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吴庆洲:古人的智慧,城市选址防洪减灾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吴庆洲/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6-07-16 16:25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中国是世界上独立发展的六大文明发源地之一(其余五大文明发源地为埃及、两河流域、印度、墨西哥和秘鲁),中国的古城的发展已有6000年历史。在6000年中,中国的城市科学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世界上可谓独树一帜。本文就来介绍中国古人在城市选址上防洪减灾的智慧。

中国古代关于城市选址方面有着多种学说,而城市选址注意防洪的学说,当以《管子》为代表。《管子》云: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管子·乘马》)

这短短的32个字中,高度概括了选择城址的4个要点:依山傍水,有交通水运之便,且利于防卫;城址高低适宜,既有用水之便,又利于防洪。

《管子》并非管仲所作,乃是战国人的作品。它提出的这一选址原则,乃是战国前约3000多年的古城选址的经验总结,其对后世的城市选址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国的古城在选址注意防洪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可归结为如下5点:

1.选择地势稍高之处建城

《管子》所云“下毋近水而沟防省”,指的正是这点最有普遍意义的经验。考古发现的距今约4300年前的河南淮阳平粮台古城址,高出周围地面3~5m,可以避免洪水的袭击。

齐临淄故城的城址与《管子》选址原则十分吻合:其城址东临淄河,西依系水,南有牛、稷二山,北为广阔原野,地势南高北低,利于排水。城址地平多为海拔40~50m,比北边原野(海拔35m以下)高出5 ~15m,地势高敞,不易受到洪水威胁。

历史名城苏州,地处水乡泽国的太湖平原的中部,其北部和东部的平原地区标高多在4m以下(吴淞标高,下同),城区则一般为4.2~4.5m,比周围地势略高。绕城而过的大运河历史最高水位为4.37m (1954年7月28日),城内罕有洪涝之灾。

历史名城绍兴(图1),城区地面高程一般在5.1~6.2m(黄海高程,下同)之间,高于其东北部的平原(4.1~5.lm),城区历史最高洪水位为5.47m,故罕有洪水之患。

历史名城桂林(图2),座落在漓江西岸,城区地势较高,多在148m以上(珠基,下同)。城区历史上最高洪水位为147m,不为城患,仅少量沿河地带及郊区受淹。

江南名城无锡(图3),西依惠山,南临太湖,城址地势较高,一般高程为5~6m(吴淞标高,下同),建国以来无锡市最高洪水位为4.73m (1954年7月28日),接近50年1遇。可见原无锡古城一般无洪水问题。古城内原河渠纵横,排水便利,亦无潦涝之灾。自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城至今,2000余年来城址未变。

图1 绍兴府城图(自乾隆《绍兴府志》)

2.河床稳定,城址方可临

这是选址注意防洪的重要经验。

齐临淄故城东临淄河。该段河床切入地下,深达5~6m,形成淄河的“古自然堤”,而城的东半部恰好位于该自然堤上,该段河床十分稳定,只有发生了特大洪水,才可能泛滥并对古城造成威胁。

珠江流域的城市村镇多傍水临河而建,这固然是因为珠江水资源丰富,有航运之便,也由于珠江干流上中游河道比较稳定这一重要因素。此外,珠江含沙量少,是我国七大江河(长江、黄河、淮河、珠江、海河、松花江、辽河)中含沙量最小的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249千克每立方米,为黄河34.7千克每立方米的1/139。因此,傍河的城市即使受淹,水退后泥沙少,易清理,只要房屋不塌,水一退,只须稍加清扫,又可恢复正常秩序。

黄河流域的城市则不同,一旦受淹,水退后,城内房屋街道等均被泥沙淤埋,要清理全城数尺以至一丈厚的泥沙,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是黄河下游城市受淹后迁城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因黄河河床高于地面3~l0m,常决溢改道,如城临河,一旦黄河决溢,其危险可想而知。

永定河有“小黄河”之称,北京历代城址不临河,以避其害。历史上永定河河道有偏摆,城址则以和河道偏摆之相反方向转移。(图4)

