景据信受到了吴宇森电影《赤壁》的启发,有望吸引更多的中国观众。由于年轻导演摄制的新一代印度电影中运用了先进的现代科技,中国已经成为印度电影的第三大出口市场,位列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之后。

中国的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了《巴霍巴利王》的发行,该公司拥有丰富的译制和推介印度电影的经验。《巴霍巴利王》有望打破印度电影之前在中国所创下的所有纪录,比如阿米尔·汗(Amir Khan)的《三傻大闹宝莱坞》、《幻影车神3》和《我的个神啊》,以及沙鲁克·汗(Shahrukh Khan)的《金奈快车》《新年行动》。这些引起广泛讨论的大片受到了不少中国观众的喜爱。

该片导演拉贾穆里(Rajamouli)称,截止到本月的第一周,《巴霍巴利王》在中国的在线预告片已经获得超过2000万次的点击。去年7月,该片同时在印地语、泰米尔语和泰卢固语地区首映,本月早些时候在马拉雅拉姆语地区公映。此外,该片也在德国、日本和美国的多个城市上映,其总票房高达1亿美元, 6倍于其制作成本。

莫迪的心愿:把宝莱坞变成软实力

众所周知,印度是世界最大的电影出品国,也拥有世界最大的电影观众数量。确实,印度每年的电影产量超过美国、日本和中国之和,按产量算这三国排名世界第二至第四。然而,印度常被指摘未能完全使用其著名的宝莱坞电影,来影响其与诸如中国这样的大国的外交接触。

的确,中国在向全世界观众展现其电影方面要做得更好,据预测,中国在2020年之前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影生产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度电影业在近些年扩大了其在中国的市场营销和合作。

印度总理莫迪和宝莱坞演员们在一起。

事实上,莫迪总理始终强调印度与亚洲各国的文化联系,也一直尝试让电影成为印度外交中的软实力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印度外交部长是一位影迷,他对让电影成为中印关系的一部分很感兴趣。印度政府在上个月通过一项法律,允许城市大型购物中心里的电影院全年24小时营业。这一举措有望吸引喜欢看电影的年轻人和外国游客。

但是,如果从印度软实力的角度,或者说从海内外创收的情况来看印度电影的话,其创造的数字和影响力却与上面所提到的不同。印度电影在国内的低溢价(Low premiums)是印度电影人20多年来一直专注于海外印度人的原因,他们在外国拍摄电影并讨好海外印度人的口味。直到如今,这些电影人才开始关注持续攀升的外国观众数量,尤其是激增的中国观众。

电影能成为中印增进互信的平台吗?

印度电影人从早些年中国制作电影的经验中可以学到许多东西。比如,印度一直具有低票价和大市场的优势。印度的平均票价约为0.5美元,相比之下,中国和日本的这一价格分别为2.2美元和11美元。因此,对印度电影人来说 ,像中国这样的外国市场更有利可图。

反之亦然,外国电影在印度市场的盈利相较之下更低。拥有两三百个座位的多厅影院在印度很少见,大多数电影院是拥有超过一千个座位单厅剧院。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外国电影仍然只限于在拥有多厅影院的城市中心上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般印度电影不得不包罗万有——歌曲、舞蹈、打斗、喜剧,必须为填满一千多个座位的每一个观众提供一切他想看的东西。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好莱坞的美国电影经常出现在中国电影票房的前十名中,但在印度它们很少能进入票房排行榜的前十名。而中国自2014年以来一直是好莱坞最大的海外市场,去年《速度与激情7》在中国的票房超过了其在美国的票房。

在印度电影的海外市场中,中国如今无论在电影制作还是影片发行上都是增长最快的国家。同样的,中国对其他国家的电影而言,也是增长最快的市场。中印已经签约成立合资企业进行电影制作与发行。

中国正渐渐成为世界电影工业的领导者,中印是时候在软实力的最令人愉悦的领域中共同协作,让两国民众对彼此电影的观赏成为增强两国互信的平台。

(作者系印度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