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青报刊文:学校体育要发展,必须先打掉“心中的鬼”

慈鑫/中国青年报
2016-07-15 09:03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北京市史家小学学生在练习单杠。  史家小学供图

明知孩子的身体素质差,需要锻炼,但因为怕出危险,学校和家长不敢让学生参加看似有风险的体育运动。在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主席、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毛振明看来,学校及家长这种谨小慎微的行为正是因为“心中的鬼”。通常情况下,学生参加看似有风险的体育运动,只要保护措施到位、教学方法得当,几乎不可能发生危险,毛振明认为,学校体育要发展,必须先打掉“心中的鬼”。

记者近日先后在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和北京市史家小学采访了解到,一些看似危险、甚至已经被很多学校取消的体育项目,在这两所学校不仅能够正常开展,而且取得很好成效。

在南京游府西街小学举行的“全员运动会”上,上百名孩子一起完成“一字马”的动作,前来观摩的校长、老师和媒体都惊叹不已,“其实这个并不难。”毛振明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横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字马’,对二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练习一个星期就能有1/3的孩子做到,练习一个月几乎全体都能完成这个动作。因为二三年级是柔韧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如果再大一点儿的孩子,比如到初中再练,最多1/10能完成。现在我们的孩子普遍存在肌肉软、关节韧带硬、身体不够协调等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要干预,用走、跑、跳、投、爬、支撑、负重、躲闪等身体基本活动的练习项目来干预,这是我们的责任。”

据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校长万代红介绍,像“横叉”这样的动作,学校以前也是不敢开展的,家长也担心“别把孩子练伤了”。可当老师把安全要领讲解到位,孩子循序渐进地练习,最后,二三年级的孩子基本上都能完成标准的“横叉”,这有效促进了孩子的柔韧性训练。

根据对青少年身体素质发育敏感期的研究,在该阶段训练这些身体素质,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一旦错过了敏感期,训练效果就只能是事倍功半。所以,学校体育“心中的鬼”对孩子的不利影响非常大,在孩子应该充分参与各项体育活动的年龄,因为怕他们受伤、出危险,而限制其参加某些体育运动,造成的身体素质缺陷,未来也难以弥补。

在北京市史家小学,操场上的一排单杠引起了记者注意。在单双杠已经从国内绝大多数小学和一大部分中学消失的情况下,史家小学仍坚持让孩子参加单杠练习。

据史家小学副校长张欣欣介绍,学校从一年级就让孩子练习单杠,从身体的悬挂开始。单杠对于锻炼孩子的上肢力量非常有效,而上肢力量弱是现在孩子的普遍问题,到了中学阶段,很多学生都为“引体向上”发愁,坚持让孩子练习单杠,正是出于提高孩子上肢力量的考虑。

但单双杠具有一定危险性,这也导致其逐渐在校园中消失。“其实,孩子并不是那么容易出危险的。”张欣欣介绍,在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各项保障措施到位的情况下,即便是一年级的学生也能稳稳地抓住单杠,并且保护自己安全地上下杠。

此外,史家小学还开展了同样被很多学校舍弃的项目“跳箱”。因担心孩子的灵活性差,很容易撞伤和摔伤自己,诸如跳箱等动作,在国内大多数小学也成为历史,但在史家小学,“跳箱”同样是学生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

南京游府西街小学和北京史家小学在当地都是名校,万代红表示,“学校的名声,使家长对学校的教学措施都十分信任,因此,看似有些风险的体育活动才能在学校较为顺利地推行开来。”但国内的名校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普通学校要想尝试看似有些危险的体育活动,往往很容易引起家长的担忧和质疑,正如毛振明所说,不仅学校需要打掉“心中的鬼”,家长也要打掉“心中的鬼”,“以为孩子在参加那些体育活动时会很危险,但事实上,不经历这些所谓的危险,孩子的未来会更危险。”

“学校的任务是培养人,而身体素质是一个人的基础。”万代红表示,“相信不少家长对学校让孩子练习‘横叉’会有担忧,但他们最终也打消了顾虑,因为孩子在安全地练习了一段时间后,家长也能看到孩子身体素质的变化,他们最终会全力支持学校。”而家长的支持对于学校来说非常重要,“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学校与家长共同的事情,必须形成家、校之间的合作。”

在北京史家小学,学校作了万全准备。除给孩子购买保险外,还制定了学校意外伤害处理的四项原则:预防在先、及时处理、及时就医、及时告知。若逐一完成,一旦发生学生伤害事件,可以最大程度上获得家长的理解,据张欣欣介绍,学校在开展体育活动时,确实很难保证从不发生学生的伤害事件,但只要处理得当,通常能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学生伤害事件对学校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能降低和消除。

此外,还少不了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提供的政策保障,否则,学校便容易在开展体育活动时瞻前顾后,而每一次学生伤害事件的发生就会让学校更加小心谨慎。

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一定要对学生提高身体素质有帮助,这也是毛振明不看好学校举办各类趣味运动会的原因,“通常强调趣味的活动,对孩子来说运动量有限,那么,对孩子身体的锻炼效果该如何体现?”

一些形同虚设的趣味运动会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心中的鬼”作祟,学校一方面要想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另一方面又不给运动会设定锻炼任务和运动负荷,只是把玩乐当成了运动会的目的,“我们总是感觉孩子什么都不能做,担心他们一做就有危险。”毛振明表示,“其实孩子的能力和潜力之大超出我们的想象,是我们太多的顾虑反倒让他们失去了尝试和锻炼的机会,而这才是真正对他们的伤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