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美国人有多爱他,伊拉克人就有多恨他

2021-10-22 08:1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外滩君 外滩TheBund

美国前国务卿

科林·鲍威尔离世

10月18日,美国前国务卿科林·鲍威尔因新冠肺炎并发症去世,享年84岁。

在中国的80、90后记忆里,鲍威尔似乎已经和“美国国务卿”划上等号,每天晚上的新闻联播几乎都能听到这个名字。

而在世界范围内,关于鲍威尔的身后评价,可能是我们所见过的美国前领导人中最具争议的一位。

美国人民至今爱戴他,因为他符合百姓想象中“公仆”的形象,是美国梦的励志代表,突破了种族的界限成了首位黑人国务卿,用战争保护了美国利益。

中东人民则恨鲍威尔入骨,伊拉克人将他视为侵略的刽子手,说“上帝的法庭等着他”。“洗衣粉”事件更是成了他一身的污点。

至于中国,鲍威尔无论是任上还是任后,都释放出了相当大的善意。

01

“阿甘”式美国梦

创造黑人历史

在鲍威尔去世后,前总统小布什发表声明:“劳拉(布什夫人)和我对科林·鲍威尔的去世深感悲痛,从他在越南从军时起,他就是一位伟大的公仆。”

“公仆”这两个字,就是美国人对于鲍威尔的身份定义。

他不同于精英政治体系下产出的那些白人政客,而是从一穷二白的少数裔移民小孩,在枪林弹雨中以命相搏,从底层军人走向了政坛高位,达成了“阿甘”式的美国梦。

在自传中,鲍威尔也是如此形容自己。“这本书讲的是一个黑人移民家庭的穷小子故事。他小时候没什么出息,在纽约南布朗克斯长大,后来竟然不知怎的成为了美国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

鲍威尔的出身确实很穷,他的父亲坐着运香蕉的船从牙买加来到美国,两手空空。父母俩靠着在航运公司打工和做裁缝把鲍威尔拉扯大。

小时候的科林·鲍威尔早早显示出不是读书的料,因为成绩差一直在“慢班”学习,花苦功夫考上了纽约的公立大学。1958年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天命所在,宣誓入伍成了一名军人。

自此,他的人生像是开了挂,一路顺风顺水。因为表现优异,在军中服役7年就晋升少校,其他军人要花12年才能走到这步。从越南回国后,他又考上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给自己的政治之路铺好了台阶。

1971年,鲍威尔走进白宫,在行政管理和预算署等实权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在1989年,老布什将他提拔为美国史上首位黑人参联会主席,创造了黑人获得的最高军职。

02

“鲍威尔准则”

鸽派军人的胜利

在鲍威尔的办公室里,他挂上了自己的13条处事原则。这些后来被称为“鲍威尔准则”,在美国的商界广为流传。

其中有一些非常能说明他的个性,例如“生气,然后克服它(控制情绪)”“检查小事”“不要听信你的恐惧或反对者”“永远乐观,能让你力量倍增”。

还有一些就显然影响了他的政治风格,比如“谨慎选择,因为你会看到后果(Be careful what you choose: You may get it)”。

科林·鲍威尔的“鸽派”行事风格就由此而来——在美国采取军事行动之前,必须明确一系列问题:国家安全利益是否受到威胁?是否有明确的可实现目标?是否对风险有全面的认识?