图4 永定河和北京城址

3.在河流的凸岸建城,城址可以少受洪水冲刷

在河流弯曲处建城,城址若选在凹岸,则易受到洪水的冲刷,选在凸岸,城址则可少受洪水的冲击。我国许多城市都建于河流凸岸,如桂林、宜昌、南昌、信阳、宁波、台州、温州、新昌、三水、潮州、高要、四会等都是例子。安阳殷墟的宫室和墓葬区也位于河流的凸岸(图5),以尽量减少洪水对基址的冲刷。在河流凸岸建城,如果城址地势低下,虽仍不能免于水患,但由于只是受淹而不受冲,损失会小得多。

一些城市,因种种原因,座落在河凹岸,如果城址地势不高,则可能受到洪水的严重威胁。

图5 安阳市殷代遗址位置图

湖南常德古城,城临沅江凹岸。沅江水量丰富,历史上最大洪峰流量达到3.67万立方米每秒 (乾隆三十一年,即1766年5月19日)。常德城址屡受沅江洪水冲击,历史上有十多次洪水灌城之灾。

历代迁城避河患一览表

南宁古城,城临邕江北岸凹岸。城区地面高程多在72~76m(坎门基面,下同)之间,而该处邕江历史最高洪水位达79.98m,即城区受淹将深达4~8m。为抵御洪灾,南宁古城坚筑基岸,高筑城墙,但由于邕江洪水的猛烈冲击,历史上水患频繁,洪水灌城十多次。

广东惠州古城和归善县城,北临东江凹岸和西枝江凹岸(图6),惠州城地势较低,历史上屡受洪水之灾,洪水入城达十多次。

图6 明归善县境之图(摹自嘉靖惠州府志)

4.以天然岩石作为城址的屏障

以天然岩石作为城址的防洪屏障,是选址考虑防洪的重要历史经验。安徽六安古城,座落在淮河支流淠河西岸的凹岸边(图7)。淠河源出大别山,大雨后山洪暴发便可能泛滥。六安古城选址于上下游各有一条红砂岩脉伸出江中之处(图8),这二条石脉称上、下龙爪,好似丁坝,把汹涌的洪流逼向对岸,保护了六安城。其城址之选择可谓匠心独具,令人叹服。至今下龙爪岩石上仍有乾隆御笔“盘龙石”三个大字。

图7 六安州城图(同治六安州志)

城址以天然岩石为屏,绝非六安一例。四川富顺古城,城临沱江下游右岸,其上游500m处,有一道天然的岩石伸入江中,名叫龙岩嘴,形成一个天然的导流屏,把洪水主流导向左岸,减少了城址所受的洪水冲刷,龙岩嘴又叫砥流石。据县志记载:

“砥流石:在大佛岩下,沱江中,二石耸立,高二丈许。明天启初县令刘芳题刻‘砥流’二字,为邑西回澜之障。”

四川合川县太和镇,位于涪江凹岸,镇上游的观音阁月台石是伸向涪江河心的大岩脉,是太和镇的防洪屏障。

5.迁城以避水患

迁城以避水患,乃是面对洪水威胁着城市,人力又无法御灾时的一种对策,正所谓“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它是对原城址在防洪方面的否定,是城址的再次选择,考虑防洪成为新城址选择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城市屡受洪水灾害,可能由如下原因造成:(1)原城址选得不好,易受水灾。(2)原城址地理环境的变迁,使之由不易受灾成为易受水灾。比如,河道的迁徙改道,河床的升高,城址地基的下沉等等,都会形成城市水患。

历代因黄河决溢改道而迁城,有为数众多的例子。如唐仪凤二年(677年),黄河特大洪水毁坏了怀远城。次年,城址迁至银川平原中央,唐徕渠东侧,即今银川旧城所在。河西走廊上的敦煌城也因水灾而迁过城。江西赣县古城在晋太康末(约公元289年)也因洪水泛滥而被迫迁移。位于长江口上的崇明县城址,曾因受海潮侵啮而五迁。福建侯官县,县治原在福州城西北15km,逼临江边,唐贞元五年(789年)为洪水湮没,八年(792年)迁入州郭。

《古今图书集成·考工典·城池》也记载了因避水患而迁城者20多例。

迁城避水患,乃是万不得已的办法。但在无力抵御洪水的情况下,选一个较无洪水威胁之地建城,也不失为良策。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