这一连串问号所构成的“鲍威尔主义”,当时曾在美国政坛引起争议。以“鹰派”为主导的白宫习惯激进,鲍威尔因此被视为软蛋。

但鲍威尔的这些谨慎,却恰恰来自于他在越南战场的真实经历。曾有年轻的士兵在他面前被地雷炸断了腿,送医半路上就死在了鲍威尔怀里,这给了他很大刺激。

所以在掌权军队后,鲍威尔吸取了这些教训,没有必胜且能把美军伤亡降到最低的把握,就不轻易动兵。

很快,他让嘲笑他的“鹰派”看到了自己的手段。1991年,在他的主导下,美军花了极小的代价就在海湾战争中大获全胜。

把军人当人看,这让鲍威尔的名望开始在美国人民心目中上升,一直到2000年被小布什选为国务卿,他的政治事业达到了顶峰。

但同时,对于战场另一端的伊拉克人,鲍威尔毫无疑问成了刽子手。

03

伊拉克人民的仇敌

“洗衣粉”成人生污点

在鲍威尔去世后,伊拉克人民口中出现最多的一个地名,是阿米里亚(Amiriyah)。

在30年前的1991年2月13日凌晨,美军的两枚精确制导炸弹攻击了阿米里亚的一处防空洞,第二枚从第一枚炸开的缺口精准钻入防空洞内部。

空袭造成防空洞中408名平民死亡,其中包括261名妇女和52名儿童。现场极为惨烈如人间地狱一般,媒体公开事件画面后在国际上造成轩然大波。

美方对此辩称,因为卫星监控显示此处有车辆进出且有电子通讯信号,将其认定为军事指挥中心,甚至反过来指责伊拉克政府故意将平民放入防空洞中。空袭过后有BBC记者进入调查,明确反对美国的这一说法。

2001年911发生之后,美国发起了反恐战争,打击对象又是伊拉克。对于伊拉克人来说,科林·鲍威尔就是美国一次又一次入侵伊拉克的罪魁祸首。

而鲍威尔可能自己都没有想到,伊拉克战争会将美军自己拖入战争泥潭,一直到20年后的现在。

鲍威尔最“出圈”的人生污点就此诞生。2003年2月,他在联合国大会上为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辩护,声称美国掌握了伊拉克藏匿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足够证据,同时举起了手中那个著名的小试管。

“里面搞不好是洗衣粉。”俄罗斯总统普京多年后的这句吐槽,让鲍威尔再次成为了笑柄。

鲍威尔当时到底知不知道真相?外界无从得知。但显然,他对于这个举动是非常后悔的。

2011年,鲍威尔告诉半岛电视台,自己后悔提供了美国入侵伊拉克的误导性情报,“情报部门引用的许多消息来源都是错误的。”

“这是我(人生)记录上的一个污点。”

对于鲍威尔的去世,伊拉克记者扎伊迪表示“遗憾”,“鲍威尔在伊拉克实施的罪行还未得到审判,但我相信,上帝的法庭终将等着他。”

这位伊拉克记者,正是2008年巴格达新闻发布会上朝小布什扔鞋的那位。在伊拉克,许多人认为正是鲍威尔在联合国的“洗衣粉”证词,导致了数万伊拉克人死亡,他的双手沾满鲜血。

04

卸任后来清华演讲

赞扬中国发展成果

1973年,鲍威尔作为军人代表第一次来到上海。到了2001年上任国务卿后,他再次来到上海出席APEC年会,看到了上海惊人的经济发展速度。

当时,鲍威尔高度赞扬了中国近30年的发展成果,并用“极佳”来形容两国关系。

在卸任国务卿后,鲍威尔于2006年来到清华大学做演讲。表示自己虽然不再是国务卿,但对中国仍然非常关注。

“4年前我曾来过清华,不过当时是布什总统站在台上演讲。这次终于轮到我了。”幽默的发言,让场内气氛轻松了不少。

回忆起30多年前的中国之行,他仍然印象深刻。“那时,美国军人到中国各处参观可是件非同寻常的事。而且,我在中国呆了几个星期。”

在他眼中,中国在这30年中经历了巨变,人们对于手表和收音机的期待变成了手机和电脑,生活水平在飞速发展。

“我从南走到北,经过广州、上海、北京、大连,非常清楚地体验了中国30年来的变化是多么巨大。”

鲍威尔已经离世,再看看他当年的故事,的确让人唏嘘。

文、编辑/Cardi C

部分资料来自环球网、澎湃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以上内容来自「外滩TheBund」(微信号:the-bund)

已授权律师对文章版权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

原标题:《美国人有多爱他,伊拉克人就有多恨他》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